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渡赤水遵义会议后,中革军委向各军团首长下达了《渡江作战计划》,拟定:中央红军各部进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后,分3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二渡赤水红军进至扎西地区,敌仍判断红军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红军分进合击。三渡、四渡赤水红军三渡赤水,由遵义再进川南遵义战役后,蒋介石由汉口飞抵重庆坐镇指挥,并改以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企图南北夹击,围歼中央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其部署:川军3个旅由桐梓向遵义地区进攻;第9军2个师由重庆向松坎、新站地区推进,支援川军进攻遵义;第2纵队主力3个师进至仁怀、鲁班场地区,向遵义及其西北地区进攻}第3纵队4个旅进至大定(今大方)、黔西地区防堵;第4纵队一部集结于金沙、土城等地,阻止红军向西发展;第1纵队4个师位于乌江南岸,策应其他纵队作战。此外,第1路军第53师由镇远向石阡推进,湘军3个师沿乌江东岸筑堡,阻止红军东进。扩展资料历史意义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渡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