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忠001
uhkyuh
抗非典,护士长叶欣的事迹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 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战士的顽强奋战,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势头才得以遏制。人民群众才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 ———《人民日报》4月18日述评:《人民健康重于泰山》 “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唐代名医孙思邈将这篇《大医精诚》冠于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为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 这篇《大医精诚》,正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在1974年,考上该院的“卫训队”正式从医所上的第一课。 在广东省中医院当了23年的急诊科护士长,无论是现场急救跳楼的垂危民工,还是带头护理艾滋病吸毒者,还是冒死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叶欣从来没有“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2003年3月24日凌晨,因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而不幸染病的叶欣光荣殉职,终年46岁。 连日来,记者探访了叶欣的家人、朋友、同事、病友以及主诊医生(负责她临终前的抢救工作),追寻这位白衣天使不灭的精神。 每天给大家派药送汤 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预防药物,连清洁工也不例外 2月份起,省中医院二沙分院陆续接诊非典型肺炎病例。由于此前在大德路总院已经有一线医护人员被传染病倒,叶欣护长尤其小心。 每天早上,她提前半小时回科室,给大家准备预防药物,派发到每位医生、护士、护工手里,连清洁工也不例外。有些预防药物有较强的副作用,叶欣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 进病房前,叶欣反复强调各项预防措施:换工作服、鞋子、袜子;戴好口罩、帽子、眼罩;进隔离病房前要更换隔离衣;出隔离病房要洗手、漱口。 在迎战非典型肺炎的日子里,她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但仍不忘记临睡前煲一锅老火靓汤,有时是花旗参,有时是冬虫草,她要在第二天带回医院给同事们喝,提高抵抗力。 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 面对危重传染病人,她身先士卒,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人介入 没有人能确定,叶护长是在哪一天、哪一次感染到非典型肺炎的。每次有疑似或者确诊病人送到科里,她和急诊科主任就身先士卒,承担起繁重的医护工作,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同事介入。 “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探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去了,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这番话令很多年轻护士落泪。 “叶护长可能是2月24日那天被感染的。”护士小容回忆起那晚,一位40岁的急腹症肠梗阻患者,在外科紧急手术后,发现还合并高烧、肺部阴影等非典型肺炎症状,于是送急诊留院观察,很快就出现呼吸衰竭。叶护长冲在第一线,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当时患者的分泌物很多,可能在抢救时喷在护长身上了…… “可能是小陈病倒以后,叶护长大搞清洁时感染的。”护士小余清楚地记得,2月底科里发生第一例护士感染后,叶护长一直冥思苦想,不知道到底哪个环节做得不够,才给病毒有机可乘。她亲自给每台电话消毒、每个门把手清洁,连工作服放在哪里、在哪里换工作鞋、鞋垫的位置,都一一巡视并消毒。小余认为,叶护长在消毒时接触过这么多可疑的带毒物,没准就是那时给感染的。 “可能是3月1日早上,我们有四个医护人员都在抢救那位病人后病倒的。”同样病倒的急诊科主任张忠德对那次抢救的情形很难忘怀:三天后的3月4日中午12时、下午6时、晚上10时,急诊科叶护长、张主任和江医生分别发烧接受隔离,同一天麻醉师也发病了。 3月1日早上8时10分,急诊科正在交班。一位87岁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的家属冲进医生办公室:病人不行了!叶护长等火速奔到病人床前:只见病人面唇发紫、呼吸微弱,规律的心电图形变成了紊乱的波浪……大家当即把病房里其他三位病人和家属全部疏散出去,然后紧急进行胸外按摩、人工呼吸、心脏电击、建立静脉通道,反复推注急救、强心药物,插管上呼吸机…… 早上9时15分,病人抢救无效死亡。这是一例高度危险的病人,谁都知道应当换上隔离衣再抢救,但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抢救中,谁都不肯离开病人哪怕是几分钟去做好自我保护。 躺在病床还惦念工作 医生护士靠近她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隔离治疗早期,叶欣还能打电话。她每天打电话回科里,叫大家记得吃预防药,叫和她接触过的同事注意体检,叫护士给7床的病人记录尿量、给9床的病人翻身、拍背…… 发病第四天,她出现了呼吸困难,和急诊科主任一起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大家都戴上了氧气罩,只能靠发短信息和写纸条互相勉励,大家戏称急诊科的护长和主任在ICU还“鸿雁传情”呢…… 为了减少同事接触她被传染的机会,她给自己接补液。医生、护士靠近她听肺、吸痰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院长和其他同事来探望时,她写着:“我很辛苦,但我顶得住。谢谢关心,但以后不要来看我,我不想传染给大家。” 3月11日,急诊科张主任收到叶护长写的最后一张字条:“我实在顶不住,要上呼吸机了。”同样呼吸困难的张主任颤抖着写字回复她:“护长,你一定要坚持住!全院的医生护士都在支持我们!” 张主任再也没有等到叶护长的回信。她在插管上呼吸机后,就被注射了镇静药物进入“冬眠”状态,避免因为躁动使呼吸机脱落。3月24日凌晨辞世时,叶欣很平静。 同一天,ICU有一位病人康复出院。他就是2月24日晚叶欣冒死抢救的那例肠梗阻合并非典型肺炎的病人。为了不给他将来的生活留下阴影,出院时谁都没有告诉他:抢救他的护长,现在已经长眠在她奉献了半生的医院里。 集中专家尽全力抢救 一位70多岁的老名医二话不说,第二天就从天津飞到广州 叶欣染病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省委秘书长蔡东士慰问她和家属,了解病情;雷于蓝副省长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到医院过问治疗情况。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为抢救她提供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医院成立了治疗小组,邀请国内最好的专家参与会诊和急救。治疗小组组长是叶欣的前任急诊科主任刘旭生,他为了及时抢救,索性搬到医院住。他拿着叶欣的病例和资料,亲自登门到中山一院、中山二院、中山三院、省人民医院、南方医院,向传染科、血液科、肾科等专家请教。