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环境
山西省地势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为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山西省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2、历史文化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约在1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发现的火烧骨,把中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
3、气候特产
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地理因素影响,山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冬夏气温悬殊、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特产:太原老陈醋、清徐葡萄、晋祠大米、太原玉雕等,吕梁汾酒、竹叶青、玻璃咯嘣、孟门桑皮纸、汾州核桃、柳林木枣、沙棘、梨枣、骏枣等。
4、宗教文化
山西省境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5个宗教团体,信教群众约185万人。全省经认定备案宗教教职人员6386人,全省宗教活动场所2844处,各级宗教团体共221个。
5、古建艺术
关圣文化建筑群包括解州关帝祖庙和常平关帝祖祠两部分,是全国始建最早、面积最大、规制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建筑群,被誉为天下“武庙之祖”。现存建筑群主体多为清代所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关公文化的标志符号,更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载体,涵盖了古建筑、雕刻、雕塑绘画艺术、祭祀、信俗等范畴,是传统文化元素特别丰富、建筑手法极为独特、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其形制、建筑艺术、文化内涵等均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6、晋商文化
2018年,山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增长;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增长。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亿元,增长;餐饮收入额亿元,增长。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增长。
7、风土人情
山西人通过庙会上的商贸交易,将多余的农产品出售,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农器之类,同时也参与锣鼓、秧歌、车船轿、阁跷、灯火等各种民间社火文艺表演。山西民间古庙会代表:太原动物园庙会;晋祠古庙会;乡宁县四月初八“油糕会”;洪洞广胜三月十八古庙会;芮城县三月三古庙会。
8、山西面食
晋城泽州馔面、沁水河洛、阳城杂割、陵川面羊、阳城肉罐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