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学生因为高考和升学的压力,总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往往容易出现焦虑、烦躁、自卑、偏执、脆弱、情绪不稳定、苦闷抑郁、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难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在我给学生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接触过很多因高考的烦恼而来信咨询的高三学生,其中有一位学生来信比较典型,我把信中的意思转述给大家。他在信中写道:现在已经上高三了,觉得自己还是没办法进入状态,讨厌现在的好多东西,感觉没有办法把自己放在一个高三学生的位置上,心里不是不着急,有时也害怕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但手里拿着一本书,就是没办法安下心来看看。每天都是没精打采的,上课听不进去。对自己没信心,感觉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考上自己想要的大学。不知道为什么要奋斗,也不知道为什么出路只有上大学呢。 心理特别累,总之很郁闷。从这个学生的来信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表现有:难以进入学习状态,担心焦虑,对自己没有自信心,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身心疲惫,情绪低落、烦闷。我在给高三学生的咨询工作中发现,出现类似这个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普遍,还有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程度更严重,甚至已经发展为抑郁症、考前焦虑症、 神经衰弱和强迫症等心理障碍,必须接受专门的心理治疗。所以,高三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家长帮助孩子调整心理状态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心理状态与高考成绩紧密相关高考是一种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的综合测试。高考中,知识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生的心理素质这一载体来实现的,考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决定了考生在高考中能否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可以说,扎实的知识和综合能力是高考成功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生高考成功的必要保证。据调查,很多学生高考失利,往往不是因为所学知识没有掌握好或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考前的心理状态不佳造成的。考生的心理状态与高考成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曾对考入北京大学的135名高考状元做过研究,发现在影响高考成绩的20个主要因素中,考场心态的重要性居第一位,考前心态的重要性居第二位,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居第三位,而学习基础的重要性居第四位。 (二)心理状态的调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高考和升学能够引起孩子高度紧张,产生巨大压力,而且是每个高三学生必须适应和应对的,高考和升学的压力伴随高三学生持续长达一年,这会造成孩子的身心对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呈易感状态,在其他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三的学生比高一、高二更容易引发身心健康问题。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整。 二、家长对高三学生常见心理状态的调整对策下面就高三学生最常见的学习自信心不足、焦虑急躁心理及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三种心理问题,来总结一下家长对孩子以上三种心理状况的调整对策。 (一)家长帮助孩子增强学习自信心的对策学习的自信心能积极地开发潜能,面对学习困难无所畏惧,是考试取得佳绩的强大内因,所以学习自信心对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很多的高三学生学习上没有自信心,情绪自卑低迷,这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学习基础差、过低的自我评价、个别教师的讽刺挖苦、过高的期望目标、盲目的与他人对比等,这些都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的主要原因。我们先看一封家长的来信:我家的孩子今年读高三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中等,以前的学习基础不好,孩子上高三以后想把以前的知识漏洞补上来,所以对高三的学习很抓紧。可是前几天学校进行了一次综合测试,孩子的成绩仍然不理想,孩子最近几天就很消沉,觉得自己不是考大学的材料,用功也不起作用,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对学习不像以前那样用功和有热情了。我们家长这几天也替孩子着急,可是除了能给他说几句安慰的话,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请老师给予帮助。从这封家长来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同学虽然上了高三后对学习很抓紧,但由于以前的学习基础差所以成绩仍然没有显著的提高,这个同学对学习有点急于求成、缺乏耐心,而且面对暂时的学习上的失败轻易地就否定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如果这个同学不能从自卑消极的心理中解脱出来,他就会对学习自暴自弃,最终严重影响高考成绩。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增强学习自信心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 1、辨证地看待综合考试或模拟考试的成绩大多数的高三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每次综合考试或模拟考试都非常看重。