广州市呼研所副所长多次到病房会诊。患病后期,叶欣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全身出血和心、肝、肾多器官功能衰竭,医院邀请天津中西医结合医院专事研究多脏器衰竭的专家,这位70多岁的老名医二话不说,第二天就飞到广州,走进叶欣的病房…… 工作23年有“三突出” 她爱岗敬业,多年来腰椎突出、颈椎突出、成绩突出 1976年参加工作后,由于业务拔尖、品行端正,叶欣在1980年出任全院最年轻的护士长。在每一分钟都与死神赛跑的急诊科,一干就是23年。23年来,她有“三突出”:腰椎突出、颈椎突出、成绩突出。 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优秀护长”。她曾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在全国、全省的学术交流大会上宣读论文。 丈夫和儿子说,她敬业、尽责,面对非典型肺炎时不退缩,和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一样,可敬,可爱。 同事和同行说,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健康让给同事。我们心痛、心服。她的精神将鼓舞我们战胜一切病魔。#1
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关切的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6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 病魔袭来迎着上 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 叶欣的爱人总是神闲气定,波澜不惊。他相信,危险和死亡从来不会真正地走进他双眸明亮的妻子;他相信,妻子不会离开他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然而,叶欣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以前连家中水电费多少都不知的他,如今要父子相依为命,从烧菜、洗衣开始照料自己和儿子。他强忍悲痛从叶欣工作的科室取来了她心爱的工作服和燕尾帽,让她与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因为,“她喜欢工作服,哪怕再旧再破她也喜欢”。眼含热泪,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其实,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当病魔袭来时,叶欣是迎着上去的。她没有当逃兵,我们为她骄傲。” 身先士卒连续加班 忙的时候,叶欣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询问。只是对接听电话的姑娘说,“告诉他,我在班上。没事。” 今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开始发现“非典”和疑似“非典”的患者,最高时一天5例。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 作量,叶欣护士长周密筹划,并安排了加强班。为了防止病魔感染自己的同事,每天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打来开水拿来预防药,亲眼看着大家吃下去。她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做好各项隔离措施,从医生到护工一个不拉,其检查的严谨和认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科室的工作强度不断增加,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询问。只是对接听电话的姑娘说,“告诉他,我在班上。没事。” “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探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去了,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叶欣这番话令很多年轻护士落泪。 原有冠心病,曾经作过心脏搭桥术的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紫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叶欣护士长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使患者处于半坐卧位,面罩吸氧,接上床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静脉注射强心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2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了。因为还有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病人7床冼伯,9床高伯的护理工作等着她去检查……就这样,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 “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叶欣尽量包揽了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然而不幸很快发生了。 2月24日,对于叶欣来说是一个紧张而又寻常的日子。前天晚上值夜班时只觉得周身酸痛,疲倦得很。自从急诊科出现“非典”患者以来,她已经没有节日或周末的概念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她明显地感到精力不济,尤其是颈椎病、腰椎病和膝关节病似乎凑热闹般一齐袭来,可急诊科有太多的事需要她,她放不下。 上午,一位怀疑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前来急诊,同时患者的某些症状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怀疑终于被证实:又是非典型肺炎!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切严重的症状都呈现了,这是一例“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叶护士长与专家组的成员迅速展开了抢救工作,患者终于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可“非典”就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叶欣身体。 “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 ,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这些同事。 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7床每2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 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她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发病第四天,她出现了呼吸困难,和急诊科主任一起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据叶欣的同事回忆,大家都戴上了氧气罩,只能靠发短信息和写纸条互相勉励。