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就他个人而言,他的极其伟大的著作是《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亚当斯密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Kirkcaldy)。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学院(The Oxford Academy)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色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大卫李嘉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早期是交易所的证券经纪人,后受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的影响,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其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货币和价格,对税收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1819年他曾被选为上院议员,极力主张议会改革,支持自由贸易。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政府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当代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有趣的是,弗里德曼是另一位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法律经济学奠基人亚伦·戴雷科特的妹夫。其著作《资本主义与自由》于1962年出版,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并且对1980年代开始美国的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凯恩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1936年,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出版,凯恩斯另外两部重要的经济理论著作是《论货币改革》(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1923)和《货币论》(A Treatise on Money,1930)。他因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约翰纳什约翰·纳什(John Nash,1928年6月13日—2015年5月23日),著名经济学家、博弈论创始人、《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前麻省理工学院助教,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当地时间2015年5月23日,约翰·纳什与妻子在美国新泽西州遭遇车祸逝世,享年86岁。哈耶克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CH(又译为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是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以坚持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和集体主义而著称。他被广泛视为是奥地利经济学派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他对于法学和认知科学领域也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哈耶克在1974年和他理论的对手贡纳尔·默达尔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们在货币政策和商业周期上的开创性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经济、社会和制度互动影响的敏锐分析。”在1991年,哈耶克获颁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以表扬他“终身的高瞻远瞩”。萨缪尔森萨缪尔森和他的导师汉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例如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书中的税收理论、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性质、税收原则、税收影响。1970年,55岁的萨缪尔森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马歇尔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在马歇尔的努力下,经济学从仅仅是人文科学和历史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与物理学相似的科学性。剑桥大学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蒙代尔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1932年10月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对经济学的伟大贡献:一是开放条件下宏观稳定政策的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二是最优货币区域理论。蒙代尔教授敏锐地观察到,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产品、服务、尤其是资本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大规模的跨国界流动。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国的货币主权和财政政策效果更多的受到外部世界的制约,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美国第一个获奖的是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萨缪尔森。萨缪尔森和他的导师汉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例如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书中的税收理论、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性质、税收原则、税收影响。1970年,55岁的萨缪尔森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美联社当天在报道中总结萨缪尔森一生主要成就时说:他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