有的学生成绩考好了,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沾沾自喜,开始狂妄自负,有的学生成绩考不好了,再加上有的教师不公正批评、打击和同学的讥笑,觉得自己很失败,灰心丧气,没有了学习的斗志,这两种心理状态都不可取。对待这些综合考试和模拟考试要辨正地看待,这些综合考试和模拟考试虽然能反映出大多数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但并不是绝对的,考前的模拟考试和高考的成绩之间还有很大的弹性,有的同学可以相差上好几十分,所以,一次模拟考试成绩考好的同学不要太得意,而成绩没有考好的同学更不该丧失信心,而应该庆幸,因为模拟考试及早地暴露了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能让自己及时补救,避免在高考时因出现类似错误而丢分。2、学会正确地归因 学生对每次考试的成败其实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归因。正确地归因有利于学生更加努力,争取下一次考试的成功,可是有更多的学生不能正确积极地归因,总是把考试的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差等这些因素,这样的归因就调动不起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使自己更加自卑和失去学习上的信心。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在学习上学会正确的归因。 归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稳定性原因和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和不可控性原因。如果我们家长能引导孩子把考试的失败归结为是自己的努力不够等内在、可自我控制的因素,那么孩子就可以通过更多地努力来争取下次考试的进步。如果我们的孩子总是把自己考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是自己能力差、考试的题偏难、自己的运气不好等外在、不可控制也不稳定的因素,这显然使孩子对以后的学习仍然感到无能为力,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信心。 3、家长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孩子 家长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彼此心态、情绪相互影响,所以我们家长要有意识的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影响孩子。比如:当孩子自卑、愁苦的时候,家长要用真诚积极的语言鼓励安慰孩子:“虽然你以前的基础不太好,但是爸爸已经看到你这阶段很努力的学习,确实掌握了很多以前遗留下来的知识点,不要急,爸爸相信你继续这样坚持下去,一定能赶上来的”;“你在爸爸心目中一直都是最棒的,爸爸一直很欣赏你解决困难的勇气,相信这次学习上的困难你一定会解决的,爸爸愿意帮助和支持你。”家长始终能给孩子鼓励和信任,这是给孩子巨大的精神支持,孩子能真心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产生强大的克服困难的心理动力和勇气。孩子在父母的理解和强大精神鼓舞下,能更快、更勇敢地克服困难,找回学习上的信心。 4、家长对孩子的每一小步进步都进行及时地鼓励 孩子学习上的自信心根本上说来源于孩子学习上的成就感。当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使他的学习有所进步的时候,他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会大大地增强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所以当孩子在学习上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家长都要抓住时机给予及时地鼓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每一小步的进步都能得到家长的承认和肯定,这时他的学习成就感受就会放大,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学习的关心和鼓励,更能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二)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焦虑、浮躁情绪的对策 考前适中的焦虑水平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积极认真的态度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这种焦虑水平可以调动身心能量,使学习的兴奋性速度与学习效率都有所增强,因此适度的紧张或称为适度的焦虑水平对学习是有利的。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一些焦虑但强度不是很大,不影响学习时不必过于担心。 随着高考的临近,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成绩中等的一些学生,他们整日的烦躁不安,忧心忡忡,萎靡不振,精神上疲惫不堪,学习上常常不能安下心来,进入不了学习的状态,对知识的学习不能深入,情绪随着每次的考试成绩波动。 一位家长来信说:她读高三的女儿,最近总是莫名其妙的向她乱发脾气,焦急烦躁,情绪不稳定,对学习自己整天又着急又学不进去,一会看语文,一会看物理,一会又看数学,频繁更换学习科目,哪科也没有真正看进去,整天唉声叹气,还总是埋怨家长干扰了她的学习,家长喝水时发出声音,孩子都觉得烦得不得了,弄得家长在家里提心吊胆,唯恐招惹了孩子。 像这位家长的孩子就是由于高考压力过大而表现出了对学习高度的紧张和焦虑。高三学生产生焦虑急躁情绪一般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1)对高考有过高的期望,超过了自身的实际水平。 (2)把高考作为自己唯一的出路和目标,这种压力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 (3)复习的广度和深度逐渐扩展,并且复习时间相对紧张。 高三学生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会严重干扰学习过程和效果,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及时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整。