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艰难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这些同事。院长和其他同事来探望时,她写着:“我很辛苦,但我顶得住。谢谢关心,但以后不要来看我,我不想传染给大家。” 3月11日,同患“非典”的急诊科张主任收到叶护长写的 最后一张字条:“我实在顶不住,要上呼吸机了。”她在插管上呼吸机后,就被注射了镇静药物进入“冬眠”状态,避免因为躁动使呼吸机脱落。 专家全力抢救未果 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 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同时向全国寻求支援。一次专家会诊时,吕玉波院长听说天津有位专家对治疗多脏器衰竭有独到心得,当晚即打电话给这位远在天津的专家,专家被吕院长的急切和真情所感动,第二天上午即乘第一班机赶来广州。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欣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不知有多少人在为叶欣祈祷,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1个星期,3月25日凌晨1时30分,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 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省中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留给人们的是她永恒的微笑
叶欣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1976年毕业时,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 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东西。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并作自我批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刚建立时,叶欣主动请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 3月4日中午,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13篇。 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徐闻县一个医学世家。 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学习。 1976年毕业,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 1983年,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广东省中医院建立二沙分院时,叶欣主动请缨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在急诊科护士长连续工作二十年。 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共13篇。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 3月4日中午,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 3月29日下午,广东省中医院在广州殡仪馆青松厅举行叶欣遗体告别仪式,全体员工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 担任公司老总的爱人不相信,总是泰然处之、波澜不惊,危险和死亡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走进明亮双眸的妻子,会永远离开了他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以前连家中水电费多少都不知的他,如今要父子相依为命,从烧菜、洗衣开始照料自己。他强忍悲痛从叶欣工作的科室取来了她心爱的工作服和燕尾帽,让她与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因为,“她喜欢工作服,哪怕再旧再破她也喜欢”。眼含热泪,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其实,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当病魔袭来时,叶欣是迎着上去的。她没有当逃兵,我们为她骄傲!”“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无形的病魔,看不见、摸不着,即便你全副武装,有时也防不胜防。超负荷、紧张的工作,使人们常常无暇顾及没戴紧的口罩;体力的严重透支,使病魔乘虚而入。有的护士病倒了,叶欣心急如焚。每天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打来开水拿来预防药,亲眼看着大家吃下去。她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落实各项隔离措施,从医生到护工,一个也不能落下。其检查的严谨和认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 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 在对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叶护士长注意到,很多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的疾病。原本虚弱的身体明显不敌新疾,多脏器衰竭随时可能发生。此时此刻,挽救生命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精湛的技术和医护的通力协作。原有冠心病,且处于心脏搭桥术后的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紫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叶欣护士长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使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接上床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静脉注射强心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因为还有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病人7床冼伯和9床高伯的护理工作等着她去检查……就这样,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可谁能想到,此刻的叶欣,是强忍着自身病痛的折磨完成着一次次的抢救和护理。 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面对肆虐的非典型肺炎,危险和死亡那么真切地走向医务人员。“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他们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或少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他们心甘情愿!