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解决与社会环境发生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弱势人群;预防和解决部分因不良互动方式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互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是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等为主干学科基础,物业管理、医学、法学等为辅助学科,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直接工作方法的学科。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工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和专业,社工们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预防犯罪特别是预防青少年犯罪、老人陪护等扶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已经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在香港,平均每1000人中就有1人是社工。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可以说,社会工作者职业涉及的面极其广泛,医院内从事病人心理疏导工作的人员、司法机构处理和疏导家庭纠纷的人员等,均属于社会工作者范围。
扩展资料:
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的能力:
(1)了解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
(2)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各种技能和方法,善于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帮助困难群体走出困境,从事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
(3)熟练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和技能及社会统计方法;
(4)了解跟做好社会工作有关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有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和社会工作研究影响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能力;
(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善于了解国情,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社会工作专业
《刮痧》的文化分析来源:清韵影视论坛 作者:黑馍 2001-05-25 14:21:47《刮痧》在新春的电影市场和媒体上刮起了一场“沙尘暴”,据闻,它比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高明之处是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及移民者的精神困境。但是,这一表现过程中展示的裂隙、吊诡处值得深究、细思。《刮痧》全部在美国实景拍摄,其制作及主题无不是全球化时代的表征,而其消弭了文化误读的大团圆结局背后的民族身份、民族文化认同使这部影片表里不一、言不由衷地参与到世纪之交中国民族主义文化思潮话语之中,以别一种言说暴露了这一文化思潮的窘境。主创者在这部电影中预设了中国文化、人伦亲情与西方文化、工具理性的对峙、碰撞,由此铺陈情节、演绎故事、表现主题,而我们应注意到的一点是,美国控方凶神恶煞的背后和初始动机恰恰是对儿童(丹尼斯)人权的维护和人情、人道的体现,这一点随着剧情的发展往往被观众淡忘,只觉得他们的可恶可恨,不可理喻。美国被认为是“儿童的天堂,青年的战场,老年的地狱”,控方无法容忍丹尼斯长期受到忽视、伤害、虐待,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中,在他们眼里,许大同是个施虐者,小丹尼斯是受虐者,这个误解源于他们对异质文化的隔膜,“此处”的不言自明成了“彼处”的无法言说,爷爷痛惜地自问:“刮痧在中国几千年了,到了美国怎么就说不清楚了呢?”许大同也没想到举行听证会前向他的律师朋友昆兰解释儿子背上的伤痕、刮痧,正如他的第二任辩护律师马林女士所言:“没想到?这就是问题所在。”接踵而至的司法程序、妻离子散、失业、有家归不得、遭追捕都使许大同处于一个受打击迫害的孤苦无告的弱势地位,美国社会权力机构、国家机器以正义的名义扮演了施虐者的角色,而许大同及其家人成了受虐者,他们越是受到“残酷打击”,越能赚取中国观众同情的泪水。从接受美学看,国内观众下意识的对许一家产生了民族身份认同感和毫无疑义的族群归属的认定,这里,没有说出的潜台词是:“他们是中国人,我们中的一员”,这正是主创者的讨巧和手段高明之处,在预设的、先定的观众强大的情感心理接受场之中,《刮痧》的热卖、暴炒也就毫不奇怪了,而观众情感心理接受场的形成又可归因于时代语境的催发,民众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以为是、打着美丽的幌子而事与愿违之类行径的反感,对复杂的中美关系下的文化应对策略的考虑,感应着国际政治文化霸权下的说“不”的文化民族主义氛围,凡此种种是否蕴涵了更深一层的施/受关系?