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之所以能够三年灭秦四年灭楚,关键就在于他善于用人 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生的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从作为秦朝的通缉人员开始起义,刘邦仅仅花费了三年时间,就顺利攻入了秦帝国的都城咸阳;再花费了四年时间,就在楚汉争霸一举获胜,打败了项羽,成功建立了汉朝。 从刘邦起义到他建立统一的大汉帝国的过程中,为什么刘邦能够实现三年灭秦四年灭楚?在汉朝建立后,刘邦也问过群臣将领,将领的回答都没有能够让刘邦非常满意。 在汉高祖刘邦看来,正是因为自己善用像“张良、萧何、韩信”一样的人杰,所以才取得的天下,而项羽却弃“范增”这样的人杰而不用,所以项羽的结局只能是被我擒获了。 当然,在“善于用人”方面,汉高祖刘邦绝对是其中的高手。如果对刘邦“善于用人”方面进行归纳概括的话,可以得出其用人的三大特点。而这些用人特点在刘邦的手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妙不可言。 一、人尽其才,各尽其中在刘邦阵营里,在刘邦的极尽努力之下,在“用人”方面基本上实行了人尽其才,各尽其用。各类人才在刘邦阵营里,自身的价值都发挥出来了,要不然怎能三年灭秦四年灭楚了。 想要“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刘邦选择用张良;想要“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那最好就是用萧何了;想要“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那最好就是用韩信了。 可以说,刘邦属于那种典型的政治领袖式人物,自己的本来不见得有多大,但他特别能掌握一批真正的人才,并且把他们都放在各自适合他们的位置上,做到人尽其才,各尽其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发挥出他们的最大价值。 二、敢于不拘一格的任用各类人杰刘邦敢于不拘一格的使用各种各样的人才,也是其用人的一大特色。在刘邦的队伍里,有韩国国相之后的张良、有秦朝的沛县县吏萧何、有杀狗为生的屠夫樊哙、有贩卖丝织品的小贩灌婴。 像任用这些各行各业之人,都算不了什么。刘邦敢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敢于任用从敌人阵营里投奔过来的人,最典型两个人就是韩信和陈平。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可以说是刘邦阵营中军事指挥最厉害之人。期初,韩信投奔的是项梁、项羽,感觉得不到重用,就去投奔刘邦了。在刘邦归顺阵营好一段时间里,韩信也就是作了管理仓库的小官,后来因为连坐差点就要被砍头了,还是夏侯婴救了韩信一命。 夏侯婴通过与韩信交谈,非常欣赏韩信的才华,就向刘邦举荐韩信。然而,刘邦依旧没有重用韩信,只是让韩信做了个管理粮饷的官职,并且刘邦也没有发现韩信的特别之处。 在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时,实际上是被项羽、范增等人排挤发配到了汉中地区,就连出关的栈道都自己烧毁了。在这样的不利情况下,刘邦阵营里的十几位将领自认为跟着刘邦没前途就逃跑了,韩信在这时候也跟着跑了。 这次韩信逃跑没跑掉,被萧何给追了回来。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后,就直接和刘邦推荐韩信说:“您如果想要争夺天下,就必须此人”。结果,刘邦听了萧何的话,举行重大仪式,正是拜韩信为大将。 刘邦的厉害之处就在这里:韩信,一个从项羽阵营投靠过来的、在自己军中多年又没有任何突出贡献、自己本来也瞧不上之人。就因为心腹重臣萧何的强烈推荐,就敢拜韩信为将,这种魄力很少有人比得上。和韩信一样,陈平也是从项羽阵营了叛投到刘邦的,而且陈平投靠经历比韩信还要复杂,在投靠项羽之前,陈平还投靠过魏王咎。与韩信更为不同的是:陈平投靠刘邦之前,他在项羽那里就是都尉,属于中高级武官,为一郡最高军事长官。 当项羽那边的都尉陈平投靠刘邦之后,与陈平一番交谈之后,刘邦就敢大加重用陈平,也同样给了陈平一个都尉之职。而且对这个叛将陈平极为欣赏,非常信任他。陈平也是拼命效忠于刘邦,为刘邦出了一系列计谋,包括离间项羽范增、解救白登之围等等。 汉朝建立后,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汉惠帝、汉文帝时,陈平都官至丞相一职,位极人臣。 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俗话讲“用人不疑,用人不疑。”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准备用一个人,你用他就彻底完全相信他,不要去怀疑他;如果你真是怀疑他,那就干脆不要用他。