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思大概是: 凡知道畏惧的人,必言谨身正,说话有分寸,行为不冲动,虽偶尔有些出格之处, 但不会出现大的过失。
这句话是明代方孝孺所说。方孝孺(1357年—1402年),宁海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福王时追谥“文正”。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畏文化,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明代方孝孺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民谚亦云:“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上面的写这么多,有用吗?好多重复的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兵久顿大名 顿:驻扎 B.孝孺被执下狱 执:执行 C.成祖颔之 颔:点头 D.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法:效法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吴沉、揭枢荐 姚广孝以孝孺为托 B.此庄士,当老其才 诏檄皆出其手 C.进而蹴之,不难矣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 D.宜且与报书 且哭且骂曰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9.按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4分) ②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3分) (2)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方孝孺的文学才能?请任举两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5.【文言实词】B(执:逮捕。) 6.【文言虚词】B(他的,代词。A.因为,介词;把,拿,介词。C.表承接,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D.暂且,副词;一边……一边……,连词。) 7.【文意理解】A 8.【内容归纳】B(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没有重用他。) 9.(10分) (1)【文言翻译】(7分) ①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4分,“末视”“明”“致”各1分,大意1分。] ②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3分,“济”“死”各1分,大意1分。] (2)【信息筛选】(3分) ①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②燕兵作乱,朝廷讨伐的诏书和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③明成祖发兵之前,姚广孝劝说他不要杀了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从侧面表现方孝孺的文学才能。(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答对1给2分,答对2点给3分。找出的例句要能体现方孝孺的文学才能,方可给分。]译文: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难道唯独是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蜀献王闻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惠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薛嵓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它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下,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作者: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7分)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①,呜角振铃②,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③。
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④;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日:“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⑤,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
巫以为真鬼也,即旋而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⑥,行不知足所在。
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粟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
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
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唯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六《越巫》)【注】①坛场:这里指越巫做法事的场所。