这是《刮痧》生产、消费及走向成功的强大的动力源。但是,我们对许大同的“自家人”的认同是否太一厢情愿?在影片开始的颁奖仪式上,许自豪地对在场的美国人说:“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爱美国,这里是我的家,我实现了美国梦。”在上演了一番“家”的破碎的苦情戏之后,影片末尾,许向我们表白:“我爱中国”,画面消失后传出许教儿子学说中国话的声音:“中国”、“北京”、“长城”,请注意这里诉说对象的不同,一句苍白无力的表白和几个民族语符的堆砌就折服、倾倒了国内观众,“升华”了影片主题和许大同的思想境界。其实这是主创者的乖巧献媚而经不起叙述逻辑推演,悲剧的肇事者是许的老爸,而许的暴躁、冲动、丧失理智、越轨行为使事情更糟,他的过火表现甚至使观众对他稍稍起了反感,一定程度上,是他的性格脾气导致了他的悲惨命运遭际,这和美国人的理性、冷静形成鲜明对比,而恰恰是许的美国朋友昆兰、控方女代表、法官的有情有义、一致努力,才使他得以合法地与家人在圣诞夜团聚,他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尽管,美国对许大同而言,“想说爱你不容易”,但毕竟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所,一个文化上尚未完全归化的绿卡持有者、文化受虐者,只能“痛并快乐着”,这是新移民许大同的宿命。小丹尼斯(华裔美国人)肉体上的刮痧没有任何痛苦,它会慢慢消失,他也不会有生活在文化夹缝中的痛苦,新移民许大同精神上情感上刮出的创痛需要多久会消失?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子民许大同的老爸想入美国而不得,惹下大祸,黯然回国,自己亲手刮出的感情上的痧痕或许至死不会消弭吧?片名《刮痧》可以赋予多重的文化、艺术上的阐释,片中的医学解释是:“利用热胀冷缩原理,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容量和流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人体自然生理环境。”如果把亲子之爱看作是“痧”,许大同听证会上的动情陈词,冒生命危险爬楼送儿子圣诞礼物等情节就是撩拨观众情感的煽情刮法;如果把许一家遭受的痛苦看作“痧”,他们夫妻对饮醉酒、父子离别也是煽情之刮;如果把中国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看作“痧”,影片中频频出场的玩具猴、孙悟空并不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精髓,这是主创者的一种侧偏刮法;如果把这部影片看作“痧”,这一“热胀”(电影艺术表现)之下“局部毛细血管”(许一家的遭际及主题)的“扩张”、强化、凸现,或许能够起到“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融合)的作用。但是,据闻,中国观众从中看出了文化差异问题,美国人从中看到的是舔犊之情,这是否表明文化差异融合之难?或者说,《刮痧》在着力于表现文化间的融合之时却又陷入了制造出新的文化差异上的不同认识的悖论之中?
前一段,北京非常流行的电影是郑晓龙的《刮痧》。这位当年拍摄过《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的导演推出的新的电影显然具有异常明确的中产阶级意识。这部电影是有关在美国的中国移民的故事,许大同经过在美国八年的奋斗,已经成为一个有名的电子游戏设计师,结婚生子。他把老父亲接到美国。但由于老父亲给孙子刮痧,被美国医院发现,留下的瘢痕被视为虐待儿童。许大同为了孝道,自己认下了事情。从此许大同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孩子被政府监护,妻子与他分居,自己辞掉工作,被判不许见到孩子。父亲回到北京,他完全变成了一个边缘人,被人看成有暴力倾向的不可思议的中国人。最后电影结束在一个异常浪漫的场景中:在圣诞夜,许大同爬上了他自己家公寓的水管,希望与妻子和孩子重聚。但最后刮痧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也被美国人理解了,这里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这部电影在北京成了大家都谈论的话题。其实这里的问题是全球化时代中经常会遇到的。梁家辉扮演的许大同认为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美国人,他的政治的认同已经改变,他认为自己已经进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已经成了一个世界公民。但老父亲的“刮痧”意外地改变了一切,许大同突然发现了自己的中国身份仍然在起作用,他仍然逃不脱自己的过去的历史。故事当然是有关在美国的移民的故事,但其实它是拍给中国观众看的。好像是美国的问题,其实时刻扣在当下中国的境遇之中,它似乎也是中国如何进入世界的一个寓言。 这里有一种典型的中国中产阶级的焦虑。他们有向外的冲动,全球化已经给予了他们到处游走的经验,也已经给了他们成为世界公民的可能。象许大同这样的人当然是“新经济”时代的精英。他们发现他们可能有“灵活认同”的可能,可以在世界各处获得成功和肯定。许大同经常说他为自己在美国的成功而骄傲,他也在社会生活方面认同于美国的价值,但他发现文化上的差异仍然在发挥作用,他的文化认同本来应该和他的社会认同并行不悖,但“刮痧”却戳破了这种幻象。 这似乎是中国中产阶级面对西方时的困扰的中心。他们原来希望自己非常容易被世界接纳,但最后发现自己仍然是一个“他者”。当然,电影里有大团圆,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大团圆就不那么容易实现了。电影里可以仅仅是关于刮痧之类无伤大雅的小事,在现实中就可能是李文和。其实冲突的不仅仅是文化,还有远远比文化复杂和微妙的东西。中产阶级的成功感和挫折感似乎和中国的境遇相似。他已经成长到了可以卷入全球化的进程了,但却发现自己毕竟还有与人不同的地方,别人并没有把你当作自己人。这是无奈,也是真实。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专业社工机构等。
