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对孔子的尊称: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诔文说:“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古人认为“尼父”是给孔子的谥号。其实这只是对孔子的敬称,并非谥号。父,同“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古人认为“褒成”是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先师”、“先圣”都是尊称。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这儿的“王”不是后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赵恒加称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公元1012年),又改称“圣文宣王”。“玄圣”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后汉书》首先以此称孔子;“至圣”是指道德最高尚的人,司马迁首先以此称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赞》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秋,新即位的元武宗海山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孟子始用大成赞颂孔子,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玄圣”、“至圣”、“大成”都是对孔子的赞辞。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世宗朱厚熜厘定祀典,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取消谥号、封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世祖福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改称“至圣先师”。 自此以后,直至清末,孔子的封谥号未再更动。到了民国年间,一切封谥号皆废置不用了。“谥号”是根据死者的生前事迹参照《谥法》追加的,它只适用于帝王、显宦和卓行德懿的人。追加给孔子的谥号,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都是《谥法》中最高的赞誉之词。 孔子生平 1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名丘,字仲尼。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从《史记·孔子世家》说。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 阙里,生活艰难。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 弟于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 郑铸刑鼎。 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 孔母颜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 鲤,字伯鱼。 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 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 故云”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 何以称霸的问题。 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渊,雍字仲弓,求字子有, 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 31岁: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 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32岁: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 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 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 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 了齐国。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 弟于樊须、原宪生。须字子迟,鲁国入;宪字子思,宋国人。 38岁: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 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 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39岁,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于已“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 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 “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台灭明生。灭明字子羽,鲁国人。 41岁: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 弟于陈亢生。亢字子禽,陈国人。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岁: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 弟于公西赤生。赤字华,鲁国人。 45岁: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卫国人。 46岁: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47岁: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 弟子曾参、颜幸生。参字子舆,鲁国人。幸字子柳,鲁国人。 48岁: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 《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 孔子没有明确表态。此事当在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 49岁: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 弟子颛孙师生。师字子张,陈国人。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 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于欲往,被子路阻拦。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 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 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鲁国人。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 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 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 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 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 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 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 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弟子公孙龙生。龙字子石,楚国人。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 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 地,遇公叔氏叛卫, 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56岁,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 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 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 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左鬼右隹) 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 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 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 孔子离陈往蔡。 62岁: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 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 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 孔子在卫。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 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 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 孔子在卫。