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曾光明教授(1)在环境系统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多年致力于系统最优化研究,开发了一整套基于模糊、随机和区间分析的多目标最优化方法体系,所做工程在应用3S技术、虚拟技术、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于环境、生态及旅游规划等方面,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2)在区域与流域环境模拟、建筑与景观、生态协调可持续性规划的研究方面,在模型的水文、生态、建筑与景观描叙、规划中采用的3S技术等方面,居国内领先。(3)在环境工程的仿真与控制方面,致力于将仿真与控制技术应用于指导环境工程的设计、规划、控制和管理,居国际国内领先。(4)在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研究方面,开发了许多原创性的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专利),尤其是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的多种新型堆肥菌株产品、菌株基因表达调控技术、堆肥腐熟度生物检测技术(多酶电极)、堆肥生物表面活性剂提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处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国际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5)在人才培养研究方面,提出了有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独特思想和模式。 《环境系统灰色理论与方法》(30万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60万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国青年科学技术论文精选》(300万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ENERGY AND ENVIRONMENT》(280万字,科学出版社,2003年)、《环境工程设计与运行案例》(49.8万字,中国化学化工出版社,2004年)、《环境生态学概论》(30万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环境系统分析》(60万字,中国高教出版社,2004年)、《ADVANCED RESEARCH IN ENVIRON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HUNAN UNIVERSITY》(60万字,科学出版社,2004年)、《废塑料裂解制液体燃料的新研究及设计实例》(30万字,科学出版社,2004年)等9本著作。已在国际国内公开出版刊物发表科学技术研究论文380余篇。已发表会议论文126篇(国际会议 91 篇, 国内会议 35 篇,国际会议大会主题发言8篇 )。论文已被SCI收录88篇,SCI引用188次;EI收录160篇(有EI号的论文);ISTP 收录 85 篇。 已在公开出版刊物发表创新人才培养论文28篇。已指导硕士生108人(已获学位58人)、博士生38人(已获学位14人)。已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八届,2003年)、湖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2002年)、湖南青年五四奖章( 2001年)、高校青年教师奖( 2000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999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等多种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