社会工作人员,相当于政府的雇员,这一新兴专业作为一门职业受到社会的“冷淡”,每年能被民政部录取成为专业社工的本专业学生不过百分之一二,甚至有的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零。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解决与社会环境发生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弱势人群;预防和解决部分因不良互动方式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互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是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等为主干学科基础,物业管理、医学、法学等为辅助学科,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直接工作方法的学科。
旨在为案主(client)提供专业服务,帮助案主解决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帮助案主重塑自信,协助解决困境,重新融入社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社会工作专业
五分钟看完《刮痧》东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纠纷,传统刮痧成了虐待
社会工作是一个新兴发展的职业。全国逐步在2006年开始发展,上海2003年率先开始发展,大力铺开是在2007-2008年深圳开始。这个职业的发展是基于国家16届6中全会发布建立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开始发展。那具体这个职业是做什么的呢?不知道你了解过香港社工吗?可以搜一些相关的电影或者电视剧看看,这样比较直观知道社工是干什么的。下面我看到也有2位朋友给你回答了,如果直接而言,就是专业受训后助人的行业。社工在中国港台澳地区发展比较快,目前香港的社工督导北上援助国内社工发展的比较多。在民政领域有很大的发展,例如广州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帮助家庭或者个人解决问题。在深圳则有学校社工,企业社工,司法社工,医院社工的发展。在特殊的领域,例如灾后社会工作,例如汶川地震后就有很多社工组织进驻,协助灾后重建,例如在学校里面为因地震残障的家庭和学生开展服务。促进他们能更好的回归社会,健康的成长。推荐一些电影或者电视剧你看看,希望对你了解社工有帮助: 社工电影是社会工作者或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一种获得心灵体验的平台和方式。心灵体验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启发,一种对自我和人生的反省,一种融入感情的评论。对于社工来说,亦是一种价值观的培养和技巧的启发。 一、《生命因爱动听》(life is a miracle)年轻社工Tracy到专门收留绝症病人的西门山医院工作。发现医院内布满绝望气氛,她似着以自己的方法来帮助病人,但一个坏消息传来,她被发现染上末期骨癌,她入住西门山医院接受治疗,身份由一名社工转变成病人,变得意志消沉。经过挫折,最终她明白“生命中最大的契机,就是从绝望中找到希望”!她用自己的生命来改变四周的病人,直至那天她离开这个世界……二、《边缘故事》这是秀雯跟罗嘉良第三部合作的电视剧。在戏里秀雯饰演冷静又带有点冷傲的督察张凯雯。而罗嘉良就饰演对工作充满热诚的社会工作者程立仁。边缘故事以一帮社会工作者的遭遇及经历,反映当今社会的青少年问题,其中人物有血有肉,故事充满温情及希望。香港都市繁荣的背后,相继产生不少社会问题,例如:新移民不能适应香港的教育制度,并受同学歧视,最后误入歧途贩卖迷幻药。问题少女因家庭破碎,终日街上流连,为贪图享乐任卡拉ok伴唱女郎,甚至为争男仔而与人殴斗。低下阶层的青少年,因家庭背景为黑社会,喜欢以暴易暴,终被学校拒诸门外,成人球学生。程立仁为挽救边缘青少年,立志当社会工作者,与一班同事积极工作,以忘我精神辅导边缘少年,盼他们能从走正道。仁处理案件过程中,体会了他与其父之间多年未能解决的沟通问题;另外,他与女督察张凯雯又发展出一段深藏的恋情。 三、《如何对你说》是一部以社会工作者为主题的新加坡电视剧。全剧描写了一群默默坚守工作岗位,为许多迷途羔羊指引方向、将温暖带给许多不省人士的社工,呈现出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四、《流氓社工》导演: 马华干 演员: 李珊珊,黄日华,莫家尧,张豪龙林伯乐(王书麟)本是一名大学社工系的毕业生,在小学教书。但由于身性自大,觉得自己非池中物,所以便放弃了工作,想出去找找理想。经过一番波折后他终于做到自己想做的社工,令他兴奋不已。