②角、铃:指越巫做法事时使用的号角和铜铃。③胡旋舞:古代西北民族的舞蹈,这里指越巫做法事时旋转起舞。
禳( ráng ):(向鬼神祈祷)消除灾祸。 ④赀:同“资”,钱财。
⑤瞷(jiàn):窥探。 ⑥岑岑:胀痛貌。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4分)(1)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 ) (2)恒夸人曰 ( )(3)稍前,骇颇定( ) (4)号求救于人(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北则诿以他故/唯人叫以行B.为胡旋舞禳之/下砂石击之C.恶少年愠其诞/其妻问故D.复至前/复如初1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白话文。
(6分)(1)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2)即旋而角,且角且走。
20.第二段写越巫三次遇袭的不同反应,其写作特点是。(2分)2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寓意。
(3分)17.(1)幸:侥幸。 (2)恒:经常,常常。
(3)稍:稍微。 (4)号:大声哭喊。
(共4分) (2分)19.(1)我善于惩治鬼怪,鬼怪不敢与我对抗(抗拒我)。 (3分) (2)(越巫)马上旋舞吹号,边吹边跑。
(3分)20.层层转进(步步加深)(2分)21.招摇撞骗(自欺欺人),必将害人害己(自食其果)。(意思相近即可)(3分)。
方孝孺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
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
候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
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
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
手粟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惟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
号求救于人甚哀。 夜半,抵家,大哭叩门。
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吾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翻译】: 越巫假称自己善于驱鬼。
有人病了,就要立一个用土筑起来的坛场,越巫在上边吹角摇铃,边跳边喊,跳的是一种胡旋舞,说是能为人驱鬼治病,消除灾祸。如果碰巧病好了,就吃饭喝酒,然后拿着病人家给的钱走;如果死了就推托责任,说是别的原因,最终不相信自己做法的荒诞。
常常向人夸耀说:“我善于驱鬼,没有鬼敢抵抗我。” 一些名声不好的少年嫉恨越巫的荒诞不经,趁着他夜间回家,五六个人分别等在道旁的树上,相距一里左右。
等到越巫从路上经过,投下砂子石头击打他。越巫以为是真鬼,马上就吹角摇铃,一边吹一边往前跑。
心里非常害怕,头也开始胀疼起来,都不知道自己走到哪里了。稍稍往前走了一些,心刚刚平静下来,树上砂子石头又像开始那样投了下来。
越巫又摇铃吹角,吹得已经不能成音,跑得更急了。又往前走,还是像前边一样。
越巫手发抖,心里恐惧极了,不能再吹角,角落到了地上;想摇铃,很快铃也掉到了地上,只有大叫着往前奔跑。跑的时候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和周围自然界发出的声音,都以为是鬼的声音。
号叫着向人求救,声音听起来悲哀极了。 半夜里才回到家,大哭着敲门。
他的妻子问他什么原因这么哭喊,越巫舌头抖得都说不出话来了,只是一个劲地指着床说:“快,快扶我上床,我碰到了鬼,今天活不成了。”把他扶到床上,恐惧得胆都破裂了,很快就死了,皮肤呈蓝色。
越巫一直到死都不知道自己遇到的并不是鬼。
原文: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元·陶宗仪《辍耕录》)
译文: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名叫寒号虫。它有四只脚,一对肉翅,但不能飞。它的粪便就是古时用作行瘀的“五灵脂”。正当盛暑之时,它身披色彩灿烂的毛衣,于是自得其乐地叫道:“凤凰也比不上我!”到了深冬严寒时节,毛羽脱落,难看得像只小雏鸟,就自言自语地叫道:“能过下去就这样过下去。”
寓意:这则寓言告诫人们,那些不知天 高地厚的人要么对自己做人教导员高而盲目乐观;当碰壁之后,又对自己缺乏信心而盲目悲观。
简答题:
海外商人对崔枢提出什么要求?
为什么崔枢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为什么到毫州来追捕崔枢?
汴京的长官为什么想委任崔枢为官署中的佐助人员?
选择题: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中“见”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B. 宝之至宝也,敢以奉君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C. 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 伺无人,置于柩中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并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C.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汴帅王彦谟奇其节”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成以其小,劣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斫其正,养其旁条
