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材料:货币制度的基础条件之一是要有确定的币材。世界上许多国家曾经长期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确定用什么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就成为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具体选择什么金属做货币材料受到客观经济发展条件以及资源禀赋的制约。二、货币单位:货币单位也是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具体的政权背景下,货币单位表现为国家规定的货币名称。在货币金属条件下,需要确定货币单位名称和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量。规定了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有了统一的价格标准,从而使货币更准确地发挥计价流通的作用。当代,世界范围流通的都是信用货币,货币单位的值的确定,就同如何维持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有直接关系。三 、货物流通:1、将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通货)可以区分本位币和辅币。本位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亦称主币。辅币是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之用。2、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国家规定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允许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的国家,对于流通中磨损超过重量公差的本位币,不准投入流通使用,但可以向政府指定的机构兑换新币,即超差兑换。3、辅币一般用贱金属铸造,其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但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在一定限额内。辅币仅具有限法偿性,但可以与主币自由兑换。在当代纸币条件下,辅币与贱金属铸造的主币经常标示国家名称或者可以体现国家权威,但与历史上金属货币体系中将主币与辅币铸造发行权分别授予不同部门比较,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4、银行券和纸币是贵金属储量以及相应的金银货币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扩大的需要而出现的产物。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四、货币铸造:货币发行准备制度分别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金属货币与银行券同时流通条件下,为了避免银行券过多发行、保证银行券信誉,发行机构按照银行券的实际规模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和外汇资产;另一种情况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发行纸币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或者商业银行)维持一定规模的黄金和外汇资产。五、货币偿付:1、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材料就是规定币材的性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形成不同的货币制度。2、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是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规定货币单位包括两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值。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主要指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和法定价格标准,辅币是主币的等分,是小面额货币,主要用于小额交易支付。六、支付偿还: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七、发行准备: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为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维护货币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者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扩展资料:货币制度的区域制度:一、一国两制下的地区货币制度1、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出现了人民币、港币、澳元2、“一国三币”的的特有历史现象。由于这三种货币是在不同的地区流通,所以不会产生“格雷欣法则”效应。二、跨国货币制度和欧元1、1999年元月1日,欧元启动,欧元成为欧共体十一国唯一的法定货币,各成员国原有的货币可继续流通到2002年6月30日。欧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国货币制度的创新。2、可以预见的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货币制度发展成为跨国货币制度,地区性的跨国货币制度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跨国货币制度,将是货币制度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参考资料来自:货币制度-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