但很快,他的兴奋已被工作上各种挑战盖过,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他不但不懂为街上流连的青少年解决问题,就连怎样和他们沟通和怎样保护自己安全的基本事他也做不到,因为他在大学时所学的在实际情况下根本用不着。幸好身边有同事十八(钱嘉乐)的帮助,伯乐才没有放弃。在十八身上,伯乐不但学会了怎样用新的角度去对待青少年,他还从他身上学会了用一些平常的社工不会/不可能用的方法去对待青少年。而且,十八的处事神也令到他茅塞顿开,伯乐开始改变自己对生命的看法……五、《癫佬正传》类型:电影 主演:周润发梁朝伟 冯粹帆饰演一名专门从事辅助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工作人员,一日,冯于街市中劝制病发患者的技巧行动,这为饰演专栏作家的叶德娴所目睹,因机时引发了叶对精神病此一问题之莫之兴趣。六、《坎大哈》Kandahar伊朗 导演:默森·马克马巴夫Mohsen MAKHMALBAF主演:萨度·塔莫里Sadou TEYMOURI 纳鲁法·帕兹拉Niloufar PAZIR哈桑·坦泰Hassan TANTAI 剧情简介:纳法斯是一名在加拿大避难的阿富汗记者,她在内战爆发后离开了祖国,远走异乡。现在她收到一封妹妹发自国内的信,信中妹妹用绝望的语调告诉说她将在月蚀前结束自己的生命。于是为了挽救濒临死亡边缘的妹妹,她必须冒着战火和重重危险返回祖国……七、《童党2001》语言:粤语, 国语 演员:柯受良罗冠兰 几个无心向学的少年喜在周末北上深圳的士高寻欢啪丸,结识了–曾误入歧途的社工。一次,他们与另一帮少年大打出手,并将一人捉住,岂料此少年事后离奇死去,惹出大祸…八、《等候董建华发落》【原 片 名】From the Queen to the Chief Executive 1985年某日,铭仔跟随一班不良少年,在宝马山劫杀了一对外籍情侣被捕。但由于当时铭仔尚未成年,故被判「等候英女皇发落」,成为全港23位等候英女皇发落的犯人之一。铭仔在狱中虽已待了十年,却始终没有被判一个明确刑期,不知何时才能重获自由。一个平凡的女子誉玲,因为从文章中感受到铭仔的才华,所以渐渐对铭仔产生一种情感,遂决定协助铭仔等犯人翻案。誉玲将希望寄托在梁议员身上。由于梁议员的加入,抗议「等候英女皇发落」这法令的声音日壮,其它犯人家属亦很快组成一个行动团体,四出请愿,梁议员带着反抗声音到立法局,却无法在散会前推翻前令,立法局裁定「等候英女皇发落」就等于酌情终生,要等候特首做最后判决,亦即「等候董建华发落」。九、《死囚168小时》(英文名称:Dead Man Walking)马菲与同党枪杀一对少年男女后被捕,更被裁定死刑。审判时,马菲还一面咀嚼香口胶,一面冷笑。临行刑前数天,海伦修女负责性灵工作,企图令马菲改邪归正,但马菲毫无悔意,否认杀人,更把罪咎归因于社会,还出言挑逗海伦。但海伦救赎的心毫无动摇,继续为其申请特赦上诉……十、《天使爱美丽》十一、《甘地传》十二、《光猪六壮士》 十三、《飞越疯人院》 据说杰克•尼科尔森为此片演的逼真,特意到疯人院里呆了几个月,这样的敬业,得奖理所应当。十四、《女人四十》《女人四十》里,萧芳芳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但是更多让我感喟的却是那些老去的灵魂:装扮如仪,唱着老粤曲《凤阁恩仇未了情》的奶奶;忘记了一切,也没有忘记自己昔年的荣光的空军英雄爷爷;还有自知将逝,对住她已然痴呆的丈夫叫“鹏哥”,要他下辈子作自己老婆的霞姨。直看得唏嘘无比,因知道有一天,所有人都会老去。觉得许鞍华这个女子真是细腻无比,拍的《女人四十》,对准了老人,似乎可以嗅到那些老了带来的气味。 十五、小孩不笨这三个小孩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家长们为了令孩子能成龙,用尽方法去达到其目的。究竟小孩们怎样面对呢 十六、四月四日鬼故事 剧情简介:一名家开棺木店的小女孩婷婷离奇地缺课数天,女教师徐老师为此登门造访,结果发生一对夫妇惨死,徐老师也疯了,婷婷从此没有开口说一句话,警方均认定徐老师是凶手,认定婷婷是受惊过度而不说话,接手照顾婷婷的女社工Sam发现婷婷原来曾被人严重虐待过。而死者夫妇并非是其叔父母。细心的Sam在接触过婷婷后发现婷婷不时会作些不是受惊过度小孩应做的小动作,Sam开始怀疑婷婷真正不说话的原因,婷停住进孤儿院后怪事更接二连三发生,而Sam在搜集婷婷的资料过程中同样遇到怪事,Sam当差的男友阿文安排受惊过度的应是徐老师,就在这之后孤儿院校工祥伯离奇坠楼众人均见是Sam,Sam被警方收押调查,Sam获释得知阿文死讯知与婷婷有关往孤儿院找婷婷,当Sam抵达孤儿院时只见孤儿院如鬼域般,Sam头也不回地冲进鬼域里去。 十七、喜福会 这是一部女权主义启蒙的影片,讲诉的是两代女人在自我认识的故事,在这部片子里男人成了一种符号,不过没事,我们是社工,做为专业电影还是值得一睹的 十八、危险性游戏(Cruel Intention) 这个电影很好地反映了美国部分青少年的没有目标无聊的生活。电影的配乐也很不错,有的地方感觉像MV,这个片子讲的是人性不是只善或者只恶的,而是既善又恶的。正如一篇文章这样子描写人性中的善与恶——人的双肩上分别站着两个天使,一个善一个恶。两者一直在斗争,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时,他们的胜负也是不一样的,从而人的行为、决定甚至是一个人的品质也是不一样的。就像电影中的男主人公一样,“优越“的环境只会恶天使掌权,而最后爱却让善天使得胜。 