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作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的商品出口增长年均保持在30%左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商品出口国(表1)。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与外部世界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商品出口也开始遭遇难题,其中之一就是来自其他各国大量的反倾销。最新的一例是,自10月7日起,中国输欧皮鞋将被课以16.5%的反倾销税。 从1979年糖精钠首次遭遇欧盟反倾销调查算起,到2005年年底中国产品已受到各国和国际组织600多起指控。根据WTO的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在这11年中,中国遭受其他WTO成员反倾销立案和遭受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次数为469起和338起(表2、表3),分别占到各自总数的16.5%和18.7%。被实施反倾销调查的中国产品几乎无所不包,大到钢铁、机械、化工产品,小到彩电、节能灯、电池,甚至连龙虾、大蒜等也未能幸免。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近年来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国家,已不仅局限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包括印度、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而且大有反超发达国家的趋势。据了解,发达国家对我国反倾销立案数量比例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97%,降低到目前的60%;而发展中国家的立案数量比例则从过去的不到3%,迅速上升到40%。近年来,印度已超越美国和欧盟,成为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表4)。 表1 世界主要国家2005年商品出口额及历年变化百分比 2005年商品出口额(10亿美元) 2000-05 2003 2004 2005 世界 10121 10 17 21 13 德国 971 12 22 21 7 美国 904 3 5 13 10 中国 762 25 35 35 28 日本 596 4 13 20 5 法国 459 7 18 15 2 注:相关数据来自WTO发布的世界贸易报告(2006)。 表2 1995-2005年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和地区 国家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总数 中国 20 43 33 28 40 43 53 51 52 49 57 469 韩国 14 11 15 24 34 22 23 23 17 24 11 218 美国 12 21 15 15 14 12 15 12 21 14 11 162 台湾 4 9 16 11 22 16 19 16 13 21 13 160 日本 5 6 12 13 22 9 13 13 16 9 7 125 印度 3 11 8 12 13 10 12 16 14 8 13 120 印尼 7 7 9 5 20 13 18 12 8 8 14 121 泰国 8 9 5 2 19 12 16 12 7 9 12 111 总数 157 225 243 257 354 292 364 312 232 213 191 2840 注:相关数据来自WTO的统计。 表3 1995-2005年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和地区 国家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总数 中国 26 16 33 24 20 29 30 37 40 43 40 338 韩国 4 6 3 12 13 21 12 13 22 13 8 127 台湾 2 2 6 12 8 17 9 14 11 10 8 99 美国 8 4 9 11 8 12 4 10 6 10 13 95 日本 5 6 5 7 10 19 8 5 11 6 7 89 俄罗斯 8 3 9 4 15 9 8 3 12 5 6 82 总数 119 92 125 170 185 228 166 216 221 151 131 1804 注:相关数据来自WTO的统计。 表4 1995-2005年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和地区 国家 阿根廷 欧盟 印度 土耳其 美国 总数 立案 47 60 86 38 61 469 实施 34 41 66 33 50 338 注:相关数据来自WTO的统计。 从表1可以看到,同期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则非常低,即使是2005年也只有7.5%。这表明中国出口受到国外反倾销损害的频率大大高于其他国家,与其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非常不相称。不断地遭遇反倾销无疑会影响到中国商品出口的进一步增长,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并设法采取各种措施,以把反倾销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希望在分析我国商品遭遇反倾销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原因 近年来,中国产品受到其他国家大量的反倾销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大家普遍认为,中国频遭反倾销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出口的持续增长引起别国的恐惧和嫉妒,这些国家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和遏制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合法”地采取的一种有效对策。可以说,这是任何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所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比如前些年的日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以下几点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1、其他国家企图遏制中国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在日益增强,这使得某些国家或多或少地感觉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为了遏制至少是减缓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国家自然就想到了“非市场经济地位”这一锦囊妙计。众所周知,在中国加入WTO之时,其中的相关协议曾规定,在之后的15年内,其他成员有权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就使得其他国家以此为借口,在对中国产品进行调查时,随意武断地采用比中国发达程度高出许多倍的新加坡等国作为替代国,频繁“理直气壮”地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然而事实上,自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以来,中国已经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已成为资源配置的绝对主体,政府基本不再干涉市场的活动。