“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2月24日,对于叶欣来说是一个紧张而又寻常的日子。前天晚上值夜班时只觉得周身酸痛,疲倦得很。自从急诊科出现“非典”患者以来,她已经没有节日或周末的概念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她明显地感到精力不济,尤其是颈椎病、腰椎病和膝关节病似乎凑热闹般一齐袭来,可急诊科有太多的事需要她,她放不下。她更不敢将自己的病痛告诉同事和领导,否则她又要被强迫休息了。上午,一位怀疑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前来急诊,需要紧急手术,同时患者的某些症状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随着检查结果的反馈,怀疑终于被证实:是非典型肺炎!紧接着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切严重的症状都出现了,这是一位“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叶护士长与专家组的成员迅速展开了抢救工作: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可“非典”病毒就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叶欣身体。 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困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9床上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上去没有?下午每隔两小时的吸痰量多不多?”“7床每两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 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为之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在她刚进呼吸科的那几天,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她甚至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干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 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抽调一名主任负责全程治疗方案的实施。吕玉波院长要求医疗小组用最好的治疗方法、手段和药物为叶欣治疗。治疗小组还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的专家参与了整个治疗方案的制订,同时积极向全国寻求支援。一次专家会诊时,吕玉波院长听说天津有位医学专家对治疗多脏器衰竭有独到心得,当晚即打电话给这位远在天津的专家,专家被吕院长的急切和真情所感动,第二天上午即乘第一班机赶来广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护士长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不知有多少人在挂念着叶护士长,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在叶欣转入ICU病房不久,由于戴上了面罩,她已经不方便讲话了。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同事,但大家仍不怕危险,积极抢救。院长吕玉波回忆:“叶欣刚入院时,我去看她,为怕我靠近,隔着老远她就说,‘我39摄氏度,能顶住!’”现在已痊愈的张忠德主任哽咽着说:“当时我和叶欣都被传染了,同住在ICU病房,我们常写纸条,相互鼓励。” 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3月25日凌晨1:30,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省中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 一位熟悉叶欣的医学专家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 叶欣1956年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很快,年轻的叶欣从同期护理班学员中脱颖而出,1976年毕业时她的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叶欣留院工作了。光阴荏苒,1983年叶欣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二十年。同伴们忘不了,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这买那。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在叶欣的护理生涯中,她的温情护理不知感动了多少绝望的患者。救死扶伤已经化成了她人性的一部分,护理工作对叶欣而言几乎就是一种本能的奉献!院长吕玉波忘不了,叶欣是知青返城后和他同时进入省中医院卫训队的。在他做院长后,叶欣只在电话里找他两次约谈。一次是二沙分院刚建立,她主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另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然后打电话给他作自我批评。 伴随着急诊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急诊救治设备的快速更新,叶欣从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连那些自视甚高的小护士都觉得汗颜。1995年,叶欣关于《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她前后共有13篇论文发表。 在叶欣担任护士长期间,她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院领导戏言:急诊科是医院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窗口。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 《用生命书写精诚》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 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战士的顽强奋战,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势头才得以遏制。人民群众才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 ——《人民日报》4月18日述评:《人民健康重于泰山》 “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唐代名医孙思邈将这篇《大医精诚》冠于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为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 这篇《大医精诚》,正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在1974年,考上该院的“卫训队”正式从医所上的第一课。 