十九、双面天使Rob Tyler and his wife Jill have it all. A beautihul home. A wonderful marriage .The respect of the community Life couldn’t be better until their newly—adopted daughter becomes an unpredictable ,uncontrollable CHILD OF RAGE .Dwight Schultz (the A Team )and Alel Harris “thirtysoomgthing “star as the fortunate couple seemingly blessed with two lovely new children .But soon they are baffled by 7-year –old Catherine’s strange behabior :the sometimes cruel influence she exerts over her brother ,Eric …her shrewd fits of violent mania that betray an unexplainable ,remorseless dark side. When the Tylersultimately uncover Catherine’s tragic past ,they are put to the test . 二十、28天 关于团体治疗酗酒的片子 二十一、重塑青春 向您推荐团体社会工作的影片;上小组工作必须要看的 二十二、空难遗梦 一部据说美国马里兰大学社工系必看的电影《空难遗梦》里面有很专业的小组工作的场景。 二十三、刮痧 反思社工本土化问题的 二十四、艾滋病敏感题材的电影《费城故事》 (The Philadelphia Story ) 安德鲁和乔是费城的两名年轻律师,他们工作努力,都有美好的前途。但是,安德鲁不敢告诉老板自己是一名同性恋者,并且染上了爱滋病。就在他刚获提升不久,却因老板发现了秘密而以他丢失文件为由把他解雇了,安德鲁找到乔希望他接受这个案子。乔本来拒绝受理,但在妻子露易丝的责骂和安德鲁的请求下答应了。 安德鲁的家人支持他走上法庭。开庭审理时,众多示威者聚集在法院门外,要求给同性恋者合法权益,不准歧视艾滋病人。但被告却坚持不承认是因此原因解雇安德鲁的。安德鲁衰弱的身体已无法承受剧烈的抗艾滋病药物的静脉注射,他预感到自己快不行了。但他仍坚强地挺过了激烈的法庭答辩。 到了审判的日子,陪审团终于宣判原告安德鲁受到不公正解雇,被告应负责赔偿损失。安德鲁终于获胜了。乔奔赴医院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安德鲁和他的家人,但安德鲁却不能再支持下去了,他正在慢慢死去。二十五、蝴蝶效应 剧情简介:梦想回到过去改变现在伊万(艾什顿•库奇 饰)最近感觉有点迷失,这个有着不幸童年的大学生,在小时候经历了一系列糟糕的事情,损坏了他原本完美的人生。可怕的是,这些事情就像消失进了黑洞一样,伊万怎么也想不起来 ,孩童时的那些可怕记忆残留在他的脑海里,缠绕着他现在的生活,令他无法安心,他只依稀记得那时自己是和几个好朋友生活在一起:凯蕾(艾梅•史玛特 饰)、琳妮(阿尔顿•汉森 饰)和汤米(威廉•李•斯科特 饰)。 在童年可怕记忆的折磨下,伊万请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医生鼓励他用旅行来放松自己,此外,每天把发生的事情一件件详细记下来。如今,在旅行和写日记的帮助下,进入大学的伊万突然意识到,记录自己每天所做事情的笔记本,可以帮助自己找回孩童时候的记忆。 很快,伊万通过记事本找回了记忆,这些记忆让他察觉到了自己的过错,并因此失去了几个好朋友。尤其是凯蕾,他童年时候暗恋的女孩。在童年记忆慢慢恢复下,伊万慢慢的想起了小时候的许多事情,这时他才惊讶的发现,自己当年做错了那么多的事。 找回了记忆的伊万并没感到快乐,相反,内疚代替了黑洞开始折磨他,令他痛苦极了。在痛苦的边缘,伊万希望能够彻底摆脱童年的阴影,于是,他幻想着用自己现在的意识,潜入童年的身体,去重新挽回那些做错的事,并且珍惜与童年好友的友谊,好好地去爱每一个人。显然,伊万希望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过去,来改变现在。 但是,伊万在过去改变的每一件事,当他回到现在时都发现它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而且损害更加严重,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为了弥补错误,伊万又再次返回过去试图消除痕迹,但事与愿违,他的所作所为只能再次导致现实世界的渐趋崩溃。于是反反复复,他奔波于日益混乱的过去与现实之间,直到不可挽回的结局。伊万试图改变过去,希望能与他暗恋的凯蕾一起幸福生活的梦想,也成为了泡影……二十六、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刚刚受训结束,被分配到美国联邦调查局工作的见习特工克拉丽斯.斯塔林看上去苍白、柔弱、秀丽,有着如羔羊一般纯洁可爱的性格。她待人和善,不论对上司、同事甚至是犯人都是如此。但实际上,她训练有素,工作起来干练泼辣,令人佩服。受到偏爱的克拉丽斯接受了上司杰克.克劳福德交给的一项任务:缉拿一个杀人成性的性变态狂罪犯。这个外号"野牛比尔"的罪犯,强*并杀死了一连串年轻女子,并将她们碎尸、剥皮。 侦破这个案子的难度是相当大的。鉴于凶犯手段奇特而又老练,为了尽快了解凶犯的特殊心理,以便伺机逮捕他,克拉丽斯不得不去狱中访问一位曾名噪一时,但却有杀人嗜好的精神病理学家--汉尼巴尔.勒克泰博士。从外表看,汉尼巴尔与常人并无相异之处,他沉着,平静,然而气质中却透露出知识渊博和足智多谋,单纯的克拉丽斯绝非他的对手。交谈中,汉尼巴尔要克拉丽斯讲出个人经历以换取所需情报,善良的克拉丽斯违反了她上司反复的警告,用自己的隐私换取了汉尼巴尔的情报。他向克拉丽斯提供了一些线索,克拉丽斯开始顺藤摸瓜。此时,一个参议员的女儿被绑架。汉尼巴尔终于告诉克拉丽斯:凶犯和一名裁缝交往甚密。