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 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 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 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孔于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 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 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1岁: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 是年春,狩猎获麟。孔了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 修《春秋》。 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于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 没有得到支持。 72岁: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 孔于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难过。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 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 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二、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上书、周礼、周易、春秋 《孟子》,《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论语》一书主要是孔子弟子所记,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孔门后学七十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中的称谓、体例和文章风格都不一致。据班固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从《论语》全书来看,决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班固这一判断和解释大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柳宗元《论语辩》据书中记曾子将死,去孔子之后已数十年,认为是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那么,《论语》的成书至早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 三、《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这是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来巩固其统治,而尊之为“圣人”。 儒学: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孔子研究院院长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智慧理念。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无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现在,为了我们自身,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生存条件,只有孔子倡议的伦理原则才能帮助我们这样做。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百家争鸣,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纪很可能将有第三次百家争鸣。它将带来中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在第三次百家争鸣中,古老的儒家思想将再一次受到审视、洗礼、发展和创新。在与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共同创造出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文化。安徽大学沈素珍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崇尚“和谐”,追求“和睦”,坚持“和平”,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里,这种民族精神必将在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仿佛是为“儒学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提供实例,20世纪中后期,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成功引发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四、有教无类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孔子的学生中就是各种阶层的人都有,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 是孔子提出的;正因为他提出这个,他的学生有好的有坏的.什么样的人都有.72个贤人都是他的学生.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7]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教育理念: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五、让老年人能感受到满足和安乐;让朋友之间以诚恳和信实相待;让年轻人能感念先人(给他们的一切),并有上进之心. 这反映出孔子对社会的"仁"与"和"的理想. 六、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主要是从公西华对政治的看法和观点谈。
叮铃铃……上课铃声欢快地响了起来,一节特殊的课也正式拉开了帷幕。老师由于有事,便让我们在班里自习。她刚一迈出班门,班里就有人在那叽里呱啦、叽里呱啦地说话,声音轻轻的,好像是做了什么见不了人的事,在跟同伙商量。有几人看见老师走远了,便大声说话,那字就像没关上的水龙头一个劲地从我们的嘴里往外冒,像是小鱼吐泡泡,一个接一个那样连贯。这时,就连好多同学也开了自己的“水龙头”。抬头望去,几乎每人都在鼓动自己的嘴巴,没有停下来。班长倒挺守规矩,捧着书,埋头看,不出声,好像要钻进去似的。我们班吵得凶的自然是某某某和某某某,简直就是鬼哭狼嚎,惊天动地,好像把自己的声音扩大了几个分贝似的。瞧,坐在我旁边的某某某也要演场戏了,她轻轻地眯上眼睛,双手伸直,“叭”地一下子抓住我的铅笔盒,摸来摸去,问:“这是个啥东东呀?”原来,她要装盲童,她一会拉我领子,一会拍拍我同桌的胳膊,弄得我们上跳下蹿,我赶紧抱着铅笔盒和书“逃之夭夭”。整个教室依然乱哄哄的就像清晨的菜市场。班里的同学还是只管各干各的一份事:有的在写作业、有的在看小说、瞧,那里有几位同学手舞足蹈地正聊得欢呢!几个班干部看到这个情形也忍不住上台去制止,可上面班干部喊得是热火朝天,而下面的同学们吵得也是热火朝天。突然,“探子兵”郑皓中大叫一声,“注意,老师来啦”刹那间,同学们立马安静了下来,再一往门口一看,嘿!哪里有老师哪。同学们又开始欢腾起来。这时,老师脚步声传到了我们耳朵里。刚才闹的同学连滚带爬地回了座位。我也吓坏了,拿起语文书赶紧装模作样。
静,好象掉一根针都可以听到,但同桌那低垂的头上两道游离的眼光不期与我相撞了,1 2 3 4 5 ,“老师走远了!”一声惊呼捎带着跳起来的动作,随即,几声口哨、长出气的声音、忍俊不禁的笑声。。。。。。 “老师来了!”负责放哨的同学发出紧张的呼叫!,1 2 3,教室里立刻变的寂静,偶尔有一两声翻书的沙沙声,还有同学间相视一笑的得意表情。。。。。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 2| 评论2011-3-17 21:46 a751191972 | 一级下午第三节课,老师留了一些作业,叮嘱我们要遵守纪律,不要打扰别人,然后就匆匆走出教室。 当教室的门“砰”地一声关上了,就在那一时、那一刻教室突然沸腾起来了,就像火山爆发了一样,真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啊,我们这几十只猴子同时抬起 头、深长脖子,有事没事地四处张望着,东瞧瞧,西看看,有人拿出了珍藏已久的漫画书,有人玩起了弹球,实在没的聊的同学将数学作业纸撕成碎片吹了起来,纸 片在空中飘扬,更有好几个同学想冒充“老师”在同学面前摆摆微风,他们争抢着“老师的宝座”,摔倒了又爬起来,真可谓天下大乱了!我正在写老师留的作业, 可同桌却用胳膊肘使劲地碰我,我生气地说:“别闹了,我还写作业呢,你已经越过边界了!”我越说他越撞,我也发火了,于是我们俩你一下我一下地撞了起来, 别的同学看见,觉得好玩,也学了起来,教室又开始了一场“胳膊大战”,突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同学们惊愕地望了一下教室的门,迅速收起各种把戏,一组靠 门的同学压低嗓子说:“快坐好,老师来了!” 不久,门开了,老师走了进来,我们鸦雀无声,不敢抬头、不敢和老师对视,老师环顾了一下四周,又看了看一片狼藉的教室,也许是法不择众吧,老师一改往常, 没有说我们也没有让我们交待问题,只是说:“作业是不是留得太少了,我希望你们做一个让老师放心的孩子,做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看来老师什么都知道了, 姜还是老的辣 2| 评论2011-3-19 14:07 热心网友才不呢 2| 评论2011-3-19 17:19 浪漫回复 | 五级叮铃铃……上课铃声欢快地响了起来,一节特殊的课也正式拉开了帷幕。老师由于有事,便让我们在班里自习。她刚一迈出班门,班里就有人在那叽里呱啦、叽里呱啦地说话,声音轻轻的,好像是做了什么见不了人的事,在跟同伙商量。有几人看见老师走远了,便大声说话,那字就像没关上的水龙头一个劲地从我们的嘴里往外冒,像是小鱼吐泡泡,一个接一个那样连贯。这时,就连好多同学也开了自己的“水龙头”。抬头望去,几乎每人都在鼓动自己的嘴巴,没有停下来。班长倒挺守规矩,捧着书,埋头看,不出声,好像要钻进去似的。我们班吵得凶的自然是某某某和某某某,简直就是鬼哭狼嚎,惊天动地,好像把自己的声音扩大了几个分贝似的。瞧,坐在我旁边的某某某也要演场戏了,她轻轻地眯上眼睛,双手伸直,“叭”地一下子抓住我的铅笔盒,摸来摸去,问:“这是个啥东东呀?”原来,她要装盲童,她一会拉我领子,一会拍拍我同桌的胳膊,弄得我们上跳下蹿,我赶紧抱着铅笔盒和书“逃之夭夭”。整个教室依然乱哄哄的就像清晨的菜市场。班里的同学还是只管各干各的一份事:有的在写作业、有的在看小说、瞧,那里有几位同学手舞足蹈地正聊得欢呢!几个班干部看到这个情形也忍不住上台去制止,可上面班干部喊得是热火朝天,而下面的同学们吵得也是热火朝天。突然,“探子兵”郑皓中大叫一声,“注意,老师来啦”刹那间,同学们立马安静了下来,再一往门口一看,嘿!哪里有老师哪。同学们又开始欢腾起来。这时,老师脚步声传到了我们耳朵里。刚才闹的同学连滚带爬地回了座位。我也吓坏了,拿起语文书赶紧装模作样。
