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烈 宋朝未代君主君偃之子,宋微仲衍二十七世孙,生于战国周显王(姬扁)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86年,宋国亡,烈公奔豫州锺离山(河南许州宋昌县安邑乡店前里)定居,并以已曾封“锺邑大夫”,遂以封地“锺”为姓,成为锺氏烈系受姓太始祖。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大书法家。颍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钟姓 钟馗钟馗传说人物,道教中赐福镇宅圣君,其为陕西终南山西安户县(西安欢乐谷)人。另一说是由逐鬼法器“终葵”而来。“终葵”为逐鬼之物,被取为人名作辟邪之用。钟馗形象是自上古大傩中的面具形象演变而来。《左传·定公四年》记商朝遗民七族中,有“终葵氏”,终葵即“椎”的分解音,终葵氏即以椎驱鬼之氏族也。后世遂以“终葵”为辟邪之意,逐渐演变为“钟葵”、“钟馗”。 钟馗一名最早见于《唐逸史》。话说唐明皇病中梦见小鬼偷去玉笛和杨贵妃的绣番囊,正当值怒时见一满面虬髯大鬼,挖下小鬼的眼珠吞掉。此鬼自称南山钟馗,高祖年间应考武举人,但因其貌不扬落第,羞愤撞殿前石阶而死。蒙高祖赐缘袍陪葬,钟馗化鬼后誓要为大唐斩妖除魔。唐明皇醒后,病不药而愈,遂向吴道子忆述梦中所见,并命其绘出钟馗像,颁布天下。民间亦挂其画像驱鬼避邪。钟子期 春秋时期楚国人。精音律。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为知音。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弹了一次琴后就不复鼓琴。钟会 (225-264)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三国时魏国谋士、将领,曹魏大臣钟繇的儿子钟嵘 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隋书·经籍志》又称之为《诗评》。在《诗品》中,钟嵘提倡风力,反对玄言;主张音韵自然和谐,反对人为的声病说;主张“直寻”,反对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钟若玉清 (1737-1802)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女,字文贞,号元圃。工写墨梅。画临崔白,字学钟、王,诗宗韩、柳。以鬻字自给,腕力苍老,不类闺阁人书。晚依婿家藩氏,以训女生为业。卒年66。《墨香居画识、明斋小识、墨林今话》钟天纬 江苏华亭人,清代著名翻译家,译书数十种,著有《则足集》。钟荣光 广东香山人,清光绪22年加入兴中会,并创办宣传革命的报纸。1928年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校长。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钟世铭 直隶天津人,字蕙生。清光绪进士。光绪三十二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英语教员、教务主任。1921至1925年间,先后任北洋政府盐务署署长、财务处长及总代长。后调任奉天交涉员,未几辞职。钟芳礼 清代广西人,一说广东花县人。一说原名芳球。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为御林侍卫。咸丰三年,在天京被封为丞相。钟颖 清代满州正黄旗人,爱额觉罗氏。曾充四川陆军小学工程处提调〉光绪三十三年继任四川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统,兼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办。辛亥革命后奉调入藏,为办事长官。数年后回川。钟离春 战国时期齐国人,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才取胜的皇后。本来就是齐国人,相貌奇丑无比,40岁了还没有嫁人。于是她自己去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的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被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钟绍京 钟嵘之弟钟屿的玄孙,唐代宰相、书法家、藏书家,善书直凤阁,时号小钟。钟芳 (1476~1544),字仲实、中实,号筠溪。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政治家,是一位在明代当过文官、武官、法官、学官和财官的著名人物。