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叫“力透纸背” ?书画中的“力”是点画、线条形质、作者内在精神的一种表现,较为抽象。从具体运笔去看,如果能中锋行笔,即行笔时笔毛均匀铺开,笔心在笔画中行走。手臂的力量能通过柔软的笔锋切进到纸中去,这就叫“力透纸背”。如果行笔时笔毛拧得变形了或扭成一团、笔毛没调整好,没有使它均匀铺开,笔毛像抹油漆一样从纸上扫过。这样的笔画是“抹”出来的,像墨猪,就无从谈笔力了。笔画的力度与线条的粗细、长短没关系,关键在于作者调整驾驭毛笔的能力,和运用中锋行笔。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细小的笔画,虽细若游丝,但力若千钧。从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中,你能感觉到画笔凝重,笔笔如铁钩银画。这都是力透纸背的典范之作。何谓挪让 ?"挪让"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密集,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如"马"旁、"鸟"旁的字,左边都要写得平直,给右边的半个字让出地位;其它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类推。间架有哪些要求 ?字的间架,要求大小、长短、宽窄、斜正得宜。学习书法有哪些基本法则?学习书法必须掌握执笔、运笔、用笔、结构这四方面的基本法则。为什么不可以用指运笔?用指力去拨动笔管,笔管就不能保持直立不动,笔管的活动范围也非常小,写小字还可勉强对付,写中楷、大楷以及再大的字,就无法运转了。而且,用指力运笔,笔不踏实,写出的字也是虚浮无力的。古人执笔有“龙眼”“凤眼”之说,是怎样执法?所谓“龙眼”“凤眼”,只是一些故弄玄虚的说法,实际上是最要不得的。“龙眼”执法,是食指、中指只用指尖作弧形攥住笔管前面,无名指的第一节节骨在笔管里面推顶,拇指右边指肉擫在笔管左面,使虎口围成圆形,用这种执法,手腕扭着,既吃力又不切实用。至于“凤眼”执法,更要不得,食指勾得老高,拇指在中间,中指在下面,三指分布为上、中、下三截,这样无名指及小指自然而然地捏在掌心,虎口狭长,象凤凰的眼睛,掌心捏实了,笔尖运转就不灵活,这样执笔的人必须注意纠正。此外,有些书上还有“撮管”“提管”等说法,也是不切实用的。《快雪时晴帖》好在哪里?王羲之 行书 《快雪时晴帖》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纵23cm;横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此帖以“羲之顿首”四字行草开头,以“山阴张候”行楷结尾,此帖笔法雍容古雅,圆浑妍媚,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流利秀美。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 《快雪时晴帖》曾经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赵孟頫题跋。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清冯铨所有,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入内府。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败北,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还有2972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形笔洗等,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国人深引为憾。“执董狐之笔”写什么?写历史啊,秉笔直书的精神啊,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周大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今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夷皋聚敛民财,残害臣民,举国上下为之不安。作为正卿的执政大臣赵盾,多次苦心劝谏,灵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残害。他先派人刺杀,未遂,又于宴会上伏甲兵袭杀,未果。赵盾被逼无奈,只好出逃。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干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他做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他承当,这是按写史之“书法”决定的。当时的史官与后世大有不同,他们既典史策,又充秘书,即协助君臣执行治国的法令条文。传宣王命,记功司过是他们的具体职责,兼有治史和治政的双重任务,实际就是具有褒贬臧否大权的文职大臣。当时记事的“书法”依礼制定,礼的核心在于维护君臣大义,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对此,孔子大加赞扬,称董狐为“书法不隐”的“古之良史”,后世据以称之为“良狐”,以表褒美之意。这是因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掌握国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以礼义为违合的书法原则,早已失去了它的威严,坚持这一原则,并非都能受到赞扬,而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抒的“弑君”之罪,结果弟兄二人接连被杀。