克拉丽斯找到那裁缝,发现他已死了。在经过仔细分析和调查后,克拉丽斯终于在一座阴森的地下室找到了"野牛比尔"并在黑暗中将其击毙,参议员的女儿获救了。 二十七、片中文译名:《心灵捕手》、《骄阳似我》 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麦特戴蒙饰)却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的解开这个难题。数学教授在找不到真正的解题之后,又下了另一道更难的题目,要找出这个数学天才。 原来这个可能是下一世纪的爱因斯坦的年轻人叫威尔杭特,他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甚至到处打架滋事,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最后经过数学教授的保释并向法官求情,才让他免受牢狱之灾。虽然教授希望威尔能够重拾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用尽方法希望他打开心结,但是许多被教授请来为威尔做心理转导的心理学家,却都被这个毛头小伙子洞悉心理反被威尔羞辱,纷纷宣告威尔已“无药可救”。 数学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学同学及好友(罗宾威廉斯饰),希望他来开导这个前途汲汲可危的年轻人。到底最后他能不能打开心胸拥抱生命?会不会把他之前所遭遇的困境抛诸脑后? 《心灵捕手》是一部反映二十世纪末年轻人心理历程的影片,由马特戴蒙与好莱坞资深演员罗宾威廉姆斯联合主演,获1998年9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与最佳编剧奖。二十八、心理学——《本能反应》、《月黑高飞》、《灵异第六感》二十九、有关社会工作矫治——肖申克的救赎三十、香港无线剧集 : 《谈判专家》某程度都和社工专业有关三十一、可爱的社工想做社工﹖你可以忍受被人打不还手,被人骂不出声,朋友有难你为他出头的日子吗﹖太不可信吗﹖那你看过这片之後可能会有些认同。 林伯乐(王书麟)本是一名大学社工系的毕业生,在小学教书。但由於身性自大,觉得自己非池中物,所以便放弃了工作,想出去找找理想。经过一番波折後他终於做到自己想做的社工,令他兴奋不已。 但很快,他的兴奋已被工作上各种挑战盖过,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他不但不懂为街上流连的青少年解决问题,就连怎样和他们沟通和怎样保护自己安全的基本事他也做不到,因为他在大学时所学的在实际情况下根本用不著。幸好身边有同事十八(钱嘉乐)的帮助,伯乐才没有放弃。在十八身上,伯乐不但学会了怎样用新的角度去对待青少年,他还从他身上学会了用一些平常的社工不会/不可能用的方法去对待青少年。而且,十八的处事神也令到他茅塞顿开,伯乐开始改变自己对生命的看法 ... 三十二、《黑帮暴徒》故事发生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附近的黑人城镇索韦托。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南非黑人聚居区青少年在贫困和暴力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影片讲述的是一名19岁的约翰内斯堡青年从小成为孤儿,长大后加入黑帮,成为街头恶霸的故事。在一次抢劫中,影片主人公的命运与一个婴儿联系在一起。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黑帮青年把婴儿抱回家中。为了有人照料孩子,他又不得不去劫持了一个年轻的母亲,用枪逼着她给婴儿喂奶。最后,这个黑帮青年终于在人性和爱的感召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这对于社工矫治工作的帮助非常大,有助于启发社工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案主
11“刮痧”在美国刮痧这个在中国极为平常的传统治疗法,在美国却引起了那么大的冲突与灾难, 因为“说不清楚”,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自然被作为大同一家虐待儿童的证据,无论大同用英文和时儿夹杂着中文怎么解释都无法让美国人明白刮痧是什么。笔者认为与其说影片《刮痧》讲述的是许大同这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的遭遇,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因为不被理解和认同所处的尴尬和无奈的境地。影片中法官要求大同“找一个官方医生,用简练的、一个老法官能看懂的英文来说明刮痧”,但正如大同的辩护律师所说,“没有一本美国的医学教科书有关于刮痧的记载,那是不科学的,没有人会为此作证。”在法庭上,当许大同试图解释“刮痧”时,他不得不使用中文“丹田”、“七经八脉”等术语,因为美语里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词汇来表达,许大同的“dan2tian”和“seven jing and eightmai”让在场的美国人不知所云,法官阻止他继续说下去,让他们去找专家人士来说明“刮痧”为何物,可大同与其妻简宁费劲全力也找不到这样的人,他们只好放弃解释“刮痧”。影片中爷爷痛惜地自问:“刮痧在中国几千年了,到了美国怎么就说不清楚了呢?”就爷爷和大多数中国观众看来,刮痧这种治疗方法在中国那么普通,似乎美国人也理所当然地应该知道这一疗法,他们不懂应该是他们的错,这便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即将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用自己的行为方式为标准来评判对方的行为。