他“上继文庄(丘浚),下启忠介(海瑞)”,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广东通志》一书中尊称其为“岭南巨儒”。钟芳,原籍琼山县,出生于崖州高山所(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水南村)。幼年丧母,寄居外亲黄家抚养,又名黄芳。自幼聪颖好学,10岁入崖州州学。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乡试第二名,正德三年(1508年)殿试赐二甲进士第三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一时名动京师,盖谓丘文庄后又一南溟奇才”,时人敬称“钟进士”、“钟崖州”。曾任代理吏部稽勋司郎中,考功司郎中,漳州府同知、知府等职。任宁国府推官时积极清理积案,严惩贪赃枉法者。十六年(1521年)任浙江提学副使,致力革除科考弊端,坚持“德才兼优”选用人才,使当时学风焕然一新。嘉靖二年(1523年)任广西布政司参政,及时消除虎患,百姓念其功德,为他雕塑石像。不久调任江西右布政使。九年(1530年)升任南京太常侍卿,翌年兼任国子监祭酒。十一年(1532年)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第二年改任户部右侍郎,奉旨总督太仓,奏请朝廷赈灾抚民,缓和了灾民因干旱引起的困苦。十三年(1534)年告老退乡,迁居原籍琼山县,以读书为乐。家居十余年,有干以私者,谢曰:“吾岂晚而改节哉”! 钟芳学问精而兼博,著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医学、军事等领域。 钟契夫,原名钟西萍, 1925年10月生,江西萍乡人,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领域的权威专家,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荣誉教授。生前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投入产出学会顾问,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顾问。 滕州钟氏明代名人 钟贤 滕州钟氏六世祖。明朝滕守御所千户、武德将军钟理的次子。《滕志·孝行传》是这样描述的:钟贤,千户钟理子,以茂才补邑诸生。性至孝,父理卒,贤号痛,水浆不入口,形毁骨立,及葬,庐于墓侧,一日大雪,贤晨起扫除墓雪,人遂呼为扫雪秀才…… 《钟氏族谱》载:钟贤,字良左,号兰轩,嘉靖四年(1526年)贡生,业成授赵州训导。天性孝友,德业文章见推于时。生于成化九年(1473年)四月初九戌时,卒于嘉靖十五年(1537年)十月十一日戌时,享年64岁。父母过世后,在与哥哥钟贵分家的时候,贤悲不自胜,曾吟诗一首:数世无兄弟,相传一线微,一旦有兄弟,何忍俱分离?贤育有三儿二女,死后葬滕县衙西南方荆河北岸祖茔,1959年迁柴胡店镇坦山村后,钟辛庄西,薛河东岸钟家茔地。 一箭射三贼的钟大冈 钟大冈 字坦峰。少年既有大志,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对三国人物用兵韬略多有探讨,且有百步穿杨之技能,身材魁梧,臂力过人,常挽二石之弓。明嘉靖年间,倭寇多次犯我东部边境,朝廷令滕守御所出兵驱寇。钟大冈自报奋勇,弃笔从戎,率众与江南统制汤克宽一起多次御敌,配合默契,机谋数合。在崇明一次讨伐倭寇时,敌舰又高又大,时有大风,敌舰在海上穿梭如飞,形势对我极为不利。这时,钟大冈搭箭弯弓射断敌帆绳索,蓬落舟停。敌大惊,疑风神发怒。于是,敌酋冠带整齐,出仓到甲板上祈祷保佑。大冈从容弯弓,一箭射中敌酋眼睛,贼极痛坠海,二副头目忙跳海救援,官军趁机掩杀过去,于是大捷。之后,其余倭寇竟不敢再度西犯,军中均称属大冈一箭射三贼落海之功也。 此后,汤统制钦慕倍惜,王赵二中丞更是倾服,曾欲奏拟任崇明总兵官。大冈力辞不受:我之所以投笔从戎,实为御倭护国,决非贪恋官位。汤统制及诸营更加叹服,皆称其义勇官。 后倭平归家,县公慕其为人,携本县闺秀李才缓为诗赠之:“海岳奇精萃俊髦,胸中百万蕴龙韬。云生细柳春风暖,气吐常山夜月高。妙算深寒倭寇胆,雄谈能起汉兵豪。功成名遂归来日,满耳笙歌醉碧桃。”这可能是时人对他投笔从戎、御倭护国之举的精切评价吧。 大冈为滕州钟氏始祖的七世孙,抗倭凯旋后,在城南五十里薛水之东的南宫置地建村(即今天的柴胡店镇坦山后村),安居乐业,生有四子,眉寿而终。 殉职报国的钟昌祚 滕州钟氏传至第十一世,到了崇祯八年(1636年),钟昌祚嗣袭了武德将军位。这爵位本不该他袭,只因此前辽东告急,朝廷下诏滕卫所发兵救援,他的哥哥自请代父率部前行,不幸阵亡。父没,昌祚作为次子袭了武德将军之职。 此时,钟昌祚明知天下已不支,改朝换代在所难免,但他抱定“而以一身报国任二百七十年纲常之重”,誓将以职报国。