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稳定情绪、平和心态: 1、客观理智地看待高考 形成孩子心理过大压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孩子把考大学作为了自己唯一的出路和目标,家长和老师也是这样要求孩子的,而实际上每个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千差万别,有些孩子能够做到,而对有些孩子提出这个要求可能就为难孩子了。所以家长应该有意识的为孩子减压,鼓励孩子认真积极备考,把高考作为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挑战,但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人生只有大学一条路,他仍然有其他的人生选择,让孩子尽力而为就可以了。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要合理,不要强求实现过高目标,这样孩子心理压力就会减小,焦虑急躁情绪就会得到缓解,而平和冷静的心态才更利于孩子的学习。 2、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形成孩子情绪焦虑急躁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孩子过低的自我评价。孩子在面临高考时,如果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形成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的心理让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自我的控制感,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看到别人学什么、什么时间学、怎么学,他也跟着人家学,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这样在学习上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自己在学习上没有主要思路,弄得自己很慌乱而学习上又没有什么起色。 我们知道学习上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才能使成绩提高,而简单的模仿和跟随他人是无效的。所以家长有必要让孩子客观正确的看待自己,要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更要帮助孩子寻找在学习上有什么优势,在哪些科目上有提高的可能。经过这样细致客观的分析,就会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他们可以更客观的看待自己,心理更能明确自己应该怎样扬长避短,在学习上从哪些科目的哪些知识着手,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适合自己等。高三的孩子他们受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对自我的分析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家长要主动帮助孩子客观冷静的对待自己和学习,消除忙乱和焦虑的情绪。3、学习是一个积累到释放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都急功近利,这个月觉得自己对学习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下个月就要求成绩一定要有明显的进步,如果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就灰心丧气,不再坚持或轻易的否定自己。学习是一个从积累到释放的过程,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学习效果的显现总是滞后于对知识的积累,是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的。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轻易的否定和怀疑自己,而是需要鼓励孩子继续坚持和努力。 4、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学习计划,并督促孩子认真落实 学习计划的制定应以孩子为主,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的安排要紧而不乱,必要时要提醒孩子及时修改学习计划。另外学习计划的安排一定配合学校的教学进度,家长要和学校教师保持良好充分地沟通,对学校的教学进度、教师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家长最好能和孩子一同进行学习阶段性总结,帮助孩子分析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和不足。 有的孩子学习原地踏步不是因为学习计划制定的原因,而是因为孩子没有自我的控制能力或没有坚持下来的学习品质,这时家长需要及时提醒、督促并鼓励孩子按既定的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学习计划的制定,孩子在心理上就对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心中有数,增添了紧张感和踏实感,既不会思想忙乱也不会对学习无从下手,心理保持紧而不乱的状态,这是备考中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个状态也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当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顺利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时,他的心中也会充满学习的成就感和踏实感,这种感觉有利于稳定孩子的焦虑和急躁情绪,所以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学习计划,并督促孩子认真落实,无论从学习的科学性和稳定孩子焦虑紧张的情绪方面都是必要的。 5、意念中断法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个简单方便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降低焦虑水平,稳定情绪。这个方法就是高考前不想像高考的后果,不要困扰于“我能考上吗?”、“如果我考不上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没有考好我该怎么面对我的父母?”