刮痧事件使得大同失去了对儿子的监护权以及随之而来的送父回国、带子逃亡、夫妻分居、朋友反目,其实这不仅仅是“刮痧”这一中医疗法与美国法律的冲突,它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遇时产生的难以避免的碰撞和摩擦。21中国人的情感与美国法律任何观看了这部影片的中国观众无一不被大同一家三代人之间浓浓的父子情、夫妻情和祖孙情所感动。大同毫无顾及地顶替他父亲说是他本人给儿子刮痧的,大同从福利院“偷”儿子到机场与即将回国的爷爷见面以及为了在圣诞夜与家人团聚大同冒着被逮捕的危险爬水管上九楼等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中国观众感动得眼泪汪汪,但大同的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美国法律不允许的。生活在一切都讲求法律的美国社会里,虽然大同爱子心切,但却拿不出证据来证明刮痧是中国的传统治疗法,无论他怎样用语言来表达他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儿子都打动不了法官的心,法律只需要证据。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律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纠纷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他们看重的事实,是证据。大同最终还是被判决与自己的儿子隔离,这一判决虽然缺乏人情味,但是从依法办事的角度来看,法院的判决却是正确的,只是广大中国观众绝对接受不了,情感还是站在不守法的大同这一边。但冷静下来想想,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这场文化较量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美国人是如何地重视人权,他们用法律和社会机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影片中许大同在公共场合教育儿子,叫丹尼斯给小朋友道歉,儿子不从,大同就当着众人的面摔了他一巴掌,这在一般中国人眼中父母管教儿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子不教,父之过”。中国父母在处理小孩之间类似打架这样的事情时都是首先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在美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更加尊重事实,大同的行为让他们觉得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太粗暴,甚至还认为他有虐待倾向,这让广大中国观众不得不为大同叫屈。中国人爱孩子是出了名的,而且很多家庭对独生子可以说是溺爱。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儿女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不管用什么方式管教孩子他人无权干涉。中国父母对子女有严厉的教育观念,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训诫,体罚甚至打骂。中国父母认为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为了爱孩子,希望孩子成材,将来有出息。美国人当然也是爱孩子的,影片中儿童福利院就是出于对丹尼斯的关心和保护才不让被他们认为有虐待嫌疑的父母接近孩子。在美国,父母只是子女的监护人,不能对其有过分责骂,更不用说动手打人了。他们认为不论男女、不论年龄大小,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权利。尤其是对于未成年孩子,他们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平等权利,影片中医院里的医生一发现孩子背后的血痕就马上通知法院起诉孩子的父亲就足以说明这一点。美国这些法律规定对中国人来说显得有些多事,甚至不可理喻。比如,为了保护未成年儿童的安全,美国《交通法》还规定,体重不足40磅的儿童,必须连同儿童椅用安全带绑在汽车后座上,违反规定,罚款400美元。这是因为小孩太小,屁股底下没有儿童座椅很有可能从安全带里滑下来。但中国人一般认为把孩子抱在怀里已经很安全了,父母无疑是爱孩子的,是会保护孩子的,大可不必用一些冷冰冰的条条框框来约束我们的行为。美国的法律涉及面之广是中国人难以想象的,人们在政治、经济、教育、婚姻等方方面面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制观念已植根于每个人的价值体系之中,人们时时处处都会感觉到法律的存在。把孩子独自留在家里是犯法,夫妻在家打架是犯法,这些对中国人来说好像应该算是自家的私事,用不着外人干涉,更与法律无关。美国人的法制观念和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很不相同,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很难说清谁对谁错。但《刮痧》也的确让我们深思,我们对孩子的爱是否科学?