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不是211工程高校。江汉大学(Jianghan University),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81年的原江汉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创办于1952年的原武汉教育学院、创办于1958年的原武汉职工医学院。200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四校合并基础上组建新的江汉大学。2009年3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北省化学研究院整体并入。2021年9月,科技部批复依托江汉大学建设,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历史原江汉大学1980年,依靠武汉地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援,以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武汉工学院、湖北财经学院4所高校分校的名义,开设了7个专业8个班,任课教师也主要由4所高校的教师兼任。1981年9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这4所分校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江汉大学。校本部设在武汉市第四十中学(江岸区)内,在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江岸区)、新河街中学(武昌区)、鹦鹉洲中学(汉阳区)设立了三个教学点。1982年8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并入江汉大学,同年10月将武汉市财贸干部学校并入江汉大学,将两校校址定为江汉大学本部;11月,三个教学点移交给三个中学,随后将武昌区中华路中学、武汉市第七十三中学(汉阳区)分别改作江汉大学武昌分部、汉阳分部。原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1981年8月,省政府下达《关于武汉市建立三所高等院校分院的批复》批准建立华中工学院汉口分院,校址设立在武汉第四机床厂内,仍实行分散办学。1982年11月,根据市政府《华中工学院汉口分院实行统一领导和集中办学的通知》,决定将分散在市化工研究所化学工程、有机合成专业和设在原江汉大学的固体电子学、自动化仪表专业集中到本部办学。1992年2月,市编委下达《关于调整市科技干部进修学院管理体制的通知》,将武汉市科技干部进修学院与华中工学院汉口分院合并。1993年5月,华中工学院汉口分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原武汉教育学院1950年,武汉市暑期教师学院创建。1952年,改名为武汉教师学院。1953年8月,易名为武汉市教师进修学院。1980年10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武汉教育学院。1986年,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学院自主招收师范专科生直到1996年。1993年底,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原市委党校分校并入武汉教育学院。学院本部设在汉口南院(六合路1号),北院设在汉口永清街、培训部设在汉阳月湖堤(原市委党校分校)。原武汉市职工医学院1958年,武汉第二医学院和武汉中医学院先后成立,主要开展药学、医疗(临床医学)、中医学等专业的普通本科教育。1960年,两校合并,更名为“武汉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61年,与武汉市医学专科学院合并,更名为“武汉市医药专科学校”。1962年6月,更名为“武汉市医师进修学院”。1984年,经湖北人民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合并重组2001年8月18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考察江汉大学筹建工作情况;10月17日,教育部下达《关于同意组建新的江汉大学的通知》;12月10日,省人民政府下达《关于组建新江汉大学的通知》,正式组建新的江汉大学,同时撤消原四所学校的建制。2002年5月26日至6月20日,江汉大学整体搬迁至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路新校区。2009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北省化学研究院整体并入江汉大学。2018年,学校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师资力量截至2020年8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209人,其中正高188人,副高482人,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2%;学校以柔性引进的方式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另有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2人、省级人才计划人选34人;多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楚天园丁奖”“荆楚好老师”等称号;省部级教学团队10个。学科建设截至2020年8月,学校设有17个学院,开设有75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5个省重点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美术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省级品牌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园艺、临床医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金融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生物技术、应用心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园艺、临床医学、美术、视觉传达设计 学术科研截至2020年8月,学校建有省部级研究平台17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8个。截至2020年8月,近五年,学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500余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110余项;参与国家“863”计划、支撑计划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CPCI等三大检索收录2000余篇次;先后获得省部市各级科研成果奖励130余项,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授权1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00余项。“十三五”期间,新增国家基金项目94项,SCI、EI、CPCI国际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820篇次,申报发明专利78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承办“武汉市第八批科技成果转化·江汉大学专场”。 合作交流截至2020年8月,学校先后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53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校龙舟队参加乌干达龙舟赛连续2年获总冠军,得到全国政协主席汪洋的接见,乌干达副总统爱德华·塞坎迪莅临学校参观访问;学校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合作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德、法、日等国高校建立十余个校际交流项目和交换生项目;建成纳米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等国际联合实验室12个。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