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治,字允治,1901年8月20日生于湖北黄陂县东乡涂家湾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勤奋好学,一生酷爱读书。1915年,涂治14岁,即以优异成绩考取北平清华学校,离家赴校求学。震撼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激于满腔的爱国热情,不顾重重阻拦,上街参加游行,受到这一伟大的新文化运动的洗礼。1924年清华毕业后考取公费生,与同班同学周培源一道赴美留学,他在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和研究院攻读作物育种学和植物病理学,获博士学位。1929年,涂治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回到祖国,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任教授、实验室主任和农学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侵略军不断入侵,眼看国事日非,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科学救国的愿望破灭了。此时他得知工农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并看到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深受教育和鼓舞,他便不辞而别,悄然离开内地,来到祖国大西北,在陕西武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改西北农学院,现为西北农业大学)任教授、教务长、农学系主任和实验场主任等职。“七七”事变发生后,涂治积极组织学校师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国民党政府当局对于涂治的这些活动既恨又怕,因而免去了他教务长的职务,为此,他索性辞去农学系主任职务,住在实验农场,自修俄文和翻译一些介绍苏联的文章,准备脱身去延安。此时恰逢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救国会的负责人之一,新任新疆学院院长杜重远慕名前来邀聘他到新疆协助扩建新疆大学和筹建农学院,便欣然受聘,前赴新疆。1939年春,涂治来到迪化(即今乌鲁木齐市),先后任高级农校和新疆学院教务长、农科主任和副院长,本着“教用结合,学用一致”,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使新疆学院继续成为新疆各族青年向往革命的摇篮和培养专业人才的唯一高等学府。1942年,盛世才将他逮捕入狱,严刑逼供,使他受尽种种惨无人道的折磨与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由此腿部因受刑留下残疾。出狱后,涂治任建设厅技术顾问兼血清厂副厂长,1946年5月又回到新疆学院任副院长。1949年9月,他出席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受到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赞扬他与新疆少数民族同志亲密团结、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忠心耿耿地为边疆各族人民服务的模范事迹。会后,周恩来总理还亲自到机场为他送行,并在候机室与他亲切交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涂治一直担任新疆农业厅厅长、八一农学院院长和新疆农业科学院院长。他在工作岗位上,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方针,坚持走农林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道路,重视发展农业科研事业,强调因地制宜地解决新疆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建立了农科教体系,促进科研、生产、教学相结合,为新疆农科教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