、“考上的学校是个什么样子?我能喜欢吗?” 之类的问题。当孩子的脑中出现这些想法时,就要有意识的打断自己的这些想法,而用另一些想法来替代,这些想法是:高考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做好复习,我要把担心、焦虑的时间用来学习,不要用现在时间去担忧未来,白白耗费现在学习的时间,我能做的就是紧紧抓住现在。高考以后的事情还是等到高考结束后再考虑也来得及。这个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快。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增强学习自信心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 1、辨证地看待综合考试或模拟考试的成绩 大多数的高三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每次综合考试或模拟考试都非常看重。有的学生成绩考好了,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沾沾自喜,开始狂妄自负,有的学生成绩考不好了,再加上有的教师不公正批评、打击和同学的讥笑,觉得自己很失败,灰心丧气,没有了学习的斗志,这两种心理状态都不可取。对待这些综合考试和模拟考试要辨正地看待,这些综合考试和模拟考试虽然能反映出大多数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但并不是绝对的,考前的模拟考试和高考的成绩之间还有很大的弹性,有的同学可以相差上好几十分,所以,一次模拟考试成绩考好的同学不要太得意,而成绩没有考好的同学更不该丧失信心,而应该庆幸,因为模拟考试及早地暴露了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能让自己及时补救,避免在高考时因出现类似错误而丢分。 2、学会正确地归因 学生对每次考试的成败其实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归因。正确地归因有利于学生更加努力,争取下一次考试的成功,可是有更多的学生不能正确积极地归因,总是把考试的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差等这些因素,这样的归因就调动不起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使自己更加自卑和失去学习上的信心。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在学习上学会正确的归因。 归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稳定性原因和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和不可控性原因。如果我们家长能引导孩子把考试的失败归结为是自己的努力不够等内在、可自我控制的因素,那么孩子就可以通过更多地努力来争取下次考试的进步。如果我们的孩子总是把自己考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是自己能力差、考试的题偏难、自己的运气不好等外在、不可控制也不稳定的因素,这显然使孩子对以后的学习仍然感到无能为力,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信心。 3、家长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孩子 家长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彼此心态、情绪相互影响,所以我们家长要有意识的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影响孩子。比如:当孩子自卑、愁苦的时候,家长要用真诚积极的语言鼓励安慰孩子:“虽然你以前的基础不太好,但是爸爸已经看到你这阶段很努力的学习,确实掌握了很多以前遗留下来的知识点,不要急,爸爸相信你继续这样坚持下去,一定能赶上来的”;“你在爸爸心目中一直都是最棒的,爸爸一直很欣赏你解决困难的勇气,相信这次学习上的困难你一定会解决的,爸爸愿意帮助和支持你。”家长始终能给孩子鼓励和信任,这是给孩子巨大的精神支持,孩子能真心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产生强大的克服困难的心理动力和勇气。孩子在父母的理解和强大精神鼓舞下,能更快、更勇敢地克服困难,找回学习上的信心。 4、家长对孩子的每一小步进步都进行及时地鼓励 孩子学习上的自信心根本上说来源于孩子学习上的成就感。当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使他的学习有所进步的时候,他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会大大地增强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所以当孩子在学习上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家长都要抓住时机给予及时地鼓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每一小步的进步都能得到家长的承认和肯定,这时他的学习成就感受就会放大,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学习的关心和鼓励,更能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二)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焦虑、浮躁情绪的对策 考前适中的焦虑水平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积极认真的态度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这种焦虑水平可以调动身心能量,使学习的兴奋性速度与学习效率都有所增强,因此适度的紧张或称为适度的焦虑水平对学习是有利的。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一些焦虑但强度不是很大,不影响学习时不必过于担心。 随着高考的临近,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成绩中等的一些学生,他们整日的烦躁不安,忧心忡忡,萎靡不振,精神上疲惫不堪,学习上常常不能安下心来,进入不了学习的状态,对知识的学习不能深入,情绪随着每次的考试成绩波动。 一位家长来信说:她读高三的女儿,最近总是莫名其妙的向她乱发脾气,焦急烦躁,情绪不稳定,对学习自己整天又着急又学不进去,一会看语文,一会看物理,一会又看数学,频繁更换学习科目,哪科也没有真正看进去,整天唉声叹气,还总是埋怨家长干扰了她的学习,家长喝水时发出声音,孩子都觉得烦得不得了,弄得家长在家里提心吊胆,唯恐招惹了孩子。 