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工作重,事情多,时间紧,一项事情还没做完,另外一项工作马上就来。倒不是工作效率的低下,而是把每个扶贫干部当成了神,认为他们都是无所不能的,需要什么材料,马上通知马上就能拿到手。每天围绕扶贫工作打转,但是似乎感觉事情还是没有做完。于是开始白加黑,52疯狂的工作模式,周末无休,白天黑夜连轴转,白天走村入户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晚上回来汇总资料,开会研讨,研究解决方案。还要担心自己做的是否符合规范,因为还有纪委在背后时刻关注你,一不小心就会被追责问责,真是不做不行,做多了怕做错。除此之外,还要时刻准备应对各级领导的检查,督查,每月至少两次,每季度至少三次,省,州,县三级来回检查督查,还有镇里各村自查,光是每次检查所需要打印的材料可以堆成小山,打印费都是不少的花费,一旦不符合他们的要求,马上追责问责,虽然这个规定来回变化。每天不是折腾贫困户的一户一档,就是折腾明白卡,从去年底到现在,一户一档内容换了多少次,明白卡变化不下5次,可能你前脚刚到贫困户家贴上明白卡,后脚回来路上又要变化,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普通大学毕业论文一样,一改再改。这样的上头指导工作方式,下面怎会能好好工作。基层工作压力大,上级领导的压力更不用多说,在我参加扶贫工作的这段时间里,见证县委书记因扶贫落马,所在的镇党委书记因扶贫工作而被免职,人人自危,这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是这已经反映出很大的问题。扶贫工作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应该如何开展,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督促工作的落实,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光靠加班,向下级压实责任,启动纪委追责问责的方式去做,始终事倍功半,而且更让人反感,心累。在绝大部份贫困户中,我相信肯定是愿意想脱贫的,只是因为可能缺技术,缺资金,这类人得到政府有效的帮助后,脱贫不是大问题。这其中还有一小部分人,争当贫困户,赖着贫困户的帽子等吃靠要,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国家给贫困户的政策太好,想喂猪,给你买猪仔,给你饲料补贴,教你技术,不花你一分钱,卖出猪的钱还是你的;房子差,没问题,国家补助钱你修,最高3.5万,实在不行给你进行移民搬迁,按人头给钱补助,原来旧房拆除也一样补;想学技术,教,每季度都有相应的培训技术班,免费;想创业但没钱,没问题,只要你是贫困户,农村信用社5万块启动资金给你,政府帮你贴息。这么多的好福利给到他们,谁愿意让出贫困户的帽子,况且还有扶贫包保干部帮扶每家每户,每天担心贫困户有没有吃,有没有穿,住得怎么样,对他贫困户比自己爹妈还要积极。说到这,真的想说,扶贫还是要先扶智,毕竟烂泥是扶不上墙的。其他农村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至少我工作所在的地方就是这个情况。作为基层扶贫人,始终把扶贫工作放在第一位,始终把贫困户放在第一位。但是说白了,如果不是因为检查,不是因为政治任务,我相信不会有太多人去费心费力的管一帮跟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而且还是随时面临被追责问责的风险。为了扶贫,放弃了自己个人休息时间,缺少了对家人的陪伴,疏远了朋友间的相聚,还弄得满身疲惫。扶贫是一项光荣的事业,可逐级下沉后,缺慢慢变了味道。也有人说,既然你选择进了体系内,就应当不要有任何怨言,是的,这条路是我选的,我不该有任何怨言,可是当某些工作进展出了问题,不去思考的话,是不是比不说话更为严重,虽然人微言轻,也不是吐槽,但是,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