萨缪尔森于1915年5月15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2009年12月13日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20岁时,以GPA为A的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D)学位。此外,萨缪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经济理论的运营意义》("The Operation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Theory"),获哈佛大学威尔斯(David AWells)奖。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 Bates Clak)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40岁的萨缪尔森,并预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将有无可限量的前途。果然,萨缪尔森不负所望,23年后便获得了世界经济学的最高奖,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40年起,萨缪尔森还曾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国际经济学会会长和终身荣誉会长,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机构和公司任经济顾问和研究员。萨缪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经济学》(Economics,)、《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Liner programming and Analysis,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选编入《保罗A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Collected Sciontific Paper of Paul A Samuelson)第一、二、三、四、五集。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人们进入大学一开始学习经济学便遇到了萨缪尔森,读的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而当进入高层次经济理论研究之时,人们还是离不开萨缪尔森,这时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指导;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人们总是能从萨缪尔森的有关著作中获得启示和教益。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本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使以“新古典综合”作为理论基础的经济政策遭到破坏,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由此,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虽然,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理论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但是,西方国家经济作为一种“混合经济”仍然离不开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萨缪尔森也从其他学派的经济理论中吸收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对自己的理论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适合于变化了的经济情况。由这点看来,萨缪尔森仍不失为经济学大家的风范。 萨缪尔森的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他对经济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把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他还一直热衷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为数理经济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通过对乘数和加速数联合作用的分析,把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揭示出了乘数与加速数的内在联系;在关于经济增长论的论述、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论述和对比较成本说中的“赫克雪尔——俄林原理”的补充等的方面,都为经济理论贡献了珍贵的思财产。萨缪尔森的理论维护和传播了传统西方经济学说,促进了经济理论数学化的发展,成为西方世界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巨子。因此他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萨缪尔森的著作主要有: 《经济分析基础》(1947年), 《经济学》 (1948年,至今已出了18版)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尔夫曼索洛合著,1958年) 《萨缪尔森论文集》(3卷本集,1965年,1966年,1972年)等。 三大成就 萨缪尔森一生三大经济成就:教科书被奉为经典 成就之一:将数学引进了经济学 成就之二:帮助在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 成就之三:影响了数代人的巨著《经济学》 1970年,萨缪尔森因对经济学理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经济学奖,他也是世界第二位、美国第一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 当时评奖委员会说:“在提升经济学家理论的科学分析水平上,他(萨缪尔森)的贡献要超过当代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他事实上以简单语言重写了经济学理论的相当部分。”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短期内,虽然产品价格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发生变化,但生产要素还来不及在部门间流动。因此,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只影响产品价格。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由于MPL和MPK不变(因为生产要素不流动),而出口产品价格(PX)上升,所以出口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X,RX)都会增加。反过来,由于进口产品价格(PM)下降,进口竞争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M,RM)都会减少。也就是说,出口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益,而进口竞争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损。 