在广东省中医院当了23年的急诊科护士长,无论是现场急救跳楼的垂危民工,还是带头护理艾滋病吸毒者,还是冒死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叶欣从来没有“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2003年3月24日凌晨,因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而不幸染病的叶欣光荣殉职,终年46岁。 连日来,记者探访了叶欣的家人、朋友、同事、病友以及主诊医生(负责她临终前的抢救工作),追寻这位白衣天使不灭的精神。 每天给大家派药送汤 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预防药物,连清洁工也不例外 2月份起,省中医院二沙分院陆续接诊非典型肺炎病例。由于此前在大德路总院已经有一线医护人员被传染病倒,叶欣护长尤其小心。 每天早上,她提前半小时回科室,给大家准备预防药物,派发到每位医生、护士、护工手里,连清洁工也不例外。有些预防药物有较强的副作用,叶欣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 进病房前,叶欣反复强调各项预防措施:换工作服、鞋子、袜子;戴好口罩、帽子、眼罩;进隔离病房前要更换隔离衣;出隔离病房要洗手、漱口。 在迎战非典型肺炎的日子里,她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但仍不忘记临睡前煲一锅老火靓汤,有时是花旗参,有时是冬虫草,她要在第二天带回医院给同事们喝,提高抵抗力。 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 面对危重传染病人,她身先士卒,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人介入没有人能确定,叶护长是在哪一天、哪一次感染到非典型肺炎的。每次有疑似或者确诊病人送到科里,她和急诊科主任就身先士卒,承担起繁重的医护工作,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同事介入。 “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探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去了,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这番话令很多年轻护士落泪。 “叶护长可能是2月24日那天被感染的。”护士小容回忆起那晚,一位40岁的急腹症肠梗阻患者,在外科紧急手术后,发现还合并高烧、肺部阴影等非典型肺炎症状,于是送急诊留院观察,很快就出现呼吸衰竭。叶护长冲在第一线,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当时患者的分泌物很多,可能在抢救时喷在护长身上了…… “可能是小陈病倒以后,叶护长大搞清洁时感染的。”护士小余清楚地记得,2月底科里发生第一例护士感染后,叶护长一直冥思苦想,不知道到底哪个环节做得不够,才给病毒有机可乘。她亲自给每台电话消毒、每个门把手清洁,连工作服放在哪里、在哪里换工作鞋、鞋垫的位置,都一一巡视并消毒。小余认为,叶护长在消毒时接触过这么多可疑的带毒物,没准就是那时给感染的。 “可能是3月1日早上,我们有四个医护人员都在抢救那位病人后病倒的。”同样病倒的急诊科主任张忠德对那次抢救的情形很难忘怀:三天后的3月4日中午12时、下午6时、晚上10时,急诊科叶护长、张主任和江医生分别发烧接受隔离,同一天麻醉师也发病了。 3月1日早上8时10分,急诊科正在交班。一位87岁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的家属冲进医生办公室:病人不行了!叶护长等火速奔到病人床前:只见病人面唇发紫、呼吸微弱,规律的心电图形变成了紊乱的波浪……大家当即把病房里其他三位病人和家属全部疏散出去,然后紧急进行胸外按摩、人工呼吸、心脏电击、建立静脉通道,反复推注急救、强心药物,插管上呼吸机…… 早上9时15分,病人抢救无效死亡。这是一例高度危险的病人,谁都知道应当换上隔离衣再抢救,但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抢救中,谁都不肯离开病人哪怕是几分钟去做好自我保护。 躺在病床还惦念工作 医生护士靠近她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隔离治疗早期,叶欣还能打电话。她每天打电话回科里,叫大家记得吃预防药,叫和她接触过的同事注意体检,叫护士给7床的病人记录尿量、给9床的病人翻身、拍背…… 发病第四天,她出现了呼吸困难,和急诊科主任一起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大家都戴上了氧气罩,只能靠发短信息和写纸条互相勉励,大家戏称急诊科的护长和主任在ICU还“鸿雁传情”呢…… 为了减少同事接触她被传染的机会,她给自己接补液。医生、护士靠近她听肺、吸痰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院长和其他同事来探望时,她写着:“我很辛苦,但我顶得住。谢谢关心,但以后不要来看我,我不想传染给大家。” 3月11日,急诊科张主任收到叶护长写的最后一张字条:“我实在顶不住,要上呼吸机了。”同样呼吸困难的张主任颤抖着写字回复她:“护长,你一定要坚持住!全院的医生护士都在支持我们!” 张主任再也没有等到叶护长的回信。她在插管上呼吸机后,就被注射了镇静药物进入“冬眠”状态,避免因为躁动使呼吸机脱落。3月24日凌晨辞世时,叶欣很平静。 同一天,ICU有一位病人康复出院。他就是2月24日晚叶欣冒死抢救的那例肠梗阻合并非典型肺炎的病人。为了不给他将来的生活留下阴影,出院时谁都没有告诉他:抢救他的护长,现在已经长眠在她奉献了半生的医院里。 集中专家尽全力抢救
白求恩
护士长叶欣抗击非典 以生命书写大医精诚 2003-04-19 20:21:20 金羊网-羊城晚报 网上报刊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 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战士的顽强奋战,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势头才得以遏制。人民群众才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 ——《人民日报》4月18日述评:《人民健康重于泰山》 “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唐代名医孙思邈将这篇《大医精诚》冠于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为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 这篇《大医精诚》,正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在1974年,考上该院的“卫训队”正式从医所上的第一课。 在广东省中医院当了23年的急诊科护士长,无论是现场急救跳楼的垂危民工,还是带头护理艾滋病吸毒者,还是冒死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叶欣从来没有“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2003年3月24日凌晨,因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而不幸染病的叶欣光荣殉职,终年46岁。 连日来,记者探访了叶欣的家人、朋友、同事、病友以及主诊医生(负责她临终前的抢救工作),追寻这位白衣天使不灭的精神。 每天给大家派药送汤 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预防药物,连清洁工也不例外 2月份起,省中医院二沙分院陆续接诊非典型肺炎病例。由于此前在大德路总院已经有一线医护人员被传染病倒,叶欣护长尤其小心。 每天早上,她提前半小时回科室,给大家准备预防药物,派发到每位医生、护士、护工手里,连清洁工也不例外。