像这位家长的孩子就是由于高考压力过大而表现出了对学习高度的紧张和焦虑。高三学生产生焦虑急躁情绪一般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1)对高考有过高的期望,超过了自身的实际水平。 (2)把高考作为自己唯一的出路和目标,这种压力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 (3)复习的广度和深度逐渐扩展,并且复习时间相对紧张。高三学生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会严重干扰学习过程和效果,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及时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整。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稳定情绪、平和心态: 1、客观理智地看待高考 形成孩子心理过大压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孩子把考大学作为了自己唯一的出路和目标,家长和老师也是这样要求孩子的,而实际上每个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千差万别,有些孩子能够做到,而对有些孩子提出这个要求可能就为难孩子了。所以家长应该有意识的为孩子减压,鼓励孩子认真积极备考,把高考作为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挑战,但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人生只有大学一条路,他仍然有其他的人生选择,让孩子尽力而为就可以了。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要合理,不要强求实现过高目标,这样孩子心理压力就会减小,焦虑急躁情绪就会得到缓解,而平和冷静的心态才更利于孩子的学习。 2、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形成孩子情绪焦虑急躁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孩子过低的自我评价。孩子在面临高考时,如果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形成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的心理让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自我的控制感,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看到别人学什么、什么时间学、怎么学,他也跟着人家学,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这样在学习上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自己在学习上没有主要思路,弄得自己很慌乱而学习上又没有什么起色。 我们知道学习上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才能使成绩提高,而简单的模仿和跟随他人是无效的。所以家长有必要让孩子客观正确的看待自己,要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更要帮助孩子寻找在学习上有什么优势,在哪些科目上有提高的可能。经过这样细致客观的分析,就会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他们可以更客观的看待自己,心理更能明确自己应该怎样扬长避短,在学习上从哪些科目的哪些知识着手,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适合自己等。高三的孩子他们受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对自我的分析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家长要主动帮助孩子客观冷静的对待自己和学习,消除忙乱和焦虑的情绪。 3、学习是一个积累到释放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都急功近利,这个月觉得自己对学习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下个月就要求成绩一定要有明显的进步,如果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就灰心丧气,不再坚持或轻易的否定自己。学习是一个从积累到释放的过程,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学习效果的显现总是滞后于对知识的积累,是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的。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轻易的否定和怀疑自己,而是需要鼓励孩子继续坚持和努力。 4、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学习计划,并督促孩子认真落实 学习计划的制定应以孩子为主,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的安排要紧而不乱,必要时要提醒孩子及时修改学习计划。另外学习计划的安排一定配合学校的教学进度,家长要和学校教师保持良好充分地沟通,对学校的教学进度、教师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家长最好能和孩子一同进行学习阶段性总结,帮助孩子分析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和不足。 有的孩子学习原地踏步不是因为学习计划制定的原因,而是因为孩子没有自我的控制能力或没有坚持下来的学习品质,这时家长需要及时提醒、督促并鼓励孩子按既定的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学习计划的制定,孩子在心理上就对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心中有数,增添了紧张感和踏实感,既不会思想忙乱也不会对学习无从下手,心理保持紧而不乱的状态,这是备考中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个状态也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当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顺利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时,他的心中也会充满学习的成就感和踏实感,这种感觉有利于稳定孩子的焦虑和急躁情绪,所以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学习计划,并督促孩子认真落实,无论从学习的科学性和稳定孩子焦虑紧张的情绪方面都是必要的。 