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他调到北京第二医学院任教,并任中医系负责人,被推举为该院第一、二届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此间,进行了“中药十八反”中的乌头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芨的动物实验研究,并写出总结文章。在进行考证过程中又写出“略论中药十八反源流”一文,两篇均发表于专科杂志。1983年他调入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84年晋升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及带研究生、进修生、留学生等培训工作。并撰写了“陈实功与外科正宗”一文发表在《北京中医》杂志上。在中医皮肤病的临床方面,他力主中医工作者要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把这些宝贵经验,上升成有规律性的学术理论。首先,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明确诊断,在治疗评价病症过程中要有严格的客观指标,还要运用统计学进行归纳处理,这样才能找出有规律性、有重复性的结论。这是中医学术提高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多年的临床教学,逐步摸索到了皮肤病与人整体不可分割的辨证关系──“有诸内,必形于外”。遵循整体观念理论的指导,临床中应在辨证基础上,首重内治。但皮肤 病形诸外,因此外治法亦占重要地位。他对部分中药软膏剂型的改制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经验,深受科内同志及患者的欢迎。近年来,和学生们一起写出了“扶正法在皮肤科中的应用”,“异位性皮炎的治疗经验”,“运用理脾法治疗皮肤病的经验”,“运用清热除湿法治疗皮肤病”,“解毒活血汤治疗银屑病51例”,“论天疱疮”,“中医皮肤科外用药有关软膏的改进刍议”,以及有关湿疹、白癜风、荨麻疹、皮肤淀粉样变的经验总结等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20余篇。有的曾参加国际中医学术会议,或在学术年会大会上宣读。1991年,他被中医药管理局审核批准为全国名老中医,担任培养学术继承人的工作。 现任中国中西医研究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皮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级医刊》、《北京中医》杂志编委等职。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