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优越,居水阳江中下游主河道是青弋江水流汇入水阳江流域后北接长江黄金水道的前哨,也是和南京、芜湖、马鞍山三个大中历史名城相邻接壤的区域,在南京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处于有利位置,在宣城市和宣州区居重要战略地位。尤其水阳镇上游南漪湖出口处及新河庄以下水域约60公里河道,江面较为宽阔,河道汛期河宽100~200米,水深达到4~10米,可通航200吨级满载驳船;正常水期,河宽80~140米,水深3~7米,可通航100~200吨;涸水期,河宽15~50米,水深5~3米,可通航15吨~100吨级驳船。特别是沿环圩、沿江两岸绵延40华里、十几处宽阔的滩涂带,简直就是天然的造船基地。此外,当地电力供应充沛,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只要将电线一架通,砌好船台就可造船。水土资源丰富,农产品生产加工有一定基础全镇格局“三水七田”,气候温润,光照充足,沟渠纵横,土地肥沃,水面宜养殖鱼蟹虾蚌鳖等名特优水产品,圩田宜种植粮油棉和瓜果菜等多经作物。这里每年可向国家和市场提供优质商品粮2万吨,油料4万吨,棉花2万吨,猪羊5万头,家禽50万只,优质商品鸽5万只,“水阳江”牌优质蟹苗6亿只,鱼虾蟹蚌珠等水产品25万吨。还有地方独特工艺生产的特色风味产品,如年产五香茶干6000万块,童子酱瓜5万公斤,鸭脚包、鸭肫、禽翅系列产品5000万只,以及腌白蒜、酱生姜、豆腐千张等食品在市场上久誉衰,愈久弥香。农业的丰产丰收和综合效益的提高,对水运造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构成极其有利的促进因素。正如金宝圩农业发展直接推动了水运业兴旺,而水运业的兴旺又反过来促进农业进步一样,都是相辅相成,互相推进的。全镇一圩,自成一体的行政主体格局自区划调整三乡一镇“合一”后,经济和行政管理上原先的“多元”格局,随着各项工作逐渐理顺,已陆续被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区域发展和协调中心格局所取代,从而为统筹协调、有效利用各项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市、区领导重视、支持地方党委政府一班人有实践“三个代表”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并为“水阳江造船工业带”的形成、聚集和对外辐射、形成影响,做了大量创造性工作,且已有所成绩。如提供良好的治安、供电环境;实行工商、税务等各部门综合协调和优惠的“一票制”收费制度;为当地和外来船户制造船舶、验收质量、联系颁发航运证照和协调航运监管部门到水阳就地举办交通法规、航运知识培训提供有效服务等;对电焊工、油漆工等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生产质量和技术水平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完善,都对我镇水运造船产业的形成、壮大,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投入产出比较效益高为充分利用当地闲散“内资”,招商引资吸纳“外资”,增量水运造船产业总投入,形成了浓厚社会氛围和良好软环境。经分析比较得知,畜禽养殖业1:5。另蟹苗培育1:4,肉鸽养殖1:5),工业约为1:3(水运造船是个特例,按其一条船最少10年折旧率计算,投入产出比至少1:4以上,这在工业史上也算得暴利了!),第三产业约为1:3特色产业蟹苗之乡蟹苗闻名全国的蟹苗之乡。该镇水产养殖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行招标承包和股份经营,建立健全渔政渔技社会化服务网络,使水产投入产出经营趋向一条龙,生产低水平趋向高层次化,在农业产化建设中成功地摸索出一条蟹苗生产“亲本控制、沿海繁殖、肥水下塘、分级培育、种草移螺、生物防病”的创新之路,有力地推动了蟹苗培育的产业化。截止2003年,全镇培育“水阳江”牌优质蟹苗发展到6万亩,实行鱼蟹立体养殖面积达到5万亩,基本形成了“蟹苗培育——幼蟹养殖——成蟹养殖——市场销售”一体化产业链。蟹苗培育基地全镇从事水产镇养殖的人员占30%以上,养殖业年人均收入800余元,水产业年纯收入3000余万元,与往年种植效益持平,成为全镇农业的“半壁河山”,是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河蟹之乡”和“‘华东唯一、全国第一’的‘中国蟹苗第一镇’”。水阳镇拥有天然水面5万余亩,稻田养殖面积6余亩,其中成蟹养殖1万亩,幼蟹培育6万余亩,年产成蟹1644吨,幼蟹8亿只,鱼虾类2900吨,产值达2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水阳江”牌蟹苗被国家科技部授予“中国星火计划名优产品”标识。水运之乡名扬全省的水运之乡。他们抓住市场机遇,努力打造“航运劲旅”,发展水运事业。全镇船舶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一、二十吨小木板船、粘水泥船基础上,经历了“艰难起步——稳步崛起——快速发展”三个阶段,通过20年的滚动发展,总运载吨位达到60吨,水运业固定资产超过3个亿,跃居全省前列。全镇拥有2至4级“大副”1200余名,水手和其它行杂服务人员2000余名,船主年营运收入6亿元,纯利润8亿元,成为水阳镇一个极具发展强势的新兴产业和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国最大的造船之乡。该镇造船业依托水运发展起步,镇经委抓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水泥船和木质船普通更换成三、四百吨小铁船的机遇,成立集水运与造船一体化经营服务公司,利用本镇拥有沿江20公里长大片滩涂的优势,成立专门组织,建立多处造船基地,架设电力专线,提供供电、场地、治安、安全、办证、协调贷款等多项优惠服务,招商引资,吸引众多当地与外乡船户前来造船,一时形成气候,先后迎来了1993年、1999年、2003年三个造船高峰期,从造500吨左右小铁船起步,逐渐扩大到每年造两三千吨和五六千吨的钢质船百余艘,年吸引造船投资5亿元左右。该镇还抓住上海“申博”成功,沿江近海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离不开航运业及时“输血”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为船民服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并以船舶制造为主,基本形成了钢板、油漆、柴油机等建材市场和产业链,分离出设计、制造、生产、销售的专业化队伍,解决当地技工、劳力就业1500余人。他们围绕市场需求,分工负责,全面出击,这里生产的船厂只远销苏浙沪沿江城市,为我国的水运事业作贡献,并为该镇水运、造船产业迅速崛起、快速发展“铆”足了劲头,夯实了基础,成为真正闻正名全国的造船之乡。随着经济的发展,水阳镇小城镇建设也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