有些预防药物有较强的副作用,叶欣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 进病房前,叶欣反复强调各项预防措施:换工作服、鞋子、袜子;戴好口罩、帽子、眼罩;进隔离病房前要更换隔离衣;出隔离病房要洗手、漱口。 在迎战非典型肺炎的日子里,她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但仍不忘记临睡前煲一锅老火靓汤,有时是花旗参,有时是冬虫草,她要在第二天带回医院给同事们喝,提高抵抗力。 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 面对危重传染病人,她身先士卒,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人介入 没有人能确定,叶护长是在哪一天、哪一次感染到非典型肺炎的。每次有疑似或者确诊病人送到科里,她和急诊科主任就身先士卒,承担起繁重的医护工作,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同事介入。 “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探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去了,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这番话令很多年轻护士落泪。 “叶护长可能是2月24日那天被感染的。”护士小容回忆起那晚,一位40岁的急腹症肠梗阻患者,在外科紧急手术后,发现还合并高烧、肺部阴影等非典型肺炎症状,于是送急诊留院观察,很快就出现呼吸衰竭。叶护长冲在第一线,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当时患者的分泌物很多,可能在抢救时喷在护长身上了…… “可能是小陈病倒以后,叶护长大搞清洁时感染的。”护士小余清楚地记得,2月底科里发生第一例护士感染后,叶护长一直冥思苦想,不知道到底哪个环节做得不够,才给病毒有机可乘。她亲自给每台电话消毒、每个门把手清洁,连工作服放在哪里、在哪里换工作鞋、鞋垫的位置,都一一巡视并消毒。小余认为,叶护长在消毒时接触过这么多可疑的带毒物,没准就是那时给感染的。 “可能是3月1日早上,我们有四个医护人员都在抢救那位病人后病倒的。”同样病倒的急诊科主任张忠德对那次抢救的情形很难忘怀:三天后的3月4日中午12时、下午6时、晚上10时,急诊科叶护长、张主任和江医生分别发烧接受隔离,同一天麻醉师也发病了。 3月1日早上8时10分,急诊科正在交班。一位87岁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的家属冲进医生办公室:病人不行了!叶护长等火速奔到病人床前:只见病人面唇发紫、呼吸微弱,规律的心电图形变成了紊乱的波浪……大家当即把病房里其他三位病人和家属全部疏散出去,然后紧急进行胸外按摩、人工呼吸、心脏电击、建立静脉通道,反复推注急救、强心药物,插管上呼吸机…… 早上9时15分,病人抢救无效死亡。这是一例高度危险的病人,谁都知道应当换上隔离衣再抢救,但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抢救中,谁都不肯离开病人哪怕是几分钟去做好自我保护。 躺在病床还惦念工作 医生护士靠近她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隔离治疗早期,叶欣还能打电话。她每天打电话回科里,叫大家记得吃预防药,叫和她接触过的同事注意体检,叫护士给7床的病人记录尿量、给9床的病人翻身、拍背…… 发病第四天,她出现了呼吸困难,和急诊科主任一起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大家都戴上了氧气罩,只能靠发短信息和写纸条互相勉励,大家戏称急诊科的护长和主任在ICU还“鸿雁传情”呢…… 为了减少同事接触她被传染的机会,她给自己接补液。医生、护士靠近她听肺、吸痰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院长和其他同事来探望时,她写着:“我很辛苦,但我顶得住。谢谢关心,但以后不要来看我,我不想传染给大家。” 3月11日,急诊科张主任收到叶护长写的最后一张字条:“我实在顶不住,要上呼吸机了。”同样呼吸困难的张主任颤抖着写字回复她:“护长,你一定要坚持住!全院的医生护士都在支持我们!” 张主任再也没有等到叶护长的回信。她在插管上呼吸机后,就被注射了镇静药物进入“冬眠”状态,避免因为躁动使呼吸机脱落。3月24日凌晨辞世时,叶欣很平静。 同一天,ICU有一位病人康复出院。他就是2月24日晚叶欣冒死抢救的那例肠梗阻合并非典型肺炎的病人。为了不给他将来的生活留下阴影,出院时谁都没有告诉他:抢救他的护长,现在已经长眠在她奉献了半生的医院里。 集中专家尽全力抢救 一位70多岁的老名医二话不说,第二天就从天津飞到广州 叶欣染病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省委秘书长蔡东士慰问她和家属,了解病情;雷于蓝副省长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到医院过问治疗情况。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为抢救她提供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医院成立了治疗小组,邀请国内最好的专家参与会诊和急救。治疗小组组长是叶欣的前任急诊科主任刘旭生,他为了及时抢救,索性搬到医院住。他拿着叶欣的病例和资料,亲自登门到中山一院、中山二院、中山三院、省人民医院、南方医院,向传染科、血液科、肾科等专家请教。广州市呼研所副所长多次到病房会诊。患病后期,叶欣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全身出血和心、肝、肾多器官功能衰竭,医院邀请天津中西医结合医院专事研究多脏器衰竭的专家,这位70多岁的老名医二话不说,第二天就飞到广州,走进叶欣的病房…… 工作23年有“三突出” 她爱岗敬业,多年来腰椎突出、颈椎突出、成绩突出 1976年参加工作后,由于业务拔尖、品行端正,叶欣在1980年出任全院最年轻的护士长。在每一分钟都与死神赛跑的急诊科,一干就是23年。23年来,她有“三突出”:腰椎突出、颈椎突出、成绩突出。 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优秀护长”。她曾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在全国、全省的学术交流大会上宣读论文。 丈夫和儿子说,她敬业、尽责,面对非典型肺炎时不退缩,和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一样,可敬,可爱。 同事和同行说,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健康让给同事。我们心痛、心服。她的精神将鼓舞我们战胜一切病魔。(廖怀凌郑佩华胡延滨) 白衣战士叶欣长眠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 2003-04-20 07:33:40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白衣英雄长眠去,亲人插上一炷香。 南方网讯 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关切的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6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 病魔袭来迎着上 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 叶欣的爱人总是神闲气定,波澜不惊。他相信,危险和死亡从来不会真正地走进他双眸明亮的妻子;他相信,妻子不会离开他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然而,叶欣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以前连家中水电费多少都不知的他,如今要父子相依为命,从烧菜、洗衣开始照料自己和儿子。