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其纬度值为黄赤交角,是一条纬线,大约在北纬23.5度。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纬度达到最大,此时正是北半球的盛夏,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并始终在北纬23.5度附近和南纬23.5度附近的两个纬度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因此,把这两个纬度圈分别称为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也是南温带、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南极圈、北极圈则是90度减去回归线的度数,是南温带、北温带与南寒带、北寒带的分界线。北回归线的英文名起源于二千多年前,夏至日太阳直射到此处时,是处在黄道十二宫的巨蟹座位置,从此回归原处,故应称“回归线”而非“回归线”。现在则由于星体运动,而移动到了双子座的位置。北回归线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只是在北纬23.5度正负一度的范围内变化。在1976年第十六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决定将2000年的回归线位置定为23度26分21.448秒。北回归线通过的国家和地区有:台湾、中国大陆、缅甸、印度、孟加拉、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撒哈拉、巴哈马、墨西哥等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时移到最南时所在的纬线,其纬度数值等于黄赤交角,大约在南纬23度26分。命名由来每年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纬度达到最大,此时正是南半球的盛夏,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并始终在南纬23度26分附近和北纬23度26分附近的两个纬度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因此,把这两个纬度圈分别称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南回归线(tropic of capricorn)的英文名起源于二千多年前(命名这条线的时候),冬至日太阳直射到此处时,是处在黄道十二宫的摩羯座位置。现在则由于星体运动,而移动到了人马座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