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习是艰苦漫长的过程,并且需要实践验证才能学会。现在大学全部先学理论,最后再实践,所以上临床他们基本啥也不会,最后很多质疑中医有效性,甚至成了“中医黑”,有些放弃本专业,走了其他路子。以前说过现代教育失败,曾经看到一篇美术老师指点现在美术考试都不用模特,而用照片。从真实角度看照片是死的,模特是活的,照片模特是不可比拟的。中医专业也是失败透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跟中医专业知识无关太多,牵扯学生精力也多,学不好大概率事。当然也有好的学生不否认,全凭他们自学努力结果,跟教育一点关系没有。扯远了,我们书归正传,说说我是怎么中药学的。我也是看现代中药药物学入的门,有的说,现代中医教科书不行,其实我认为作为入门书还是不错。中医大学这些教材只是入门级别,不是临床行医标准。比如他们说麻黄荆芥防风羌活独活都是作为风寒辛温解表一类,这样你一看知道这些是解表类的,不至于你不清楚这药干嘛的,属于那个方面,你要学有个目标。从这方面来说还是不错的,给你归好类了。接下来你就要了解每一种药物作用,比如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然后你就要记住,麻黄这些功效。后边还给举例子,宣肺平喘比如常用方剂三拗汤,小青龙都有麻黄这是必须的。而发汗解表麻黄汤,葛根汤等麻黄也是必须用,这就给你直观概念演示。至于利水,比如有名方剂越婢汤典型发汗利水。这样下来比你死记硬背要好的多。通过这些举例我们知道麻黄搭配其他药物加强某一方面功效,为我们临床示范起了很好作用。后来我又随着学习深入,发现阳和汤也有麻黄,治疗阴疽,因此知道麻黄还有一个功效,可以通阳散结作用。我自己理解麻黄辛温发汗,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毛细血管瘀血状态,而达到散结目的。同样,以后学习小续命汤治疗中风,里边也有麻黄,现代思维来看麻黄还有通经络作用。黄煌教授估计也是观察到此处作用,而用于闭经都是加点麻黄,据说效果大有提高。温经汤加麻黄,黄煌教授说麻黄温经汤,可见他比较重视这个麻黄。而我临床曾经治疗一例月经漏下属于表里三焦郁热的,用了防风通圣散加减三剂血止,可见麻黄不是单纯通经活血也有止血作用。反过来我们再考虑,中药都有双向调节作用,可能麻黄调节子宫恢复正常状态作用。因此是不是可以考虑麻黄在妇科也是一味不可多得止血活血良药呢?推而广之血症是否可以点麻黄,当然辨证为主否则也是乱用了。值得以后深入探讨。大家看到一个药物学习,是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白他的功效。药物学习写到这里,大家可以举一反三就行。下边再谈谈方剂学习,关于方剂,很多,据说一万多首,那我们如何下手,哪些常用,哪些不常用,我们都不知道,还得学习前辈经验。先谈方剂学,现在方剂学也是前辈们总结常用方剂。他们也是按照功用来分的,比如还拿麻黄汤定位解表剂,其他银翘散也是解表剂,可以对比学习。一个治疗风寒,一个治疗风热,这种对比学习好处不至于你迷糊。你可以归纳他们不同点,比如麻黄汤风寒怕冷无汗舌淡,脉浮紧。银翘散怕风无汗或者少汗,舌红脉浮数。关键看舌红或者舌淡,来区分。那么怎么记其中药物组成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很多医家总结方歌学习,比如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这个方歌就不错,介绍其中各个药物作用,以及临床症状。比如说麻黄是主药,臣药桂枝,让你明白这是不能缺的,杏仁是辅佐兼顾治疗兼证咳喘的,而炙甘草调和药性,不至于发汗太过。但是这种需要记性好,背诵方式学习,对于记忆力特好的推荐背这种方歌,用的时候张口就来。还有一种方歌就是巧妙背。比如吴茱萸汤,有人就写:吴 姜 大 人。对应吴茱萸,生姜,大枣,人参。很好记忆。可惜这种不利于理解方剂含义,以及临床应用。而我就采用第一种方法,不去背,去诸味药理解记忆。到现在我也背不下来完整方歌,但我理解啊,理解记忆最重要。下边说说经方如何学习。经方当中类方较多,有些比较类似。比如柴胡剂,小柴胡来说,七味药,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我就把他们分成三类,比如柴胡黄芩一表一里,柴胡解表,黄芩清里热,半夏生姜健胃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补益。这样就很好理解了。综合起来就是,虚人外感,兼有寒热往来,呕吐,抑郁感,不爱吃饭,为主的方子。你看这样学习是不是事半功倍。我们再结合仲景原文论述,还推测小柴胡有调达三焦作用。临床比如治疗咳嗽上焦常合桑菊饮,慢性咳嗽二陈汤,脾胃中焦合平胃散,下焦尿路感染合五苓散,妇科痛经月经不调合当归芍药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