长期来看,生产要素可以在各产业间自由流动。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报酬的影响就要结合产品价格和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变化来分析。由于贸易的结果使出口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受益,报酬提高,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就会向出口行业流动。这里我们假定出口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进口竞争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样,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较高,当本国进口竞争产品产量因国际贸易而减少后,转移出来的资本就比劳动多;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的劳动—资本比率相对较高,在出口产品产量扩大后对劳动的需求大于对资本的需求。这样,从进口竞争行业转移出来的资本多,但需求少;转移出来的劳动少,但需求却更多。结果就是资本相对过剩,劳动相对不足。如果两个行业都按照原来的资本—劳动比率生产的话,就会有一部分资本闲置下来。 但是,当资本过剩时,它就会变得相对便宜,这样闲置的资本就会被两个行业吸收,以用来替代相对稀缺从而昂贵的劳动(这里我们假定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这样,两个行业都会比贸易前投入更多的资本来替代劳动,于是它们的资本—劳动比率都会比贸易前提高。由于资本投入增加,各行业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而资本边际生产率则因为资本投入增加而下降。结果对出口行业而言,由于PX提高,MPL也提高,所以WX也就上升,也就是出口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对进口行业而言,由于PM下降,MPK也下降,所以RM也就下降,也就是进口竞争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下降。 在以上的长期分析中,国际贸易对出口行业资本报酬的影响以及对进口行业劳动报酬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推导来说明这两种要素报酬的变化:我们的分析一直假设贸易前两个国家国内要素市场是均衡的,这样,出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样,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利润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贸易后的要素市场也将形成均衡,从而进出口行业的工资和利润在新的均衡状态下也必然是相等的。这样,开展贸易后,我们已经推导出出口行业的工资将上涨,进口行业的利润将下降。那么,在贸易后WX = WM,RX = RM的情况下,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WM也会上升,而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RX也会降低。 把以上分析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这个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和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论证的,因此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从上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发生国际贸易后,由于生产要素报酬(价格)是产品价格与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乘积,所以生产要素报酬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这一结果被称为国际贸易的“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创立者,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被誉为“经济学之父”,因代表作《国富论》而被认为是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是世界上最为有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大卫·李嘉图(1772年4月18日一1823年9月11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秀成果,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凯恩斯因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其代表作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通论》)、《论货币改革》和《货币论》。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CH(又译为海耶克,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知名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广泛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及社会思想家之一。哈耶克获颁英国的荣誉勋爵,美国的总统自由勋章,主要代表作包括《通往奴役之路》、《致命的自负》、《自由秩序原理》等。保罗·萨缪尔森(1915年5月15日—2009年12月13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他是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萨缪尔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也融合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创立了新古典综合学派。萨缪尔森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例如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领军人物、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广泛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及学者之一。他是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1年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弗里德曼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其代表著作为《资本主义与自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在马歇尔的努力下,经济学从仅仅是人文科学和历史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与物理学相似的科学性。