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题病史:血尿病例:甲亢,2站“心界叩诊,振水音,腹壁反射,骨穿112、病史收集;血尿3天;病历分析:28岁女性,怕热、多食3个月,发热、咽痛3天,昏迷半小时心脏浊音界的叩诊;骨穿,震水音,腹壁反射病史采集一、根据主诉及相关病史问诊发病诱因:劳累、感染、外伤血尿的特点:血尿出现的次数,时间,颜色,是全程血尿、中段血尿还是中末血尿。是否伴有血块。伴随症状:是否伴腰部肿块,疼痛或肾绞痛?是否有尿频、尿急、尿痛?有无发热,寒战,盗汗。消瘦等?发病以来二便、饮食及体重变化。二、诊疗经过1、有无到医院看过,做过什么检查,结果怎样。2、服用过何种药物及做过什么治疗,效果如何、三、相关病史1、食物及药物过敏史2、有无外伤史、结合接触史、中毒史、泌尿道结石史、感染史等病例分析诊断:甲状腺危象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1、 血清T3、T4,FT3、FT4,TSH检查 2、甲状腺摄131I实验3、血清TRA b和TSI测定 4、肝肾功能、电解质测定,血常规检查5、甲状腺B超检查、核素现象检查治疗:1、大剂量肾上腺素2、碘剂3、氢化可的松4、含甲状腺药物治疗5、镇静剂心脏浊音界的叩诊A、查体前,爱伤意识。(1分)态度、语言(告知)、动作B、叩诊手法、姿势正确(2分)考生将自己的双手搓擦使之暖和(5分),然后以左手中指第一、二指节为叩诊板指(5分),平置于心前区拟叩诊的部位(5分),右手指自然弯曲,以中指指端叩击左手指板(5分)。C、叩出实际心浊音界,并能在被检查者胸廓体表量出心浊音界(8分)。叩诊手法同前,自左侧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叩诊(1分),由外向内叩至由清变浊时作出标记(1分),再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二肋间,将其标记点记录下来(1分)。并测量其与前正中线距离(1分),右侧自肝浊音界上一肋间叩起(1分),方法同上(2分)。测量左锁骨中线与前正中线的距离(1分),其结果应与正常人浊音界基本相符。正常人心相对浊音界(参考值):右 界(cm) 肋 间 左 界(cm)2-3 Ⅱ 2-32-3 Ⅲ 5-53-4 Ⅳ 5-6 Ⅴ 7-9(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D、查体结束,爱伤意识。(1分)态度、语言(告知)、动作骨穿(1)患者体位(与选择穿刺部位有关可任选一个穿剌点)正确(2分);①髂后上棘剌穿点:模拟人俯卧位,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②髂前上棘穿剌点:模拟人仰卧位,髂前上棘,取骨面较宽、平处。(2)无菌操作,消毒、铺洞巾、局麻操作正确(12分);常规皮肤消毒(直径约15cm)。(2分)戴帽子、口罩、穿手术衣(3分)戴好帽子、口罩后双手提起衣领两端,抖开全衣,两手臂同时伸入袖筒;提出腰带双手交叉向对侧后,让他人系结。戴无菌手套(5分)打开手套包,取出手套,取出手套.左手捏住手套反折处.右手对准手套5指插入戴好。(2分)已戴手套的右手,除拇指外4指插入另一手套反折处,左手顺势戴好手套,两手分别把反折部翻至手术衣袖口上。(3分)铺洞巾,2%利多卡因局麻至骨膜。(2分)(3)穿刺操作正确(考生口述并模拟操作)(6分)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髂骨穿刺约5cm),用左手的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针向骨面垂直刺入,当针尖接触骨质时,则将穿刺针围绕针体长轴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若穿刺针未固定,则应再钻入少许达到能固定为止。(2分) 拔出针芯,放于无菌盘内;接上干燥的10ml或20ml注射器,用适当力量抽吸(若针头确在骨髓腔内,抽吸时病人感到一种轻微酸痛),随即有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中。骨髓吸取量以1~2ml为宜。(1分)将抽取的骨髓液滴于载玻片上,速作涂片数张备送作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1分)如未能抽出骨髓液,则可能是针腔或皮下组织块阻塞或干抽,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或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如见针芯带有血迹时,再行抽吸。(1分) 抽吸完毕,将针芯重新插入;局部消毒,左手取无菌纱布置于针孔处,右手将穿剌针连同针芯一起拔出,随即将纱布盖于皮肤针孔处,并按压1~2分钟,再用胶布将纱布加压固定。(1分)震水音 胃内如有多量液体及气体存留,触诊可出现振水音。检查时患者仰卧,医生以一耳凑近上腹部,同时以冲击触诊法振动胃部,即可听到气、液冲撞的声音。亦可将听诊器膜式体件置于上腹部,另一手自一侧摇震患者,或在胃部做冲击震动,以引出振水音。 正常人餐后或者饮大量液体可有上腹部振水音,若在清晨空腹或者餐后6-8小时以上仍出现振水音,提示幽门梗阻或者胃扩张。腹壁反射被检者仰卧,下肢稍屈曲,使腹壁松弛,然后用棉签迅速由外向内轻划上,中,下腹部的皮肤.正常反应是受刺激部位的腹壁肌收缩。 腹壁反射的临床意义: 上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7-8节受损,中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9-10节病损,下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11-12节病损,单侧反射消失见于单侧锥体束病损,双侧反射消失见于昏迷,急性腹膜炎或腹壁过于松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