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旬“年轻”专家天津大学余贻鑫教授,已经79岁高龄,谈起他的电网技术,依然精神矍铄口齿清楚。他是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负责人,我国电力系统分析、规划与仿真专家。从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城市电网优化规划到城市智能电网建设等等,余贻鑫教授在电力系统的研究中孜孜不倦、勇攀高峰,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学术成果,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1958年大学毕业时,我们的口号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现在我早就实现了这一愿望。但我还年轻,我还要再为祖国健康工作20年。”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他似乎永远有着使不完的劲头。2、90后“小清新”1992年出生的朱新丽,是这次受表彰年龄最小的劳模,名副其实的“小清新”。素净的脸庞、简单的穿搭……三星高新电机(天津)有限公司工人朱新丽看上去依然像是个学校里的孩子,实际上,还有两个月,她就工作整整满6年了。在生产线上,她早已是一名“资格”很老的班长了。她自述自己的工作目标很简单:让作业人员能够按标准作业,避免不合格产品的流出。但这背后,其实需要付出很多,严谨、毅力、勤劳……这些词用在这个90后姑娘身上,完全是她工作的现实写照。朱新丽说,自己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她和生产线上的许多农民工兄弟姐妹一样,来到城市寻找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离开老家,可能不用这么辛苦,但在每天的工作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3、“焊”就航天梦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有一个焊工的“传奇”高地无人占领,广为流传。2006年,由16个国家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因为一个制造难题陷入了困境。一筹莫展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请来了一位航天“专家”,这位“专家”现场看了设计方案和零部组件后,第二天就提出了生产制造方案。两个月后,方案获得美国宇航局的认可。这位“专家”就是身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二一一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的高凤林。火箭发动机螺旋管束式大喷管的焊接,在屈指可数的几个航天大国都是关键技术,也曾一度成为我国运载火箭研制的瓶颈。焊接稍有不慎将造成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高凤林“临危受命”,为了完成任务,他常常要保持一个焊接姿势,一焊就是1个小时。经过30个日夜的攻关,他完成了长达近千米的焊缝加工。多年来,高凤林在长征五号大推力火箭、北斗导航、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任务中,不断攀登着“焊接高地”的一座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