剑桥大学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马歇尔的代表作品为《经济学原理》。约翰·纳什(1928年6月13日—2015年5月23日),前麻省理工学院助教,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著名经济学大师,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约翰·纳什提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MAIgoo名人编辑整理了约翰·纳什的代表作为《实代数流形》。琼·罗宾逊(1903-1983),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是世界级经济学家当中的惟一女性,而且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被经济学界认为是应该获得而未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少数几个经济学家之一。琼·罗宾逊因《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闻名于经济学界。由她和卡恩等人组成“凯恩斯学术圈”,对于促进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形成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成了一个重要的凯恩斯主义者。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说:萨缪尔森“改变了他接触的一切”。 “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是要死的。”2009年12月13日,保罗萨缪尔森,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凯恩斯主义者,静静的离开了我们。他的思想与行为与凯恩斯多有交集,且不仅仅体现在国家干预理论方面。当凯恩斯宣称,“经济学家和政治思想家的思想,不管其正确与否,都比通常所认为的力量更大”的时候,为了影响年轻人,他则表示:“假如我能够为这个国家写作经济学教科书的话,我才不关心是谁起草一个国家的法律。”这成为了他的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口号,也成为了他辉煌人生中的一个注脚。“我是一个运动场上的看台座位,能够坐到上面去观察几乎一个世纪的基础性经济学的历史。” 他自称研究经济学,完全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机缘巧合。他认为自己终其一生都足够“幸运”——“我总是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地点。” 而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所有的这些因为好运气所导致的事情,都应该放到经济学历史中的根本性趋势这一背景之下去理解。” 按照出生日期记载,他出生于1915年5月15日。但是,他却总是觉得自己的真正出生日期是1932年1月2日的上午,地点是芝加哥大学。“早晨8 点,当我第一次走进芝加哥大学的讲堂的时候,我又‘再生’了一次。那天的讲座主题,是马尔萨斯的理论——直到密集程度超过了每英亩土地所能够维持的人口生活水平达到最低限度之前,人口都将像兔子一样的繁殖,之后不断增长的死亡率则与出生率达到了平衡。它们是如此简单易懂的一些不同的微分方程,以至于我怀疑自己是不是遗漏了什么神秘的复杂性。” 当时,这位“因为离家和学校近”所以来到旧式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学的萨缪尔森,还只有16岁。而在他看来,1932年,是生而为经济学家的大好时机。因为当时政治经济学的领域里,正在等待着新方法、新典范、新好手与新问题的光临。“科学是只寄生虫,病人的数目越多,生理学与病理学究越进步,治疗方法从病理学中产生。1932年也是大萧条进入低谷期,一棵新苗正从腐烂的土壤中长出我们今天称之为的宏观经济学。” 或许,比仅仅是运气所导致的结果更加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有益的现实:经济学正好适合与他。他为学术研究而生。在当时,这个学科刚好在理论和统计上都进入了一个数学化的阶段。作为一个早熟的年轻人,“我一直熟稔于逻辑操作以及解谜的IQ测试游戏。因此,假如说经济学对我是最理想的一个学科的话,也可以说,我也是经济学最理想的研究者。”因此,他像茨威格一般提醒年轻人,“永远不要低估,在你的职业生涯早期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这能够让可能的后进生变成开心的战士。”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确要感谢希特勒。正是因为后者,使得他在1935到1940年逗留哈佛期间,能够让赶得上它的经济学文艺复兴的浪潮,Joseph Schumpeter,Wassily Leontief,Gottfried Haberler,以及“美国凯恩斯” Alvin Hansen这些躲避战祸的经济学家推动了这一潮流。同一时期的哈佛研究生们,都具备了在才华上的这种新哈佛能力。Richard Musgrave,Wolfgang Stolper,Abram Bergson,Joe Bain,Lloyd Metzler,Richard Goodwin, Robert Triffin,James Tobin,Robert Solow, ——他们全部都是萨缪尔森的同辈们——变成了1950-2000年代世界经济学前线上耀眼的明星。“的确,哈佛造就了我们。但是,就像我之前已经多次写到的那样,我们也造就了哈佛。” 在哈佛,他开始成为凯恩斯主义者。1936年,自英国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他的理论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也会出现困局,解开困局,需要的是来自政府支出或者是减税的强力推进,除此之外,还需要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使经济得到修复。很多经济学的学生们将永远都不会对于19世纪的观点感到有兴趣——它认为,在不需要政府干涉的前提之下,私有市场可以医治失业。美国许多经济学者对凯恩斯的学说大感兴趣,而萨缪尔森与自己的老师汉森则更是不断的宣传凯恩斯主义,并对它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萨缪尔森认为,凯恩斯主义是从1929年4月的美国华尔街股票暴跌开始到1933年基本停止这一遍及资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凯恩斯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很有价值。因此,他决定从当时社会上亟待解决的难题——投资与就业问题入手,来研究凯恩斯主义。逐渐的,他开始成为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并且终其一生。 1940年10月,他开始来到麻省理工学院(MIT),这个他度过了所有学术生涯的地方。他很快就开始得到同行们源源不断的认同。其中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国家学术院、美国哲学学会、英国学术院等的会员资格。