心理健康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下面是我分享的心理健康的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 心理健康参考文献1 [1]王振亚,李一凡,胡启帆.校园贷,“贷”来便捷还是麻烦[J].湖南教育B.2016(4). [2]赵立.互联网信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 [3]王雨新.社会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网购心理探究[J].学理论.2013(09) [5]刘英杰,孙永泰.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J].体育科学研究.2009(02). [6]刘英杰.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运动处方干预[J].体育科学研究.2009(03). [7]张立新,杨静.体育与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09). [8]傅芳香,宋允清.广东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04). [8]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4):86-88. [9]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10]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11]段雨吟,陈娟,胡小强.基于朋辈心理辅导看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心理健康参考文献2 [1]狄晗.心理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 [2]李祺,刘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18) [3]王金祥.医学院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05) [4]杨鹏.临床医学实习生心理浅析及应对方法[J].中外医学研究.2011(23) [5]蒋彩凤,姚明荣,施斌,姚定康,谢渭芬.加强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9(02) [6]程晓娟,唐绍洪.论勤工助学对推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05) [7]马金耀,崔开艳,王旸.实习期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应对方式及个体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06) [8]肖旻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9]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0]赵鑫.上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颜意娜.体育活动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6(06) [12]马志青,李晓斌,刘丽宁,任建宇.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人文关怀[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01) 心理健康参考文献3 [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 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版 [4]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 心理健康参考文献4 [1]汪向乐,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36 [2]徐兰清,护理人员焦虑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112-113 [3]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 [4]徐斌,吴爱勤.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166-167 [5]杨雪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00,17(2):66 [6]吴清平.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1997,14(3):104 [7]符霞叶瑞繁,.医科大学五年制护理系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2,9(4):51 [8]陈妙研,王海燕,祝一虹.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相关分析.医学与社会杂志,2003,16(3):43 [9]曹枫林,历萍,高庆岭等,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试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2):83 [10]徐华芬,沈晓红,护理系实习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03,4,(2):7 [11]赵国军,姜凌雪,赵红莲.北京市本专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承德医学院学报,2001,18(2):138 心理健康参考文献5 [1]邓琼飞.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7):192. [2]伍佳慧,李松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02):52-53. [3]佟丞,高玉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24-126. [4]甄璟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J].山海经,2016(02):141-142. [5]余海蔚.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5(02):126-127. [6]卢义,马荣,宗宸.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209-210 [7]赵景会,李明秀,高鹏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10-111. [8]岳洁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东方教育,2015(12). [9]何一澜.浅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36-138 [10]张兵,谢德光,谢玉兰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1):28-32. [11]郝健强.积极心理治疗模型在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12]陆亚玲,唐开鹏.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1):59-62. [13]张小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7):120-121. [14]万文倩,刘慧妍.高职院校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58-61. [15]赵云龙.师范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防御方式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09(4). [16]易善武.高校贫困生生活的三维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1):63-65. [1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心理健康参考文献6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师大出版社. [2]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 [4]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5]徐光新.学校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6]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7]钱铭怡.变态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8]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M].高等教育出版社. [9]李祚,张开荆.心理危机干预[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0]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学[M].高教出版社. [11]朱永新.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张保平.犯罪心理学(第五版)[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3]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5]冯江平.青年心理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6]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暨南大学出版社. [17]尾形佳晃.三分钟爱上心理学[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