于是与其弟舜镛说:“吾祖宗受本朝恩荣数百年,因兄阵亡,而吾以序嗣官,则义不容避,当誓将报国,正所以不辱祖先。汝急归乡,存宗祠,吾当与职殉,汝勿顾也。”崇祯壬午年,难兵攻下滕县城,钟昌祚不躲不避,端坐千户所,从容赴死。 其弟舜镛,时任徐州知州,为官行事坦白,仁慈宽和,难兵攻下徐州,百姓感其恩德,把他背到船上得以回归故里。后难兵南征,知其执政有方,召复原位,舜镛坚辞不就。他与其他明朝遗老一样,居家陶情诗酒,恤睦族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十一日卒于坝陵桥(张汪镇)。 守城贞夫钟印美 钟印美 字更贺,天启庚申(1621年)拔贡,戊午副榜。印美少年就聪慧过人,晚年学问更进,邑称硕儒。明末,滕县城将要失陷,亲友相约一起躲避兵祸,而印美凛然云:我祖宗受国赐恩荣几百年,我辈岂能怕死偷生,我誓将与城共存亡。后一直坚守滕县城。 一天晚上,他在城中闲坐,忽有一束纸箔无故扑到他的身上,印美昂天叹曰:“吾命尽矣。”之后,果殉城而没。他一生中有多件事让人感慨:一是他对待弟印奇遗腹子视如已子,教育关怀倍加,得补弟子员,使侄儿得以成名立业;其二,庶弟年幼,名下无田产,他以坦山后己产的一半给了庶弟,使其无虑无忧;三是明清换代之时,率侄儿密埋纹银数千两,并告诉众人说:“天下将乱,兵至掠地,可献此活汝辈命也。”后兵至,钟氏果赖此银得保者数人。《滕志》表其为“守城贞夫”。 其子钟受之,《滕志·儒业传》载:钟受之,字损之,拔贡,壬午城陷,得不死,脱归泣寻父尸,十日乃得,时滕弦诵几绝。君独奋励于学,偕同人振起文风,介性不随时俯仰,识者钦之,赞其不愧守城贞夫子也。编辑本段5.钟氏宗祠--福建汀州钟氏祠堂 汀州钟氏的总祠位于福建上杭,乾隆35年(1770)的福建解元,上杭官庄人钟大受倡议建造上杭钟氏总祠,乾隆42年(1777),总祠建成,奉钟全慕为入闽始祖。“至吾汀之有钟姓,则始于六十四祖全慕公讳盛。盛公于唐昭宗时为汀州刺史,遂居于汀。汀祠追远堂、杭祠敬和堂皆以公为始祖。” 敬和堂 在上杭 追远堂 于汀州 颍川郡的堂联很多,兹列举三联如下: 高山流水第,舞鹤飞鸿家。 缀羽缉商,操解高山流水; 挥毫洒墨,笔传舞鹤飞鸿。 钟山聚秀人文起,颍水流徽世泽长。 “高山流水”典出钟子期。钟子期洞悉音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意在高山,子期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荡荡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舞鹤飞鸿”典出钟繇。钟繇字元常,汉末官至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魏受禅,进太傅,封定陵侯,繇善书,其书法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钟氏向以钟子期和钟繇作为家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对联表明钟氏裔孙对祖宗艺德文治的崇拜。编辑本段6.钟姓宗祠通用对联钟姓宗祠门楣题辞 “知音遗范”典出钟子期的故事。钟子期,春秋时楚国人,精于音律。俞伯牙乃春秋著名琴师,二人不期相会,伯牙鼓琴一曲志在高山,子期听而知之,再一曲志在流水,子期听而知之。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绝弦破琴,终不复弹。明朝人冯梦龙将这个故事铺陈为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刊在《警世通言》一书里,写得委婉动人。 钟氏祠堂“越国流芳”源自钟绍京。《钟氏三修族谱》在“世系源流”的篇章里记载:“绍京佐唐玄宗以平内难官封越国公”这是简得不能再简的叙述,必须稍作解释,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钟绍京,唐代兴国人(当时属赣县,后析出)曾是唐睿宗的宰相。唐朝中期有一段武则天篡位擅权,改国号曰“周”的阶段,后被推翻。唐中宗复位。韦皇后与武则天之侄武三思勾结,仍想利用中宗的懦弱,再度篡夺朝政大权,毒死了中宗,杀害了左羽林郎大将李多祚。一时朝廷黑云翻滚,朝纲难于维序。时任官苑总监的钟绍京与后来成为贤君的唐玄宗李隆基共同密商大计,一举铲除了“韦武集团”,为其后唐室中兴立了大功,族谱云“平内难”即指此事。因此,钟绍京当即拜为中书令,加光禄大夫,封越国公。这种职务后世均称为宰相。据查考,钟绍京是江南的第一位宰相。“越国流芳”即颂扬钟绍京之风范。 “墨渖流芳”表的是钟繇。钟繇是三国时期魏国大傅,著名书法家,尤善于正、隶,与胡昭并师刘德升草书,世传“胡肥钟瘦”。赣南乡贤钟兆麟在《钟氏三修族谱》新序中称钟繇书法“飞鸿舞鹤,举世称为绝笔”,前叙钟绍京则是钟繇的第十五世孙,也是书法家,因书法而入仕,专门为朝廷题写宫殿门榜匾额。“墨渖流芳”源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