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棉工的消失,并非一朝一夕。人力成本的增长,是一个重要因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2011到2013年的三年间,兵团累计引进疆内外拾花工万人,支付拾花报酬逾67亿元人民币。
2011年至2013年,采棉工人均收入分别达到5990元、6630元和6523元。仅2012年,兵团引进拾花工万人,全部劳动报酬为亿元人民币。
亿元的劳动报酬,相当于2012年农七师GDP的30%。而6630元的人均劳动支出,也相当于当年奎屯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5%。
用机器替代人工采棉,成为了当地采棉业,以及整个棉纺织产业继续发展的关键改革举措。
扩展资料:
这场双手与机器的劳动竞赛,已经持续多年
最初,是采棉工的双手占据了上风。2000年左右,兵团开始初步试行机采棉,在6个师的43个团场进行试验。
但直到2008年,机采棉在兵团农村的推广速度一直较为缓慢。数据显示,当年兵团采棉机保有量仅420台,机采棉花面积为116万亩,占兵团棉花种植总面积不足20%。
“机采棉对于棉花种植的行间距有严格要求,必须按照适合机器收割的距离种植”,新疆农民张秀英说,“此外由于第一批采棉机技术不成熟,浪费很大,所以我们用了一年后,第二年还是换成了人工采棉”。
但新疆棉花采摘业“机器换人”的大趋势已经确立,到了2011年,新疆机采棉面积已经达到400万亩,占当年棉花2300万亩总面积的17%。兵团的机械化采棉占比更是高达40%。
这一年,新疆开始专门划拨补贴资金,以每台20万元价格,鼓励发展国产采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