董狐之直笔,自然也是冒着风险的,因此,孔子赞扬他,后人褒美他,正是表彰其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这种精神已为后世正直史官坚持不懈地继承下来,成为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直笔的含义逐渐摆脱了以礼义违合为内容的书法局限,从司马迁开始,赋予了它“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具备了唯物史观的实质。这一传统为后代进步史学家弘扬发展,编著出许多堪称信史的著作,是我国史著中的精华。其开启之功,实源于晋太史董狐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直书精神。 可惜唐代以后就渐渐丧失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天下第一行书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用茧纸、鼠须笔与朋友优游之余的得意之笔。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章法布白,浑然一体。他的用笔、结字更见变化之妙。全篇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各具特点而不雷同。他能注意避免“状如算子”、“一字万同”,这种艺术思想是十分可贵的。《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以致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后,曾命他的臣子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响拓数本,赐给皇太子诸王近臣。待李世民临死时,还要“兰亭茧纸入昭陵”,用以陪葬。今人见到的《兰亭序》,只有冯承素的勾摹本和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的临本。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他渡江北游名山,看到了李斯、曹喜的书迹,又看到了钟繇、蔡邕的书迹,改变初学,博采众长,在行书和草书上进行革新。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之中,以笔法为骨干,以气韵为灵魂,精研体式,推陈出新,“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变的新体,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人称之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佩服得很,皇宫收藏王羲之的真迹有三千六百幅。唐太宗本人还亲撰《王羲之传论》。欣赏他的作品,就像观赏一幅肃穆恬静的山水画卷,就像聆听一阕抑扬缠绵的乐曲,也像在吟诵一页澹远典丽的诗篇,久为后人所称赞。我国历史上有两位最著名的女书法家她们是谁?王羲之的草、楷、行书,千古景仰。他的老师是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姓卫、名铄,人称卫夫人。卫夫人学习王国时钟繇的书法,达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在卫夫人之前,还有一位女书法家。她就是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等驰名的东汉末年的女诗人蔡文姬。她名叫琰,文姬是她的字。她父亲蔡邕,在文学和书法上造诣很深。蔡文姬继承家学,在书法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唐、宋、元、明,也出现不少女书法家。唐代的女书法家有吴采鸾、薛涛、武则天。吴采鸾所书小楷,很有钟繇、王羲之的笔意,遒劲古雅,可与卫夫人媲美。薛涛所书《陈思王美女篇》,行书,笔势跌宕秀逸。武则天书写草体,书法婉约。宋代女书法家有朱淑真,所书小楷,端庄精劲,深得王羲之笔法。管道升是元代女书法家。字仲姬,她是赵孟俯的妻子,赵孟俯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工书善画,书法为元代宗师。管道升刚嫁给赵孟俯的时候,她的书法比丈夫还好,后来赵孟俯迎头赶上了,并超过了妻子。管道升写的《梅花》赋小楷,清丽幽闲。唐朝的“三绝”?文章、书法、刻技称此为“三绝”。弃“诸葛之功德”为一绝,改为“刻技”为一绝。碑文的下角有“镌字人鲁建”的铭记。据史书记载,他是唐朝元和年间的著名刻碑良工,“刀法劲拔,刻技精湛”,我们从拓片中,可以欣赏到一千多年以前的刻工杰作,将毛笔的神韵通过刻刀表现出来,实是难能可贵。因此,现代人称此碑的三绝是“文章、书法、刻工”了。唐朝的碑碣艺术大盛,无论从碑文、书法、刻工都能体现。这是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融合、中外友好交往的结果,也正是由于社会的繁荣,造就一代艺术人材。他们都能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敢于创新,形成绚丽多彩碑碣艺术风格“三真六草”的说法?"三真六草",典出唐代李延寿《南史•王彬传》:"彬字思文,好文章,习草隶,与志齐名。时人为之语曰:’三真六草,天下为宝。’"《辞源》、《中国成语大词典》、《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等工具书对该词的释义均为"泛指各种书体"。这一解释不完整,没有涉及词条中"三"和"六"的含义。佟玉斌认为"三"与"六"可能指兄弟的排行。但《南史•王志传》中却记载"王志,僧虔次子也"。要证明自己的假设正确,就必须继续找依据。