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都知道,对孩子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但如何系统地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能力,成为家长心中的难题。首先需了解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数学思维是什么?
数学思维是用数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数学思维是一种用数学的方法来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清楚数学思维的概念非常重要,这样可以避免进行数学思维启蒙和训练的误区。比如,有的家长以为数学就是孩子会数100以内的数,背背口诀,做做加减法就行;还有的家长认为学习数学就是背公式。机械训练能让家长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效果,孩子可能在表面上也的确能掌握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但他的思维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幼儿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发展。
第二,数学思维适合几岁开始培养?
早期的数学思维启蒙在宝宝三岁左右就可以开始,逐步在生活和游戏中自然、顺畅地建立起数学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教孩子学习数的概念,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进行。三岁左右孩子知道大小、多少、前后、早晚的时间、空间概念,他们往往凭视觉而不是凭计算得出结论。真正的数学启蒙从6岁左右(幼小衔接阶段)开始,这时候孩子的大脑经过前运算阶段,对事物的关系有了一定认识,这时候只要家长选择的启蒙方式得当,不止是10以内加减法、100、1000以内加减或者简单的乘除,孩子也能逐步做到。
第三,家长如何进行数学思维启蒙?
新加坡数学CPA教学法是以布鲁纳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三阶段表征理论为基础,家长在陪孩子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和启蒙时,也可遵循从具体-形象-抽象三个阶段。比如,我们利用生活中具体存在的东西(如水果、鸡蛋、火柴棍,矿泉水等),来帮助孩子理解数学的抽象概念。
比如,在进行图形学习启蒙过程中,拿出三角形、圆形积木让孩子摸一摸,让孩子认识基础图形后,再到生活中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行李箱是长方形、水杯盖是圆形。
比如,在练习:2+3=?的加法时,会用水果直观来展示数量,2个苹果与3个桃子放在一起,一共是多少个水果?将抽象的数字转换成孩子熟悉的实物,化抽象为具象,让孩子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