5、意念中断法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个简单方便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降低焦虑水平,稳定情绪。这个方法就是高考前不想像高考的后果,不要困扰于“我能考上吗?”、“如果我考不上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没有考好我该怎么面对我的父母?”、“考上的学校是个什么样子?我能喜欢吗?” 之类的问题。当孩子的脑中出现这些想法时,就要有意识的打断自己的这些想法,而用另一些想法来替代,这些想法是:高考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做好复习,我要把担心、焦虑的时间用来学习,不要用现在时间去担忧未来,白白耗费现在学习的时间,我能做的就是紧紧抓住现在。高考以后的事情还是等到高考结束后再考虑也来得及。这个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快。
影响高考成绩之一就是考试焦虑,如果压力过重,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的现象,应早些看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对于长时段、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应该进行有益而适宜的体育运动,以此减轻紧张度;针对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的状况,家长应帮助考生学会自我调试,及时放松自己,放学后泡泡热水澡、与家人聊聊天、双休日抽出一些时间出游,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自信能提高中、高考成绩,考生对自己的高考目标期待要适当,最后祝高考顺利。
前几天,钱小雅给我推荐一篇文章——“北大高考状元抗抑郁史”。 一口气看完,内容真挚感人。我连读两遍。 过了几天,忽然想起一个情节,而且它深深攫住了我——究竟什么东西可以让一个人战胜可怕的抑郁症,从苦海中超度,走向正常的新生活? 北大这个百年校园,尽管每年都会暴露出种种问题,可她仍然以深厚的魅力成为千万莘莘学子心目中的圣地,原因究竟在哪里? 于是我再次翻开那篇文章—— 怎么?你们这里这么多状元 女孩游安来自北方某高考大省的重点校,就是那个以军事化管理和整齐跑操出名的学校,很多人对它佩服得不行,很多人却嗤之以鼻。 苦熬三年之后,女孩考出了高中以来最好的成绩,一举成为全省文科状元。 该填报志愿了,北大清华随便挑。 家里人都觉得在北大念商科最有前途,况且,这么好的分数,不报最好最能挣钱的专业,岂不是吃亏浪费了。 她不想跟家里起冲突,放弃了向往了多年的文史哲专业,选了收分最高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她以为苦尽甘来,结果到了北大,就果断遭受人生的第一个打击: 考试成功的人,真的太多了。 光华的状元浓度高得吓人:左边宿舍住着新疆的状元,右边宿舍住着天津的状元,再往右边去,是辽宁的状元。 天津状元写得一手好文章。新疆状元跳起舞来光彩照人。辽宁状元能力很强,性格干净利落。比起他们来,女孩觉得自己就是个土鳖。 再往下一比,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小镇做题家”,别的什么也不是。 抑郁症姗姗而来 在北大,游安觉得自己早已经学够了,开始抗拒学习。她不喜欢商科,更融入不了环境。又似乎在报复高中生活,上课只去有签到要求的课,不签到的哪怕是数学也坚决不会去。 其实当时她最难过的已经不是成绩了,是自己什么都不想做的迷茫。 她可能并不知道,没有目标又无所事事的人更容易积攒压力,对人生的虚无更觉烦躁不安。 熬到放假,她茫茫然坐火车回家,路上手机没电了,进家后随即迎来妈妈的一顿臭骂: “给你发短信不知道回吗?你上这么多学都上的什么?你这穿的什么东西啊?你还有个学生样吗?你还想学习吗?” 妈妈最后总结说:“你配不上北大。” 她应该是相信了这句话的。因为后来总是梦见自己退学重新高考,还发誓绝不上北大了。反正也配不上。梦里她考上过很多不同的学校,专业都是中文系。可是梦醒了,自己还是一个配不上北大的北大垃圾。她觉得自己在一口深井里,水位越来越高,面临窒息。其他人都在井口欢声笑语。 她开始严重失眠,每天晚上睁着眼看天花板看到凌晨四点,白天昏昏沉沉。 她陷入了严重的抑郁! 一个好大学的温柔敦厚 首先是游安的前男友。 他陪游安挂号,在每个她需要的时候陪着她,甚至垫钱来帮她治病。 他让她知道得病不是她的错,麻烦别人也不是她的错。 虽然不堪家庭的压力最终分手,他让游安明白,哪怕她现在不够好,还是可以得到很多无条件的爱。 她确实得到了很多爱。 一天,游安一下子吃了六片米氮平,想大睡特睡一下。 快失去意识的时候,辅导员姐姐给她打电话,说给她联系了学校的心理咨询,让她每周去一次。 心理咨询真是个很神奇的过程,不会让她的家庭正常一点,也不会还她一个男朋友,更不会让她立马找到生命中的热情,但它让这些曾经要命的东西看起来似乎都不值一提。 老师给她讲一些他帮助过的人,大家都抑郁,都原生家庭有问题,都有不如意的亲密关系,都或多或少自杀自残过。 她终于发现,这些让人痛不欲生的事情,多少年前,数不清的人就在经历,不知多少年后数不清的人也将继续经历。好像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值得自己为之去死。 老师说:“好多事情不是你能控制的。任是谁,当时也只能这样,如今也只能走到这一步。但我们往后可以走得好。” 听完老师的话,她回去哭了很久。 好友听说她睡眠不好,请了假,主动带她去看病。 有人得知她与前男友分手,主动去陪她,还有人让她去家里撸猫。 她渐渐明白,原来人是可以互相友爱互相理解的,人性的光辉可以温暖自己,也能照亮别人。 就像,一个受伤的孩子在海滩上晕倒了,温柔的海浪一波波涌来,冲刷掉她身上的脓血,还给她的伤口消了炎,又小心翼翼地做了防护。 她终于熬过来了,一颗富有生机的灵魂全然苏醒。 这让我不由自主想到地球那边的另一个女孩塔拉.韦斯特弗 她带着从原生家庭背负的深重的身心苦难,从大山中的熊熊大火中冲出来。到了大学,与新的世界格格不入,感受到自己与文明社会的巨大鸿沟。 她在杨百翰大学得了胃溃疡,因为家庭根深蒂固的不良观念,她不敢去看医生,室友罗宾温和地拥抱她,温柔地安慰她,果断送她进医院治疗。 教区温和善良的主教为她解决助学金,解她燃眉之急。 德里教授为了她的才华不被埋没,极力鼓励她申请奖学金。 剑桥大学著名教授在她极度自卑时安慰她:无论将来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什么样子,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剑桥,而是在于你自己。你就是黄金。 出身高贵的外交官家庭的同学并没有因为她来自大山的垃圾场而对她有丝毫歧视,邀请她到他的国家去游历。 正是温柔——这些年来度过的一种温柔友爱的生活,最终拯救了她。 好大学就像好人一样,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 那些坏的教育,就像专制型和压迫型的家庭教育,像游安和塔拉的原生家庭,它一点一点侵蚀一个人美好的人性,破灭人的希望和未来,消除个性,清除自我,压低自尊,开除自由,把人变成动物和奴隶。 好的教育,就像北大和塔拉17岁渐渐接触的教育,那是美好人性大放光芒的地方,优良教养所折射的温润、友爱和仁厚的美德,能帮你点亮前行路上一盏一盏的灯火,给你光明,给你温情,给你扶持,给你支撑,让你从黑暗中走出来,让你一点一点的强大,让你的灵魂苏醒,成为真正的完好的自己。 忽然感觉,我三年前写的那篇文章,未免有些肤浅了