但遗憾的是,就在这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其他国家仍然拒绝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到目前为止,全球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还不到60个。就在前些日子,中国经过若干轮艰苦的谈判,仍被欧盟宣布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俄罗斯到目前尚未加入WTO,但欧盟、美国早于2002年6月就承认了其市场经济地位。对此,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员居伊·德·容凯尔明确指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答案与市场自由几乎毫不相关。中国在自由贸易问题上遭遇到了“非市场经济地位歧视”。 2、发达国家希望“保护”国内市场 美、欧等发达国家号称是最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长期以来他们主张世界所有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并不遗余力、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些所谓的自由国家近年来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所作所为,就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为其自身利益服务的,实行市场经济不过是他们企图侵占他国市场的一个借口而已。因为他们所宣扬的自由是单方面的,即他们可以自由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想进入他们的市场则是难上加难。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纺织、机电等一些中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品逐渐占领了美、欧国家的市场,廉价的中国产品不仅为美、欧国家降低了通货膨胀的隐患,而且还提高了这些国家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这些国家非但没有感谢中国,还以中国产品损害了他们的产业(早已没落甚至消失的夕阳产业如纺织业)、扰乱了他们的市场等莫须有的理由为借口,频频对中国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反倾销。 3、发展中国家为了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企业已经认识到应诉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应对来自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有的甚至还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然而从表4可以看出,近年来以印度、阿根廷、土耳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成为发动对中国反倾销的主要国家。对此,我们必须给与同样甚至更大的关注。如果说日益走向全球的“中国制造”给发达国家的市场带来一定恐慌的话,那么它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压力。因为中国的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产业两大类型,所以在产品结构上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的趋同和竞争,因而相互之间产生矛盾也在所难免。作为竞争对手,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却一般来说要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高出许多。譬如,同样生产一件纯棉衬衫,在中国需要一名工人花12.5分钟,在孟加拉或印度需要22.2分钟,而在墨西哥则需要大约半个小时。正因为此,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自己本国产品,从而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必然会增加对他国尤其是其主要的竞争对手中国的反倾销调查。 4、中国产品出口秩序混乱 尽管近年来中国的产品出口保持了30%左右的增速,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中国产品出口还存在着秩序混乱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从相关统计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出口较多的产品仍然是纺织、机电及化工等产品,这些产品多属劳动密集型产品,其附加值相对偏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虽比以前有所增加,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高科技产品中贴牌商品占相当比重,缺乏自有品牌。在美国商业周刊和Interbrand评出的世界100大品牌中,居然没有一个属于中国(尽管中国已经拥有170万个品牌)。因此,出口结构失衡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其他国家对中国产品低价倾销的印象就不会改变。其次,中国产品出口缺乏统一管理。纺织、化工等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而这些产品的需求弹性非常大,是典型的完全竞争性产品,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无数,每一家企业都是价格的执行者而非制定者,只要哪家企业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销售其产品,就会完全占领整个市场,相反则会失去全部市场。而且近年来中国已经把进出口经营权下放,可进行外贸交易的企业越来越多,再加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其结果必然是各家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只能不断地降低其产品的销售价格,而产品的生产是有成本的,最后出口最多的是那些“柠檬产品”,因而中国的产品出口价格越来越低,直至遭致了其他国家的反倾销。 5、中国企业不能积极应诉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中国企业在面对反倾销调查的时候不能积极应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近年来,大量的中国企业虽然已经深入地参与了国际竞争,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多数企业的陈旧观念没能及时更新,因而当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时经常是能躲则躲,而不是积极应诉。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有的企业不愿支付高额的律师费;有的企业害怕繁琐的应诉程序会耽误其宝贵的时间;还有的企业希望能搭别人的“便车”,而自己坐享其成。殊不知上述种种想法的后果是,中国企业不得不承担沉重的倾销税。最终要么是干脆丢掉了市场,要么是保住了市场却丢掉了利润。此外,对国外的倾销指控应诉不积极或应诉不力,还可能导致别人的“得寸进尺”,从而引发反倾销的“连锁反应”。最典型的例子当属1994年美国裁定中国大蒜倾销之后,起诉方律师抓住中国企业不愿应诉的弱点,又鼓励美国蜂蜜行业对中国企业提起反倾销诉讼。同时,这家律师事务所又说服美国自行车生产、蘑菇罐头、靛蓝染料等行业相继对中国企业提起诉讼。给中国的相关企业带来了数以亿计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