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金融危机 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也一直在关注探讨 金融危机 的爆发原因,下面来看一下美国 金融危机 爆发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美国房贷次级化: 房地产泡沫时期贷款业务创新埋下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美国本世纪初高科技股泡沫破灭和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为防止经济下滑,美联储连续大幅降息,尤其是在2003-2004年长达15个月的时间里联邦基准利率维持在1%的历史低位。宽松的货币环境创造了过剩的流动性,推动了房价攀升,也大大刺激了抵押贷款供需双方的胃口,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业务逐渐风生水起。次级抵押贷款是与优级抵押贷款(prime mortgage)相对而言的概念,它是指发放给违约风险较高的借款人(例如贷款拖欠或违约前科、经营破产记录、房价/收入比例过高、或者缺乏收入征明)的抵押贷款。 根据有关统计,截至2006年末,次级抵押贷款总量为6000亿美元,约占美国住房贷款市场的五分之一。 2004年以来,为抑制逐渐抬头的通胀威胁,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到2006年联邦基准利率调高至25%。伴随着货币政策紧缩,房价自2006年下半年起开始止升回落,这个危险的信号促使银行开始收紧再融资渠道。与此同时,2004-2006年大量发放的可调整利率贷款进入调高还款期。在这些共同因素下,抵押贷款违约率大幅提高。银行没收的房屋以较低价格清理,而新增购房需求的人采取观望态度,一同促使房价进入下跌通道,成为这次危机的第一轮恶性循环。 2、美国资产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化: 造成风险从传统银行到资本市场转移,成为金融危机的传导链和扩音器 如前所述,次级抵押贷款在2006年底只有约6000亿美元,何况不可能全部违约,这在美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绝非重大(美国2006年GDP为4万亿美元),之所以能够引发美国甚至全球规模金融动荡,主要是因为美国具有过度发育的金融产品,将次级抵押贷款层层包装、渗透到资本市场的各个环节,一旦次级抵押贷款这个原料发现含有“毒素”,整个产品链条都被感染侵害,并引发对所有信贷产品的信任危机。 相关衍生工具: 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即Mortgage backed security) CDO(抵押债务债券,即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S(信用违约互换,即Credit Default Swap) 3、银行虚拟化: 结构化投资工具长期游离于银行表外,重新并表造成银行业巨额亏损和投资者信心危机 SIV(结构化投资工具,即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是一种SPE(特殊目的实体,即Special Purpose Entity),SPE在2001年安然、世通等企业会计丑闻中已经声名狼藉,但在这次金融机构危机中以新的变形体卷土重来。顾名思义,SIV是专门投资于结构化产品的工具,它通过发行ABCP(资产支持的商业票据,即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获得资金投资于CDO等证券,赚取利差(大概25个基点),它的发起银行则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2007年下半年,由于房价下滑、次级贷出现问题,2007年8月ABCP的收益率差扩大到100个基点。SIV发行短期商业票据维持长期投资的业务模式难以为继,2007年10月美国政府宣布发起设立超级SIV,但考虑到道德风险等问题,于12月放弃,转而由发起银行担当营救SIV的任务。 由于这些SIV在当初设立和运行时在财务报告中没有充分披露有关风险,现在这些亏损累累、资不抵债的SIV重新返回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造成投资者信心备受打击。更糟糕的是,投资者无法分清哪些CP品种包含次级抵押贷款,哪些与次级抵押贷款无关,整个CP市场发行量锐减,企业和金融机构丧失了日常融资的重要来源。4、投行杠杆化和混业化: 投资银行高杠杆、高盈利、自由扩张模式将伴随金融危机走向终结 美国投资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受到的监管非常松懈。投资银行不受传统银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约束,它们可以凭借高杠杆追逐高额利润和扩大市场份额。从2003年以来,高盛、美林等投行的杠杆率都从十几倍跃升到30倍左右,而商业银行如花旗等杠杆率仍只有十几倍。经营优级抵押贷款的“两房”对金融杠杆的发挥尤甚,例如房地美2008年第二季度报告显示,总资产(8790亿美元)与净资产(130亿美元)之比将近700:1。 高杠杆使得投资银行对流动性和维持自身高级别评级的要求很高。一旦市场环境恶化或自身财务状况不佳,被评级公司降低评级,导致融资成本上升,继而出现流动性问题等连锁反应,这是导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就此彻底崩盘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投资银行不断向直接投资(PE)、对冲基金行业延伸,已经很难区分投资银行业务和基金业的边界。 2008年9月,高盛、摩根斯坦利两家硕果仅存的投资银行申请改组为银行控股公司,这意味着它们从此纳入传统银行的监管体系,美国投资银行高杆杆、高盈利、自由扩张时代的宣告终结。 5、监管指标化、评级动态化、计量公允化: 巴塞尔监管协议、动态评级、会计计量的顺周期特征加剧了市场波动 巴塞尔协议II的初衷是通过保持银行资本金与其贷款、证券的风险程度相匹配,预防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冲击。但事与愿违的是,巴塞尔协议II的监管条例具有顺周期特征。 公允价值会计因其放大资产价格的效应而备受指责。 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同样具有顺周期特征。 在危机初始,由于房价下跌,楼市萎缩,保险公司在投资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衍生证券、通过CDO为它们提供违约担保等方面蒙受损失,评级公司据此调低了保险公司的评级,这直接导致被降级的保险公司在承揽新业务上遭遇困难,经营前景堪忧。更重要的是,由保险公司担保的各种债券(如市政债券)被相应调低投资级别,于是持有这些下调评级债券的投资机构不得不按照公允价值计提减值。 更为甚者,由于一些债券被降级至投资级以下,导致一些投资机构(如养老基金)被迫清空这些证券,从而引发新一轮的价格下跌和计提减值。同时,在MBS、ABS、CDO投资上遭受损失的金融机构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不足,只好通过抛售证券和罚没的房产降低杠杆,又引发新一轮的证券和房产价格下跌。最好去网上查,查相关的网页知道了,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