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把打骂孩子提升到是否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侵犯和不尊重这个层面来认识?31中国人的面子观在听证会上,大同的老板作为证人说出了大同打儿子的事实,令大同非常失望和愤怒,甚至断绝了与老板的朋友和工作上的关系。在其后的一段对话中,大同道出了打儿子的原因。昆兰(老板) :“我只相信事实! 你不应该打丹尼斯! ”许大同:“我为什么打我自己的儿子? 还不是因为尊重你,为了给你面子! ”昆兰:“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孩子怎么能是给我面子! ”许大同:“不可理喻! ”语言是文化的表象。这些对老板来说“乱七八糟”的逻辑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大同打儿子只不过是想通过显示父亲对儿子的威严和约束力来给对方面子,但对美国人来说,这种“体面”的表现被异化为不体面的言行,原因何在?这就不得不说说中国人的面子观。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说道,“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不管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是上等人还是下等人,面子总归是要的。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虽既无财产又无地位,但一旦有人伤了他的面子,他也会尽力去挽留与维护。当他被别人打了时总是说“我就算被儿子打了”,虽然他得忍受肉体上的疼痛,但在面子上却胜利了。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实质上就是一个人丢了面子后为维护自己的面子而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御行为。对中国人来说,在同等情况下贬损自己是抬高别人、尊重别人、给别人面子的行为;而美国人则认为贬损自己是愚蠢的行为,与尊重别人毫无关联,对于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在中国文化中,很注重长幼有序,尊卑分明,这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表现;而美国文化更注重人的独立性,主张个性解放,长幼平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中国人的面子观与集体主义紧密相联,中国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为向导的国家,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人们努力维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因而会尽量避免人际冲突,人们说话比较委婉,使用高语境的语言。“面子”是中美文化冲突的具体体现之一,中国有一句俗语说“人要面子,树要皮”,还有“要面子”、“顾面子”、“丢面子”、“没面子”等说法。中国是一个相当稳定的社会,中国人很少有机会离开他生活的地方,一辈子都与相同的朋友、邻居、亲戚在一起。当一个人的生活与他人相连时,与其他成员之间保持融洽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为了保持融洽,避免冲突和维护家庭、群体和组织的完整性,人们十分在意自己与他人的面子。中国人特别讲面子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关系网之中,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不平等的,人们似乎也认同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在这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网中,人们履行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每个社会成员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不仅要维护自己的面子,同时要尊重别人的面子,正如田玉川所言,“在社会关系这张错综复杂的大网中,每个人都建立了自己的一张小网。人在网中,网在人中,网网相连,网网相依,网网相争,网网相生……”。(田玉川: 214)中国人讲面子甚至会以牺牲个人尊严甚至良知为代价,影片中大同为了给他老板面子而打自己的儿子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人讲面子可以说有一整套学问,中国人的“面子观”对于强调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的西方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西方人也讲面子,但他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远没有中国人这么复杂,他们公事公办,在原则问题上很少顾及人情、面子,甚至有些“不讲情面”、“冷若冰霜”,因此,要将中文的“面子大”、“没面子”、“铁面无私”、“脸上无光”等直接译成英语恐怕英美人永远都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