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查找了一份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你知道掌握一个知识点需要多少时间吗?由于知识储备、大脑反应速度不同等原因,每个人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同一个人对于不同难度的知识点,其理解和掌握的时间也不同。但无论如何,每个人要彻底理解并掌握一个知识点,总是需要一定时间,而这个长度的时间,就是我们所应当花费的最合理的时间。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实际情况让人很失望。假设我们彻底掌握一个知识点需要1小时30分钟,但普遍情况是,我们要么在这个知识点上花了3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虽然最终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但却浪费了1小时30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多出来的时间去多学一个知识点。更要命的是,我们还可能在这个知识点上花不够1小时30分钟,导致我们没有完全记住它,在考试时只是有点印象,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很显然,花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时间被浪费了。其实我们只要多重复几遍,就可以完全记住的。(二)那么,要怎样确定每个知识点所需要的时间呢?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就提出了“记忆保持曲线”(后人习惯称之为遗忘曲线),他通过实验发现了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遗忘的规律:实验对象的即时记忆量可以达到100%,但20分钟后就只剩下70%,24小时后剩下20%,然后从第48小时到第6天、第31天,记忆量基本维持在20%左右。遗忘曲线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要在记忆快要遗忘的时候进行复习,这样就可以长期保持记忆了。所以,根据遗忘曲线,最佳的复习时间点为即时复习、一天后第二次复习,一周后第三次复习,一个月后第四次复习,半年后第五次复习。理论上,经过这五次复习,我们可以对任何记忆材料形成长期记忆。图为复习时间点。拍自东尼博赞的书《启动大脑》掌握每个知识点,我们只需要花费时间的构成第一部分时间:每接触到一个知识点,就立刻尽力去理解并掌握它,这个时间没有固定标准,以完全理解和掌握为前提,该消耗多少就多少。第二部分时间:根据遗忘曲线,在自己即将遗忘的那个时间点去复习,所消耗的时长以你能够保持记住它为标准。一般这个时间会很短,几分钟足够。(三)“过度学习理论”,为你牢固掌握知识打上双保险除了遗忘曲线,心理学上,还有过度学习理论很有用。即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材料并且能够准确无误的回忆之后仍然继续学习。“过度”,在这里属于中性词。过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但不是无限量的追加复习时间,而是适当的重复。否则就真的“过度”了,会造成前面所讲的第一种情形的浪费。(四)我是这样安排复习时间的根据遗忘曲线和过度学习理论,为了确保在考试那两天里所有学习过的知识点都能轻松记忆并灵活运用,我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复习时间安排,原则是“复习时间点提前,多安排两次复习时间”。首先,专注的学习某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然后立即复习,这是第一次复习。其次,以天为单位,安排复习时间。我在晚上11点30分左右,结束一天的学习,在纸质讲义或者思维导图上,注明当天的日期,并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过度学习理论编好复习时间点。然后贴上标签,以便下次复习时可以轻松找到。一般来讲,到考试前,每一个知识点我至少安排了5次复习时间。例如8月10日我结束一天的学习后,会在讲义的空白处注明:8.10、8.11、8.14、8.21、9.6、9.15(9月17、18日为考试日)。第二天早上开始学习新知识点前,把昨日的内容复习一遍,并用荧光笔将该日期涂红,表明已经复习,这是第二次复习。然后翻看讲义的其他标签,看看是否属于当日的复习内容,如果属于,就继续复习、涂红。这属于第三(四、五)次复习。考试前两天,把所有知识点,再完整的复习一遍,这是考试前的第五(六)次复习,也是最后一次。通过这样的复习安排,在我考试时,只要是我所学习过的知识点,我全部都能清晰的回忆起来,并能运用到答题中去。这样安排,一方面保证了学习的质量,不存在没理解没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因为在还没有遗忘之前就复习,所以轻车熟路,只需要一点点时间即可,这就在保证记住知识的前提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也因如此,所有的学习、复习时间都被有效利用,没有浪费一丝一毫。帮忙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