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波(LW) 早期广播制式,传播距离远,昼夜变化大,易受干扰。除欧洲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国家已淘汰民用长波广播。中波(MW) 目前世界各地和地区广泛采用的民间广播波段。主要用于国内、省内、地区性等中等距离广播。节目丰富。中波广播特点:白天近,夜间远,易受雷电与家用电器辐射干扰。短波(SW) 利用地球的外表面电离层多次反射来传播信号,广播覆盖距离远。被世界各国采用作为国际广播波段,同时,又广泛地用于军事、民用及业余无线电通讯。短波的频段范围较宽,但民间广播的大部分电台密集在频率为6-18兆赫范围,即49-16米波段内。短波广播节目丰富多彩,有新闻、教育、宗教、文化生活等等。调频(FM) 近距离的高保真广播制式,以直线方式传播,通常覆盖范围在几十公里左右,用差转台的方法可增加覆盖面积。是目前发展最快、数量最多、音质最好的广播制式。发达国家的有些城市竟有30个电台之多,且几乎都能够播放立体声节目。有些电台还利用其附属信道(SCA)来进行股市、教育等广播。广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无论是对内广播还是对外广播,这一特点都是广播的优势。但是在对外传播中,广播的这一优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广播比报纸和电视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因而它所能达到的范围,传播信息的速度,远远超过报纸和电视。这一点早已被国际传播的实践所证明。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已能向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播。据了解,2000年,这个台共收到全球153个国家的68.9万封听众来信。其传播范围之广,受众之多,是其它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的。扩展资料:广播电台播出节目是首先把声音通过话筒转换成音频电信号,经放大后被高频信号(载波)调制,这时高频载波信号的某一参量随着音频信号作相应的变化,使我们要传送的音频信号包含在高频载波信号之内,高频信号再经放大。然后高频电流流过天线时,形成无线电波向外发射,无线电波传播速度为3×10^8m/s,这种无线电波被收音机天线接收,然后经过放大、解调,还原为音频电信号,送入喇叭音圈中,引起纸盆相应的振动,就可以还原声音,即是声电转换传送——电声转换的过程。中波的频率(高频载波频率)规定为525—1605kHz(千周)。短波的频率范围为3500—18000kHz。调频的国际标准频段为88—108MHZ的甚高频波段。①调整静态工作点:各晶体管的作用不同,所处的工作点不一样,各级静态工作点的调整是通过无信号时(本机振荡停振)无外加信号时各晶体管发射极电阻上的电压的大小分别来衡量的。分级调整R1、R4、R12、R17、R18使VT1级电压为-0.5~0.7V。VT2级R6上电压-0.5~0.7V。VT3级R7上电压为-0.25~0.4V,VT5级R14上电压为-0.7~0.9V,VT6、VT7级是共集电级电流为2~6mA。②调整中频:目的是使三个中周变压器(中频调谐回路)的谐振频率调整为固定的中频频率465KHZ,由于所用中周是新的,一般厂家已调整到465KHZ,所以调试时,接收某一个电台,用无感起子调节中周磁芯,调整顺序是由后级往前级即先调Bz3再调Bz2至喇叭声音最响为止。③调频率覆盖(调收音机的频率范围535—1605kHz):调整时装上一个刻度盘,使双连可变电容全部旋进和旋出指针分别在刻度盘530—1630千周的线上,旋动双连可变电容器使指针对准640千周刻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无感起子旋动振荡线圈的磁芯收听640千周电台广播。声音适中旋动双连可变器电容使指针对准1500千周刻度附近。调整振荡回路微调电容C3接听1500千周附近电台广播,如此高端、低端反复调整几次。④统调(调整频率跟踪)目的使本机振荡频率在接收频率范围(中波段535~1650kHz)和远比外来信号频率高465KHz即本机振荡频率范围为1000kHz~2070kHz。因此,采用电容相同的C1、C2双连可变电容器进行同步调节,通常在所选频范围内的高、中、低三点进行跟踪,即三点统调,为了实现良好三跟踪在本机振荡回路串联一个垫整电容C及并联一个微调补偿电容C,在输入回路并联一个补偿微调电容C,具体调整,然后调输入回路补偿电容Cz使音量最响。中端调整在1000KHZ附近收听广播,使声音最响此时调整双连电容器动片中的花片上的C片,拨动片距。若拨动花片时,输入减小,则中端不失谐,将花片拨回原处,若输入增大,还需在拨动对边花边进行补偿,也可改变垫整电容的容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