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审计干部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好,缺乏针对性。开展培训不仅要使参训人员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从事审计工作必要的理论知识、业务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审计实践中去,最大限度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由于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在安排培训时,事前往往没有进行深入地调研,对审计干部的需求没有细致地分析,不考虑人员素质的差异,致使审计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现象在所难免。特别是有的培训由审计系统外老师授课,授课教师对审计工作实际认识不足,不了解审计业务规程,往往只能就理论讲理论,而与实际工作联系很少。如计算机知识培训,许多情况下,都是委托外单位进行的。因为授课教师对审计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审计干部微机水平等并不了解,有的花大量时间讲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知识,而对审计信息化操作技能涉及甚少,审计干部所学的知识不能用之于审计工作实践,培训效果也就不可能理想。 (二)培训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审计干部危机感也日渐增强,培训这一重要的自我“充电”形式,越来越被审计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的审计干部所欢迎。然而,目前培训中存在的强行灌输式或仅仅把黑板移到屏幕上,而学员完全处于被动受训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其学习的需要。这种整体推进、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使受训人员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大大减小了培训效果。 (三)功利色彩浓,缺乏实效性。从“教”这一方而言,特别是由审计系统外的单位承办的一些培训,因受经济利益驱动,承办方更多是关注培训的经济效益,甚至想借培训之机“大捞一把”,而忽视培训的实际效果。在任课教师选择上,往往是根据自身工作安排随意选定,教学内容设计也是根据教师的个人喜好来确定,是不是符合受训人员的需求,是不是对受训者工作具有指导价值,授课者并不是太在意。从“学”这一方而言,虽然大多学员都会珍惜难得的培训机会,但也不乏有这样一些人,参加培训只是为了给自己“镀层金”,带着明显的功利目的,这样的培训实际效果也是不难预见的。 (四)培训目标模糊,缺乏科学性。尽管基层审计机关都制定了培训规划,明确了培训将达到的目标。但从培训实践来看,最后用来衡量培训绩效的,常常是以参训人员的多寡、考试是否合格、证书发放多少等表面上的几个指标。这既影响了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特别是委托外单位培训的,多少带有“交钱拿证”的成分,自己教,自己考,授课时就将考试题圈定并向学员提示,这种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因而,审计干部培训要达到什么目标,评判培训的科学标准是什么,也是当前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