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崔枢安贫乐道,我行我素
B. 崔枢重信守诺,自律守法
C. 崔枢重义轻利,品德高洁
D. 崔枢不吝金玉,志行高尚 选择题:
A
B D
A
C
译文:
崔枢应举进士,在汴京寄居半年,与一位行商同住那里。那个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经很重。他对崔枢说:“感激您照顾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轻视我。现在我的病看来是好不了啦,我们外族人重视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吗?”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行商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钱。得到它,即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去践踏。它是宝物中最珍贵的宝物,请允许我冒昧地把它赠送给您。”崔枢接受了宝珠,(心里) 说:“我不过是一个进士上,奔走于州邑间来养活自己,怎么能忽然收藏这样的奇异的宝物呢?”等到没人的时侯,崔枢就把宝珠放在棺材中,连同商人的遗体埋葬在田野里。
之后过了一年,崔枢行于毫州,听说有个外族人从南方来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时查问那颗宝珠的下落,向官府陈述,并且说宝珠一定被当时那个秀才崔枢所占有。于是官府派人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假如墓穴不被盗墓人挖掘,宝珠一定不会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打开棺材,得到了那颗宝珠。
汴京长官王彦谟对崔枢高洁的节操感到惊奇,想让他做为官署中佐助人员,崔枢不同意。第二年科举考试崔枢被录取,最终掌管选取文士的大权,并有为官清廉的美名。
《盗泉》译文供参考:
有一年,天大旱,卞邑遭受灾荒,颗粒无收,老百姓饿得连树皮都剥着吃光了,可是官府照常要钱粮。官逼民反,有一个叫刘夏子的庄稼汉,领着一大帮子人,上了卞城北的青龙山,在那里占山为王造了反。他们人多势众,连官府也没有办法。正在发愁,孔子和他弟子们来了,卞邑大夫说起这件事,孔子问:“老百姓为什么要造反?”,大夫说:“年成不好,灾荒赶的”。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少收钱粮呢?”大夫说:“收这些钱我还不够花的,哪能再少收?反正不动武是不行的!”孔子说道:“这还用杀人吗?我去把他们叫下山来吧。”
孔子只带了高柴一个徒弟,走到了青龙山下。山上刘夏子听说是孔子师徒来了,便打发人请他上山。孔子说:“只要你归顺了官府,我马上就上山,只要你还是盗人,我就不上山。”刘夏子怎么能归顺?谈了很长时间谈不拢。当时天很热,孔子和高柴都渴得很厉害,刘夏子叫人端了一碗水给他师徒两个喝。高柴正要喝,孔子却大声地阻止说:“这种泉水喝不得!”刘夏子很奇怪,说:“夫子,这是山上的清泉水,喝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不喝?”孔子说道:“山为盗占,盗山也!盗山之泉,盗泉也!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译文供参考: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
原名拱寿,十九岁时考取进士第一名,仁宗赐名“拱辰”。任怀州通判,直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 契丹使者刘六符曾对贾昌朝说“:一条界河有什么险要可言?乘一叶小舟就可以渡过来,将士们投下马鞭就可以填平。
或者,挖掉河堤,做十万个装满沙土的袋子放在上游,随时都可以打通道路。”仁宗将这一问题同拱辰讨论,拱辰说“:打仗总是要搞阴谋的。
对方果然能这么办,不应该告诉我们,这必然是在说大话。设置险阻保卫国家,先王就是这样干的,祖宗也是利用险要地形抵御敌人的。”
不久,契丹又派刘六符来,要求宋割让关南十县,并指责当年太宗伐燕是无理取闹,师出无名。全朝廷上下都不知该怎样对答才好。
拱辰说“:当年王师征河东,契丹既已同我们互通往来,却又袭击石岭关以支援河东反贼。太宗生气,于是回师伐契丹,怎能说没有道理?”于是写回书说:“先有石岭关的交锋,后来才有蓟门之役。”
契丹得到答复后,恢复了和好。仁宗高兴地对大臣们说“:若不是拱辰熟悉历史,还真难答复啊。”
拱辰又代理开封知府,任御史中丞。夏竦当上了枢密使,拱辰说:“夏竦主持西部边务时,没有什么建树,无功而还。
现在让他主持国家的两大最高军、政机构之一,怎样表率天下?”因而同皇帝当面争执,言辞激烈。皇帝没有想通,陡然起身,拱辰上前牵住他的衣角。
皇上最后听了他的话,夏竦离职。又说:“滕宗谅在庆州所作所为违背了法度,而仅仅降级调任虢守,恐怕以后边臣都会像他一样了。
应该施以重罚。”皇上没有听从,他就请假回家,请求降职降级。
于是皇上将滕宗谅调到岳州,命令拱辰继续负责原先的工作。拱辰拜见皇帝时,皇帝说“:你们这些参谋官,各陈己见就可以了,不要以为朝廷没有采纳你们的某一建议就是压制你们,而轻易地离职,沽名钓誉。
从今以后你们觉得应该说的,就尽量说出来,不要有所回避。” 僧绍宗以铸佛像为名欺骗老百姓,京城居民争相将金子投入炼炉中,后宫也出钱帮助他。
拱辰说“:西部连年派兵驻守,我们却将财费用于不该用的地方,这会导致军心动摇,引起民怨。”皇上就下令禁止了僧绍宗的这一活动。
苏舜钦在进奏院时宴请宾客,王益柔醉作《傲歌》,拱辰劝苏的下属鱼周询、刘元瑜举报这件事。结果苏、王被贬谪到远方,一起宴会的人都被驱逐到地方上去了。
当时执政大臣是杜衍、范仲淹,他们对传统规章制度多有改革,拱辰的朋友感到不安。舜钦、益柔都是范仲淹推荐提拔上来的,舜钦又是杜衍的女婿,因此,拱辰借这个机会搞翻了这批人,当时舆论很是瞧不起拱辰的为人。
后又以翰林学士身份代理三司使。因为推举富民郑旭不当,出任郑州知州,又先后迁任澶、瀛、并三州。
几年后归来,任学士承旨兼侍读。皇上在迩英阁存放《太玄经》和占卦用的蓍草,对拱辰说“:我常研读这些。
你也了解这些吗?”拱辰作了回答,并说:“希望陛下注意儒家的经典《六经》,再以记录历代兴衰盛亡的史书为辅助就够了,这些杂书不足以为学。” 至和三年(1056),重新任三司使。