可以说,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但真正能体会到其精髓的人不多;能够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用的恰到好处、妙不可言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当然,伟大的政治家一般都能够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用到极致,汉高祖刘邦就是其中之一,他对这个名言的使用真是妙不可言、妙不可言,让人赞叹不已,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陈平和萧何两人的例子。 据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卷九·汉纪》记载,当陈平投靠刘邦后,很快就获得了刘邦的信任,这引起了刘邦的很多手下的不满。于是这群人就拼命的去找陈平的黑历史,没想到还真让他们找到了,经过查证原来陈平是个“盗嫂受金,反复无常”之人,“盗嫂受金”指的是陈平曾与自己的嫂子有暧昧关系,并且还在军中接受过别人的贿赂。“反复无常”指的是陈平曾经投靠过魏王和项羽。随后这群人直接把陈平告到了刘邦那里。 刘邦一听,陈平原来是“盗嫂受金”之人,就开始有些怀疑陈平了。就把当初推荐陈平的魏无知找过了来质问他。没想到魏无知回答到:“当初我向大王推荐的陈平是能够利国安民的奇才,就算有点盗嫂受金的行为也没有什么吧。” 找完魏无知,刘邦又把陈平找过了,跟他好好聊了聊“盗嫂受金,反复无常”那些事,陈平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盗嫂之事为虚构,收点贿赂是迫不得已,反复无常是因为不受重用。刘邦最终还是选择相信陈平,还向他想表示歉意,并且厚厚赏赐了陈平。 因为刘邦对于陈平的绝对信任,陈平也是拼了命为刘邦干活。后面的“离间项羽亚父范增的计策”就是陈平出的,为了实际操作此事,刘邦对陈平可谓是绝对的信任,当时给陈平拨款活动经费“黄金四万斤”,让陈平随便用,而且刘邦从不过问使用情况。 汉朝建立后,在著名的“白登之围”中,刘邦被匈奴军队围困在平城七天七夜,后来还是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解了白登之围,刘邦才得以重新回到长安做他的皇帝。 除了陈平的案例外,关于萧何的例子也是颇让回味无穷。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和刘邦又是同乡,两人早年就认识了。刘邦刚开始从沛县造反的时候,萧何就已经投靠了刘邦。可以说,萧何一直以来就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萧何也是绝对的信任。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汉朝建立后,萧何成为了汉朝的第一任相国,又被封了侯,食邑万户,权势地位财富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汉十二年秋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亲自率军平叛,作为相国的萧何则负责军队所需一切后勤保障。 在战争期间,刘邦就不断的派使者回长安联络军需问题,并且每回来一次都按照刘邦的要求去拜见萧何。除了每次的正事外,使者每次都会带回刘邦的问候,而且刘邦的问候多是:萧相国最近还好吗?最近在干什么啊?等等这类的普通平常的问候。 萧何对于刘邦的这些普通平常的问候一点都没有放在心上,但他的一个门客幕僚就开始提醒萧何说:“相国您可能离被灭族已经不远了,你如今的权势地位财富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长安城十多年,深得百姓厚爱。皇帝多次派使者问候您的情况,恐怕是担心您会在长安造反。” “您不如从现在开始多以职权低价买入大量土地,采用自污之法,使自己获得一些恶名,这样的话,皇帝就会安心多了。”萧何这么聪明的人,一听就立马采用这位门客幕僚的建议。等刘邦回来后,得知了萧何的这些恶行,高兴极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像刘邦这样的政治人物早已参透了其中的精髓。所以,他使用起来,就能恰到好处的让萧何、陈平之类的人杰死心塌地的拼命为自己干活,实在是高啊! 纵观人类各国历史,凡是伟大的政治家没有一个不是“善于用人”的高手,各类人才在其组织的集团里,各尽其用,发挥出他们最大的价值。而伟大的政治家则在其中处于中心位置,负责整合调动凝聚各方之力,从而使其整个关系集团获得权力与利益最大化。 毫无疑问,汉高祖刘邦绝对是一流的大政治家。虽然书读的不多,但其属于“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式的人物,且悟性极高。最终,时势造英雄,助力其登上权力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