我只谈谈我对[精神空虚]的理解,并表示我之前没有接触过与它直接相关的研究。因此,以下纯粹我的小家之言。各位取舍由己——我们先来看看远古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吧,因工具与技术限制,我们的祖先花费在”获取食物“、”抵抗天灾“、”寻找栖息地“等活动上的时间与精力十分地多,基本占据了除”求偶与抚养子女“外的绝大部分时间。
在远古时代的凶险环境中,”精力的分配“是一项重大”计划“,”闲置身心“新陈代谢也不会停止,精力仍以某个限度的值在流失。”不作为“是一种罪过。偶尔挣得闲暇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超越他人、战胜竞争对象的”宝贵资源“(比如趁男人外出打猎工作,你恰好无事,去勾搭其妻子,成事则可能有私生子)。
简单地说,进化使人类对”精力的分配与流失“特别敏感,对浪费现象有一定的心理制约。“精神空虚”就是用以制约“不作为”状态的心理过程。在现代,我们花费在觅食与躲避雨水、阳光、猛兽上的时间远远少于远古时代,我们因此有更多的“闲暇“。所谓的”科技越发展,人类精神越空虚“或出此故。需要强调的是,存在一个”心理不作为“的状态,它可以令人即便十分忙碌,仍觉”空虚“。我认为这种状态是一种”适应不良“。
进化可能使我们在各项任务(如狩猎、睡觉、择偶、交友、游戏等)有最低投入阈限。没有满足好这个微妙的”阈限“,过分地将精力集中分配,就产生”不作为“的心理假象。在远古时代是没有这类问题的,因为生存环境会使我们不得不在各个方面都兼顾好,都投入一定精力。但在现代,我们没有必要全面兼顾了,有些却必须兼顾一下下的,不兼顾就”总觉有些许精神空虚“。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