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共有两个读音:hào,háo组词:坐号 易号 狂号 吁号 店号 号诉 号军 孚号 联号 号牌释义:[ hào ] 名称:国~。年~。字~。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别称:别~(如“李白,字太白,~~青莲居士”)。标志:记~。排定的次序或等级:编~。~码。扬言,宣称:~称(a.名义上是;b.以某名著称)。记上标志:~衣。~房子。命令:~令。~召。量词,用于人数:昨天去了几十~人。[ háo ] 拖长声音大声呼叫:呼~。~叫。大声哭:哀~。~丧。~啕大哭。详细释义:号〈动〉扬言有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史记·高祖本纪》又如:口喧佛号(大声念佛)命令,发令发枪之号。——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明诏大号。——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又如:号令召唤;呼唤。如:号召宣称,称号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号之曰燧人氏。号为军机四卿。——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名〉名位;名称;称谓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赐号称王。——《汉书·李广苏建传》又如:号位(称号和爵位;名号);号带(军旗。古代大将出征,旗上绣出主帅姓氏,叫号旗);号名(标志;称谓;位号);国号;年号记号;标帜。如:号记(标记,记号);号箭(用来传达信号的响箭)别号。名、字以外的称谓号曰醉翁。——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自号刚峰。——《明史》又如:号谥(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号簿(犹今登记簿);号屏(雨师的别名)用以识别敌我的口令、暗号。如:号哨(表达信号的口哨);号炮(军内用来传达信息的火炮);号火(用作信号的火光;旧时军内为传信息而举的火)指编列的次序或等第。亦指编列次序的事物。如:号件(挂过号的函件、电报等)犹种,类。多为贬义。如:那号人管乐器号角、号筒、军号等的简称。如:号筒;号头(号角的别称)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如:起床号,熄灯号商店的代称找了一家汇票号,是个日升昌字号,汇了八百两,寄江南徐州家里去。——《老残游记》〈量〉表示人数的单位。如:一百多号人表示次序,常放在数目字之后。如:三十五号文件,车牌H-10098号表示一个月里的日子。如:八月五号另见há坐号:zuò hào 释义及出处:座位的号数。《儒林外史》第七回:“﹝ 范学道 ﹞随即在各幕客房里把童生落卷取来,对着名字、坐号,一个一个的细查。”狂号:kuáng hào 释义及出处:大声呼叫。 元 戴良 《咏雪三十二韵赠友》:“浪走儿应喜,狂号犬自惊。”吁号:yù hào 释义及出处:呼号。 汉 王充 《论衡·道虚》:“百姓仰望 黄帝 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吁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 ,其弓曰乌号。”哀声呼求。 明 刘基 《谕瓯栝父老文》:“百姓无辜,吁号于天。店号:diàn hào 释义及出处: 商店的名称。如:店号叫张小泉。 泛指商店。 袁血卒 《红五军团的诞生》:“从那黑底金字的招牌看来,样儿是个老店号。”号诉:hào sù 释义及出处:哭诉。《 新唐书·儒学传下· 褚无量》:“庐墓左,鹿犯所植松柏, 无量 号诉曰:‘山林不乏,忍犯吾茔树耶?’自是羣鹿驯扰,不复 枨触, 无量 为终身不御其肉。” 宋 范仲淹 《范公墓志铭》:“延安吏民百数,诣阙号诉,谓城当陷而存,民将殒而生,皆公之力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户部·江南白粮》:“小民敢与内臣抗乎,虽有号诉,九重万里,曾无为之上闻者,乞勅各部改正旧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鸮鸟》:“有山西二商,迎门号愬,盖有健骡四头,俱被抢掠,道远失业,不能归,哀求诸公为缓颊也。”号军:hào jūn 释义及出处:明代试士时﹐于考场中设置的监视人员。清仍之而失其实﹐但供役使而已。 即教军。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在贵州﹐由白莲教组织和领导的苗汉两族农民起义军﹐以旗帜﹑服装的色别﹐分为红号﹑黄号﹑白号三支。1855年(咸丰五年)至1868年(同治七年)间﹐曾先后在平越﹑遵义﹑铜仁﹑思南等处﹐略地占城﹐声势浩大。清政府调席宝田﹑唐炯率湘川军入黔﹐疯狂屠杀﹐号军首领刘义顺被俘﹐牺牲于成都﹐起义失败。孚号:fú hào 释义及出处:《易·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孔颖达疏:"'孚号有厉'者,号,号令也,行决之法,先须号令。夬,以刚决柔,施之于人,则是用明信之法而宣其号令。"后以指君王的号令或诏命。明 高攀龙《答袁节寰中丞》:“国家三空四尽,左支右吾之不给,孚号同于充耳,真如老公祖(袁可立)之教矣。”犹言不暇,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