前几天,北大才子吴谢宇弑母案,开庭审理引起关注。
他曾经是福建的高 考状元,杀 死母亲,是蓄谋已久。过后,他把母亲的尸体处理成无味的“木乃伊”放在家中。并以母亲的名义,向亲朋好友借了144万元,又向学校辞了职,理由是陪儿子去美国留学。
吴谢宇潜逃4年后被抓。
而在这个即将过去的2020年,11月、12月,均有高三男生,杀 死自己母亲的新闻出现。
这些年,频繁看到这样的消息,让我不禁生出感叹:什么时候,当妈妈竟然成了高危职业?
2017年,我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2018年,通过进一步地学习,认识了心理学的各个流派,也了解到,青少年心理咨询是目前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如今孩子早熟,青春叛逆期来的更早。10来岁甚至8、9岁的孩子,都已经开始。
孩子们获得的物质条件,前 所未有的丰富。这个世界,已经和30年前、20年前,完全不同了。
但是,很多父母的思想与做法,却还停留从前,沿用着自己小时候,被父母对待的那一套。
就像2G的手机,在4G、5G的网络下,已经不能使用。精神与物质世界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太多亲子问题的存在。
孩子的行为,为什么出现问题?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亲子关系,为什么会出问题?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的家庭系统。如果去追溯的话,我们的原生家庭,父母的原生家庭,太复杂了,也不太可能实现。
身为父母的我们,虽然还在潜意识里,留有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童年阴影,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但是,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觉察、觉醒,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完善的、美好的原生家庭啊。
很多父母,尤其是很多妈妈,在有了孩子之后,把亲子关系放在夫妻关系之前。而很多爸爸,在婆媳关系的问题中,要么不作为,要么站在自己母亲的立场上。
他们都没有意识到,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才是第 一位的,才是基石般的存在 。
孩子的外在表现出的行为问题——叛逆、不学习、早恋、 游戏 成瘾,究其原因,其实都是 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
从小,父母没有真 正“看到”孩子,没有对孩子做出及时的回应。导致和孩子疏远、隔离,天长日久,积累的问题,在青春叛逆期,集中爆发。
孩子出了问题,让人头疼,终于到了管不了,或者不知道该怎么管的时候。
有的父母还好,知道去寻求帮助,例如,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得到专 业的帮助。这也是很多人,进入青少年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原因。
但更多的父母,甚至根本认识不到这一点。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要么焦虑无助,要么以暴制暴。
02 神医扁 鹊
我们都学习过扁 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扁 鹊第 一次见蔡桓公,说他皮肤间有点小病,不治怕会加重。蔡桓公不相信,不但说自己没病,还嘲笑扁 鹊,认为当医生的人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借以沽名钓誉。
第 二次是十天后,扁 鹊说,蔡桓公的病已经肌肉里,不 医 治会更加严重。但桓侯还是不相信,并且不高兴了。
第三次,是又过了十天,扁 鹊又说,蔡桓公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不治会加重有危险。但桓侯仍然不相信,也更不高兴了。
第四次,还是十天后,但这次扁 鹊看到蔡桓公,转身就跑。蔡桓公特地派人去问他,扁 鹊就说:“(病)在皮肤,(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肌肉,(是)针灸(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肠胃里,(是) 火剂 汤(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事了,(医药已经)没有办法的。现在(他的病)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说话了。”
五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找扁 鹊,但扁 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蔡桓公也病死了。
小时候觉得蔡桓公这是讳疾忌医,但长大后发现,我们也常常会活成蔡桓公,没到疼痛难熬,就不肯相信,自己会生病。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
智慧的父母,引导孩子自己涂抹。而有的父母,却想画一幅自己的图像。更有甚者,是妈妈想画幅田园风光,爸爸却钟情于高山流水。
所以,如果觉得孩子有问题,那我们做父母的,得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们是不是不够了解孩子?我们是不是没有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要不要寻求帮助,该寻求帮助的,到底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爸爸和妈妈,要求是不是一致的?