出使契丹,与契丹主在混同江会面,一块儿饮宴钓鱼。契丹主每次钓到鱼,必定替拱辰斟酒,亲自弹奏琵琶助酒兴。
又对其丞相说:“这位是南朝的少年状元,考取翰林十五年了,因此我要特别厚待他。”回来后,御史赵扌卞认为他的行为不合礼制“:他日契丹使者如果以此为例来要求我们,我们又怎样拒绝呢?”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颛贱价强买死商人的珠宝,罪行败露后被抓,拱辰将全部珠宝都贿赂给了后宫,赵扌卞也一并弹劾这件事。
改任宣徽北院使,赵扌卞说:“宣徽之职位,本来是给有功勋的人的,只有前任执政大臣和节度使才能获得此职位,拱辰怎么能污辱这一职务呢?”于是让他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永兴军,先后主管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累官至吏部尚书。 神宗即位后,照资格拱辰应转任仆射,欧阳修以为仆射是宰相级别,不应按资排辈,只任命他为太子少保。
熙宁元年(1068),又召他回来任北院使。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讨厌他老同自己作对,趁两位宰相有事之机,赶他去管应天府。
八年(1075),入朝见皇帝,任中太一宫使。 元丰初年(1078),转任南院使,赐给他金方团带。
再次判大名,改任武安军节度使。三路长官编制老百姓的户籍建立保甲制度,天天招集百姓训导,禁令苛刻急躁,老百姓往往被逼去做盗匪。
郡县官隐瞒这些情况,不敢上报。拱辰毅然上书指责其弊端“:不仅仅老百姓的物质利益大受损害,而且耽误他们的务农时间,这是在用法律来迫使他们犯罪。
他们逐渐演化为大盗的征兆已经可以看出来了。纵然不能全部废除这些办法,也应该让那些最穷苦、承受能力最差的百姓免于受害,缓和一下形势。”
当权者指责拱辰抗拒新法,拱辰回答说:“这是老臣在尽忠报国啊。”接连上奏不停。
皇帝醒悟了,于是第五等户得以免受其害。 哲宗即位,迁任彰德节度,加封检校太师。
这年死去,终年七十四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懿恪”。
【原文】
景公闻命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②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④。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
① :雨后或雪后初晴。②被:同“披”。③陛:宫殿的台阶。④有间:一会儿。
【翻译】
景公在位的时候,雪连下了好几天仍不放晴。景公披着狐皮大衣,坐在正堂前侧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了,怎么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了却能想到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却能想到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适了却能想到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您不曾想到别人了啊。”景公说:“说得好!我想起自己的使命了。”便命令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练习】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1)婴闻古之贤君 ( )
(2)逸而知人之劳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3、“雨雪三日”,景公为什么认为“天不寒”?
4、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听说(2)辛劳
2、(景公)就命令人发放衣服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
3、公被狐白之裘。
4、敢于直谏(善于进谏) 体恤百姓(爱国忧民)
《分粮救荒》
【原文】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骆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居无子,则统甚衰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之】,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
【题目】1、解释括号内的词。(1)【遂】使分施( )(2)数问其【故】( )(3)两狼之并驱如【故】( )(4)诚如【是】( )2、翻译文中括号内的语句。(1)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2)乃自以私粟与之。3、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内容。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1、(1)于是。(2)原因。(3)之前、以前。(4)这样、上文所说那样。2、(1)士大夫(骆统)您的粮食不够,我怎么安心的让自己一个人吃饱呢?(2)于是把自己储藏的粮食给了他(骆统)!3、在一次粮食紧缺的时候骆统爱民如子,将粮食分给其他人,没有私藏!他姐姐知道后,被骆统感动,将自己的粮食拿了出来,贡献灾民!4、要为官清廉,不能为一己私利而贪污腐败,要时时刻刻以人民利益为重。作为国家一份子,每一个公民都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做贡献!全社会要向好的人或事看齐,让社会更好发展!这对现代社会建设有很大借鉴!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事政治合法的公民说话会规矩行为会受法律,偶尔出现什么错误,也不会怕受到什么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