而各种头衔也纷至沓来。但是,三个孩子的出生却让他的经济条件开始捉襟见肘。于是,他决定写作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他给自己设定的写作标准时——这本书不应该只吸引学生,还应该具有成熟和系统性的品质。他还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来集中讲述当时依然乏人问津的凯恩斯革命的观点。他说自己“殚精竭虑”的来写作这本教材。他雇人来增加图表、彩色图示及幽默小段。 很难去低估这本名为《经济学》的教材的巨大影响力。《经济学》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们了解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观念。它以多种语言翻译出版,它 “在给予这个世界一种一般性的经济学语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学生们被它的充满活力的散文式风格及于自己日常生活的相关性所吸引。从此之后,大量的教科书作者开始模仿这种写作方式。而《经济学》也使得它的作者跨入了富裕人士的行列。 他的教科书——《经济学》——教育了学生们如何去思考经济学。他的经济研究成果——《经济分析的基础》——教会了专业的经济学家们如何去研究贸易。在两本书之间,萨缪尔森重新定义了现代经济学。当经济学家们“坐下来拿出一张纸开始计算或者分析什么东西的时候,你不得不说,在给他们提供所使用的工具及观念方面,没有人比萨缪尔森更加重要的了。”萨缪尔逊在MIT的同事Robert M Solow说。 1970年,当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瑞典皇家学院称赞他“在提升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水平方面,比任何一位当代的经济学家所做的都要多。”他被称为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似的经济学家”。他几乎改变了经济领域所有方面的学术思想,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到股票价格波动的随意性。虽然在他之前,数学已经被社会科学家所采用,但是在他的影响之下,数学才称为了经济思维中的如此重要的主流工具。通过他,简单的数学预测获得了强大的理论预测能力。而“假如你做一次有关现代经济学家的成果的研究分析的话,你会发现,有庞大比例的标准的研究方式,都可以追溯到萨缪尔森一生的研究,”Solow说。 除了学生和经济学家之外,萨缪尔森观点的受益者,还包括美国的总统、世界性的领袖、国会议员以及美联储官员。他曾经担任过顾问的机构有:美国财政部、预算办公室、以及总统顾问委员会。他最有影响力的学生名叫约翰F肯尼迪。在1960年的选举之后,他曾经给这个学生单独上过一堂四十分钟的课程。在当选之后,虽然他作为肯尼迪政府经济顾问委员的主席的第一人选,但他却拒绝了这一提名。他在原则上就拒绝任何政府官职。他说,自己不希望把自己放到这样的一个境地上去,“不能说出和写出自己所相信的东西。” 他曾经讲过一个自己与弗里德曼之间的笑话:“如果魔鬼用一个精彩的理论来交换你的灵魂,这笔交易你做不做?”“我不会做,”弗里德曼说,“如果换的是不平等理论,我倒可以考虑。”而笑话背后,他与弗里德曼的经济学观点的争执,已经成为了美国20世纪经济史上的一段公案。他承认说,“我们几乎在任何问题上都彼此不同意,但我们依然还是朋友。” 跟自由派的萨缪尔森不同,除了国防及法律领域之外,保守派的弗里德曼在绝大多数领域里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他认为把自由权交给个人,私有企业和竞争能够比政府做得更好。但在2008年,凯恩斯主义,以及它的强大护卫者萨缪尔森,却正式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王者归来”。当衰退开始的时候,西方的各国政府们不再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参与甚至主导拯救市场的计划。 他曾经这样写道:“不同寻常之处不在于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掌控经济活动,而在于在多大程度上它不掌控经济活动。”2008年,在他93岁时所接受的一次访谈中,他宣称:当下的这次经济危机,证实了他自己的经济观点的正确性——而这也证伪了他长久以来的对手弗里德曼观点的谬误。“今天,我们见识了米尔顿认为的一个市场能够调节它自身的观点到底有多么的错误。”他说。“……现在,每个人都明白了相反的观点,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得不到解决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凯恩斯的观点,财政政策以及赤字性支出,在引导市场经济时是起到了重要的引导性角色,再一次的得到了认同。我希望弗里德曼还依然活着,这样他就能够见证了他自己观念中的极端主义是如何导致自身的失败的。” 但他从不把凯恩斯主义当作是一种宗教。在经历了20世纪下半场的历史之后,即便是他也已经表示:“自己相信政府上演奇迹的能力的乐观主义,已经消退了”。“假如政府变得太大,太多的国家收入要流经它的手中的话,政府将会丧失效率,而且对于满足人们的需求变得迟钝,因此,它将开始威胁到人们的自由。” 他说。但是,他依然坚信,没有任何一位严肃认真的政治或者经济思想家会拒绝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性观点——与人为善的民主政府能够在避免经济问题领域里取得自由市场无法取得的成功。“政府和市场,它们单独任何一个,在没有另外一个的帮助之下,都无法服务于公共福利。”他最终承认。而有关其目的,他则在《我的人生哲学:政策信条和工作方式》一文中写道,“尽管对现实世界的实证分析指引并限制着我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的每一个行动,我从未真正忘记对结果的道德准则的关注。我的准则很简单,就是支持处于劣势的人们,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憎恶不平等。” 2009年12月13日,这位经济学泰斗级的人物,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一如既往,在做那些能够给我带来纯粹乐趣的事情的时候,我的所得远大于付出。”在他六十九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 建言中国:萨缪尔森于2008年11月撰文并在他去世后、于2009年1月在《中欧商业评论》发表,该文被一些评论者成为他的“中国遗嘱”。文章称,到2050年,十几亿中国人将会创造全球最高的年度总计实际国民生产净值。他建议:中国将来应该以奉行“适度中间路线”的经济体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中间路线是将深受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弗雷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等自由论者所钟爱的不受管制的自由放任体制排除在外的。 他指出,纯粹的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自我监管。它始终会造成不平等性的加剧和宏观经济波动的不稳定性。中间路线要求对市场和企业进行民主监管。虽然理性监管永远无法做到完美,但它是一个优于其它的目标。 并且,他向美国读者指出,中国未来的成功可能会受到美国爱国人士的欢迎。经济绝对不是零和博弈。瑞士财富的增多未必会以美国财富的减少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