举个例子:
当孩子问你:爸爸/妈妈,我可以玩一会儿 游戏 吗?你会怎么回答?
当你看到孩子沉浸在 游戏 中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
你是会先和他探讨一下,他为什么想要玩 游戏 吗?还是会直接拒绝,反问他:你作业写完了吗?书读了吗?考了多少分,还有空玩 游戏 ?
孩子为什么要玩 游戏 ?为什么一玩起来就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你知道吗?
03 改变,从自身开始
上周在沙龙上,听一位学习心理学8年的妈妈分享。
她说,2013年,儿子初一时,一度接近失学状态。一个学期里有半数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她非常苦闷,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迷惘中,她听说郑州有种工作坊,有可能帮到她。于是她就去参加了,然后才认识了心理学,并且沉浸其中,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问题的根源。
重要的,是她认识到,必 须从自己做起,开始改变。
如今,她的儿子已经上了大学,是个很优 秀的小伙子。身为妈妈,她和儿子像朋友一样,相互尊重和欣赏。儿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难题,也总会向她倾诉,期待她的建议。
她和老公,20多年夫妻琴瑟和鸣,老公爱称她为“女 神”。
她是原生家庭中的老小,因为母亲在父亲去世后,一直跟着她生活,所以一度曾有过2个姐姐,得听她安排的做法。但是现在,她把自己,放在妹妹的位置上,有事时,会主动征求和听取姐姐的意见。
姐妹间更加友爱,老母亲看到了,也非常开心。
开心是良药,当一个家庭系统,在正常地运转时,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是舒 适的、愉悦的。
所以,改变,可以从知道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幸福家庭系统模式开始。
04 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在你的手中
无论你想解决什么问题?都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钥匙就在我的手中。
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先来找我们自己的原因,通过学习,觉知觉察,在家庭教育中, 从“无知无觉”到“当知当觉”,再到“先知先觉” 。
从孩子的行为表现,能了解到他内心的需求。这不容易,但可以做到。
我们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如果我们的原生家庭,曾给我们的童年带来阴影,那么,我们就要觉察到,那些阴影是否还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对孩子的态度。
同时,我们要明白,我们已经成年,我们有能力摆脱那些阴影,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
什么是家庭系统?要怎样建立呢?
一个幸福的家庭系统,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何打通夫妻沟通中的困境?
如何解决亲子关系中的问题?
怎样把个人的梦想、和家庭的愿景结合起来?
怎样成为教练式的父母,而不是保姆式的呢?
……
你一定要相信,所有的问题,我们都能够找到答案。
2020年12月,我和我的心理咨询师朋友,一起建立了一个社群,实施幸福体验室计划。
计划里,有
52节幸福家庭必修课;
52本个人成长与家庭教育书籍精华分享;
1次免费心理咨询;
后续开发各种项目福利。
你能享受的,是 2021全年,浸泡式学习,持续陪伴分享 。
关系中的问题,学习中的困惑,我们可以一起探讨。
我们是心理咨询师,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是2名妈妈,是心理学知识、正确家庭教育理念的获益者。
我们知道,我们所收获的,也是许多父母,要提升的。所以,我们希望用我们微薄的力量,让更多父母明白: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他们只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他们内心真 正的渴求。
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引导与陪伴,他们渴望父母的爱和拥抱。
我们希望,大家能在生活的不同阶段,遇到不同的问题时,知晓理论,也懂得实战,用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科学应对,从容生活!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咨询详情。
2021年,让我们一起——
为问题找到答案,从知道到做到,成为理想的自己,享受更加幸福的生活。
将本文转发朋友圈,关注本公号,将截图发至后台,可获赠关于个人成长、家庭教育方面的电子书。
别等了,2021年,给自己一个改变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