他强忍悲痛从叶欣工作的科室取来了她心爱的工作服和燕尾帽,让她与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因为,“她喜欢工作服,哪怕再旧再破她也喜欢”。眼含热泪,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其实,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当病魔袭来时,叶欣是迎着上去的。她没有当逃兵,我们为她骄傲。” 身先士卒连续加班 忙的时候,叶欣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询问。只是对接听电话的姑娘说,“告诉他,我在班上。没事。” 今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开始发现“非典”和疑似“非典”的患者,最高时一天5例。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护士长周密筹划,并安排了加强班。为了防止病魔感染自己的同事,每天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打来开水拿来预防药,亲眼看着大家吃下去。她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做好各项隔离措施,从医生到护工一个不拉,其检查的严谨和认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人物档案 姓名:叶欣 年龄:46岁 姓别:女 履历:1976年参加工作,1984年起在广东省中医院任护士长,2003年3月25日凌晨,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岗位上病逝 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科室的工作强度不断增加,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询问。只是对接听电话的姑娘说,“告诉他,我在班上。没事。” “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探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去了,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叶欣这番话令很多年轻护士落泪。 原有冠心病,曾经作过心脏搭桥术的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紫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叶欣护士长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使患者处于半坐卧位,面罩吸氧,接上床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静脉注射强心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2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了。因为还有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病人7床冼伯,9床高伯的护理工作等着她去检查……就这样,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 “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叶欣尽量包揽了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然而不幸很快发生了。 2月24日,对于叶欣来说是一个紧张而又寻常的日子。前天晚上值夜班时只觉得周身酸痛,疲倦得很。自从急诊科出现“非典”患者以来,她已经没有节日或周末的概念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她明显地感到精力不济,尤其是颈椎病、腰椎病和膝关节病似乎凑热闹般一齐袭来,可急诊科有太多的事需要她,她放不下。 上午,一位怀疑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前来急诊,同时患者的某些症状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怀疑终于被证实:又是非典型肺炎!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切严重的症状都呈现了,这是一例“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叶护士长与专家组的成员迅速展开了抢救工作,患者终于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可“非典”就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叶欣身体。 “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这些同事。 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7床每2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 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最初几天,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她甚至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发病第四天,她出现了呼吸困难,和急诊科主任一起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据叶欣的同事回忆,大家都戴上了氧气罩,只能靠发短信息和写纸条互相勉励。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艰难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这些同事。院长和其他同事来探望时,她写着:“我很辛苦,但我顶得住。谢谢关心,但以后不要来看我,我不想传染给大家。” 3月11日,同患“非典”的急诊科张主任收到叶护长写的最后一张字条:“我实在顶不住,要上呼吸机了。”她在插管上呼吸机后,就被注射了镇静药物进入“冬眠”状态,避免因为躁动使呼吸机脱落。 专家全力抢救未果 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 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同时向全国寻求支援。一次专家会诊时,吕玉波院长听说天津有位专家对治疗多脏器衰竭有独到心得,当晚即打电话给这位远在天津的专家,专家被吕院长的急切和真情所感动,第二天上午即乘第一班机赶来广州。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欣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不知有多少人在为叶欣祈祷,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1个星期,3月25日凌晨1时30分,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 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省中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留给人们的是她永恒的微笑。 ■对话 让她穿着护士服走吧 张先生深情回忆妻子叶欣的点点滴滴 昨日(4月19日)下午4时,暮春的夕阳柔柔地洒在广州东山区一个普通居民的家里。担任某公司老总的张先生不停地抽着烟,向记者谈起他的妻子叶欣时,他都会专注地望着摆在对面桌上妻子美丽端庄的遗像。面容憔悴的张先生的眼眶不禁溢满了泪水,虽然他一直想用平和的语气来进行这场对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几天,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媒体都发表了关于你妻子的文章和评论,你看到这些是不是更勾起了对妻子的思念? 张先生(以下简称“张”):叶欣3月25日凌晨去世,到现在已快1个月了,可我和儿子的心情还是难以平静,我尽量不见朋友、亲戚,就想拼命工作。虽然叶欣已经离开人世了,但我还经常感觉到她的存在。对于这几天媒体发表的文章我真的感到慰藉,应该说我的妻子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她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记:你和叶欣是什么时候认识的,她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张:我们是经过一位护士长的介绍认识的,那是1981年的1月,叶欣还在省中医院当护士。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随和、开朗、善良。我们很快便于当年春节结了婚,儿子今年21岁了,我们感情一直很和谐的。我以为我们的婚姻生活已经牢不可破,可她的离去彻底把这一切打破了,这对我的打击非常大。 记:当时你的妻子战斗在抗非典型肺炎的第一线,作为家属你们担心她的安危吗,她是怎么患上病的? 张:其实她和我都很清楚这种危险性,可她最让我欣赏的是她的善良和做人的准则,她当时对我说很鄙视一些临场退缩的人,我也很赞成她的观点,我是当过兵的,我们非常明白这次也像打仗一样,只有冲上去的才是好兵。可她毕竟是以她的生命作出贡献(张先生的声音开始哽咽)。记得3月4日早上,每天早上要给我量血压的她没有起来,她说很累,可她又坚持要回单位,没想到这一去就没再回上家…… 记:她病的时候你每天都去看她吗? 张:随着她病情越来越重,医生坚决不准我进去看她,为此我争取了很久,我觉得她需要我,尽管每次看她她总是让我走,戴上氧气面罩不能说话她就打手势让我走,更不行就写纸条。我知道她这样做是怕我感染,可她是我妻子啊,为了她,感染不感染已不重要。 记:听说在叶欣遗体火葬前,你坚决要求为她换上一套护士服,你当时是想表达一种什么心情? 张:3月25日零点多,我接到医院的电话,让我马上过去一下,我当时以为医生要采取紧急措施抢救,让我去签字,可当我赶到医院,她已经去了。我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我不相信她就这么走了,走得好快!(说到这,张先生已泪流满面)在她要火化前,我坚持要给她换上一套护士服,你知道吗?她是多么热爱护士这个工作,既然她是在这个岗位上倒下的,就让她穿着这身护士服走吧,我想她会特别高兴的……(编辑:冯怡驹) 中广评论:鲜花献妙手回春天使 向抗非典的英雄致敬! 中广网 2003-04-20 12:02:55 中广网北京4月20日消息(记者郭长江) 中国广播网今天播发评论《鲜花献妙手回春天使 向抗非典的英雄致敬!》,全文如下: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意大利医生卡罗·乌尔巴尼在拉响“非典”警报后,却永远地离开了。在玉兰花怒放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叶欣殉职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岗位上。 今春以来,一种突如其来的、新的传染病———非典型肺炎在我国部分省区肆虐着,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非典型肺炎是一种全新病毒、传染性很强,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性难题。在这场被称之为“没有子弹、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畏的白衣天使们用他们的一颗颗赤诚之心,在感染、生存的选择面前,用默默无闻的行动,续写着救死扶伤的历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邓子德副教授在抢救病人中曾被感染,治愈后仍继续战斗。他的一首《医者无悔》诗写道:“救死扶伤闯险关,艰辛历尽意未残。矢志从医言不悔,一朝为病更知难。他日还我强健体,再度悬壶百姓间。”表达了所有医务人员和患者战胜病魔的坚强决心。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疾病内科的主治医师丁向春和住院医师马丽娜是新婚不久的小两口。面对宁夏的非典疫情,夫妻俩向医院领导递交了到救治非典型肺炎病一线的请求,并得到了院方的同意。用他俩的话说“这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天职,就是再危险,我们也要冲上去!” 尽管人们谈“非典”色变,尽管一个又一个医护人员因感染而倒下,但是勇敢的医护人员并没有出现丝毫的退缩。 千百年来,各种致病的微生物在突破人类的免疫防线时,疫情的出现并不算是什么偶然。从狂犬病、天花、黑死病,到禽流感、疯牛病,甚至艾滋病,每次病毒对人类的进攻,都会让人类付出惨重的代价。但也正由于此,人类同病毒较量的激情和勇气也从没有削弱过。人类正是在与疫情的不断抗争和较量中加快了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 面对这一全新疾病,我国医学专家大胆探索中西医结合的路子,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不是吗?不久前,广州市的非典型肺炎患者叶焕珍老人康复出院了。她早上喝茶,白天外出散步、带孙子玩,生活一切如常;北京的第一位非典型肺炎患者也在鲜花的祝福中走出了医院的大门。据统计,我国近八成非典型肺炎患者治愈出院。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中国摸索出了一套控制疫情和救治病人的有效方法。 这所有的一切无不凝聚着医护人员的心血与生命!在他们付出的沉重代价的背后,献给人民群众的则是一道道靓丽的彩虹。 前来广州调查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詹姆斯·马圭尔为我国医务人员的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中国医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病人的奉献精神是非凡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令人钦佩!”
我 的鼻 子高度其 实不 算太低,但是就 是整 个不 好看,感觉有点太man了,没有女 孩子那种秀 气感,桑 心。所以找了北 京东 方瑞 丽,医 生面 诊的时 候,给我做 了设 计图,最 后确 认了 做肋 软骨隆 鼻和鼻 头缩 小的方 案。现 在我的鼻 子恢 复的特 别好,特 别精 致秀气 ~
鼻头缩小的价格不是固定的,它的价格与求美者的自身情况有关,不同的爱美者鼻部情况是不同的,想要达到的效果不同,手术的难易度不同,就决定了手术价格也是不同的。并且求美者选择的医院、医生和所在的地区都是影响鼻头缩小的价格的。
108 浏览 2 回答
260 浏览 6 回答
236 浏览 2 回答
199 浏览 2 回答
338 浏览 1 回答
354 浏览 1 回答
169 浏览 4 回答
277 浏览 8 回答
190 浏览 2 回答
211 浏览 4 回答
188 浏览 4 回答
152 浏览 5 回答
193 浏览 6 回答
301 浏览 8 回答
324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