查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王俭传》和唐•李延寿《南史•王俭传》后终于证实了当初的设想。原来王俭"生而父僧绰遇害,为叔父僧虔所养"。这样一来,王僧虔亲生次子王志,按大排行就是老三了。经过反复研究考证,《诗书画印典故辞典》对"三真六草"的解释为:"南朝•梁•王志排行第三,善真书;王彬排行第六,善草书。故时人美称其兄弟二人的书法为’三真六草’。泛指不同书体的书法。碑帖的收藏 要注意什么?从艺术和历史的变化中,有的古碑帖拓本由于各种碑石佚失,拓本也几经遭难,成为孤本和珍本,在鉴赏中必需特别注意。一 如何认识“孤本”现我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文史资料以及个人收藏家,还有国外的博物馆和大学资料收藏馆,都收藏着我国历史上的碑帖孤本与珍本,怎么称得上“孤本”呢?1、由于原石刻或丛贴刻版有一部份较早的损坏和遗失,有的留下痕迹已不是原物,根据历史资料和文字记载的考证,即将失传的碑帖,确是“唯一”的,并有较高书法艺术的文史价值的孤本。2、要称上“孤本”,必需是刻石、刻帖的原拓本,翻刻本是称不上的。同时还应是时间较早的拓本,如“唐拓本”、“宋拓本”,“明拓本”相对较差,如果是“清拓本”往往就称不上这个“雅号”了。清代出土的碑刻更不属此范围。3、有的“孤本”还是残卷。最初原拓也有不完整的。但残卷可以说明孤本的地们和价值。如从记载上看李世民《温泉铭》,唐代原拓不下几十部,流传至宋米芾曾在拓本后记叙一行:“永徽四年(653年)八月围谷府果毅儿“,倒是说明了时间。但宋代刻帖《绛帖》潘师旦曾将此也刻入,而伪《绛帖》却未曾刻入,后复刻于《筠清馆法帖》中,说明宋代已有此帖流传,后来原拓失传,直到1896年在敦煌千佛洞中发现此帖,但与原拓比较有残缺,后被法国人掠去,还存五十行,然后再装裱成横卷,此残卷现藏巴黎图书馆。根据照片影印件,罗振玉在《墨林星凤》中述:“伯施信本登善诸人各出其厅,各诣其极,但以此则于书法上固当北而称臣耳。”说明这五十行残本是有其价值的。由于残本中问题很多,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证说明“孤本”的地位。二 如何认识“珍本”在著名刻石和刻帖的原拓版本中,有的存世不多,或因各种因素造成原拓版本的质的差别,这种差别直接影响到艺术质量和资料的可靠性。有的因原版刻流到国名。因此国内所存较早较稀有的原拓版本,就是稀世珍品,如唐、宋、明原拓仅存一二,都可属“珍本”范畴。分析各种“珍本”,从书法艺角度出发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种:原石久佚,原拓对书法界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尽管以后各种拓本质量上有各种差异,甚至还有缺残,还是觉得珍贵,这就可以称为“珍本”。如《西岳华山庙碑》,旧石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隶书22行,每行38字,明嘉靖1555年毁于地震,郭相察书、颍川邯郸公修刻,现留下拓本有长垣本,最衩为河北王文荪所藏北宋拓本,字迹只损十字,后被日本中村不折氏购得,现转辗藏于东就书道博物馆。其次华阴本(关中本)是原县东支驹史弟年藏的无拓本,后被华阴王宏撰文所藏,说明拓本残缺近百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三是四明本,为浙江丰熙(道生)所藏的明拓本,后归宁波天一阁范氏所藏,但残字又增,在清代曾被端方收藏过,也作过藏记,现也藏于故宫博物院。还有李文田藏的宋拓半本,因为此半本直为私人秘藏,直到清初马日璐兄弟藏于玲珑山馆,才被世人所知悉,残缺也多于百和石裂,现被香港中文大学欧阳先生所藏其中有容庚先生观跋。从这四个珍本对比来看最佳的是长垣本。第二种:原石原版的初拓,由于拓工和材料等因素,以及保管因素,使原拓本质量各有差异。如帝王刻帖原有朱砂本(金红)这种拓本不多,但在北京和台湾都曾发现过,以后墨拓不如朱拓本,都不及第一次所拓的好。一是技术,二是相隔时间长,还有材料问题,因此朱砂本就成了刻帖中的珍本。又如唐《王居土砖塔铭》,明万历年间出土于陕西终南山鞭梓谷,在长安县南六十里,初拓已断为三块,继而为五块,再裂为七块,后因搬运失去第一块,又在椎拓中被全部推碎,因此初拓极为罕见。明出土时拓最好的珍本,同藏于辽宁博物馆。第三种:原石还存,但残损过多,而旧拓文字则完整,此情况是因原石存放于野外,或石质不佳或遭雷击,所以初拓也很珍稀,可称为“珍本”。如《隋姬氏墓志》旧石于清嘉庆20年(1815年)于陕西咸宁出土,武进陆耀箐得石移至江左,咸丰十年(1860年)碎于兵乱,断为二段存170字,原石首行“夫人”二字“夫”有石痕似点,因此初拓与后拓差别较大,其中有被大兴恽孟乐、南皮张之洞收藏,战后残石被陆彦甫复得,已与原石拓本不可比较,但因该石书艺较高,年以原拓本可称珍品,《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编)等著录中有记述。现原石藏于北京故宫。第四种:原石流至国外,而国内保存拓本较少。这些流向国外的碑石和刻版书迹艺都很高,流传拓本又少,有的甚至是缩小本,这些碑石和刻版大致都在精末和民国年间发现,由于汉时朝政腐败,有的被卖出,有的被掠夺。如《晋沛国相张朗碑》于1919年河南洛阳出土,碑体不大,前19行,每行19字,后6行,每行10字,均为隶书,因当时政局动乱,无人顾及,即被闻讯的日本人购去。留存国内拓本不多,大多是翻刻本,在左角厂花上与原拓本不能相比,露出刀斧痕。然《张朗碑》不仅具有书法艺价值,还有文史价值,所以尽管碑小也是一件珍品。著名章草字帖是什么章?《急就章》章草起源章草是我国有两千年历史的古书法。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有不少专家、学者,留下了相当多的论述和著作。既然如此,还有什么要说的呢?原因有二:第一,章草本身,如结构音训,以至译文等,有许多至今还有不同意见。第二,就是章草的书法及在书法历史上的地位等一般性的问题,不仅各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所述,即笔者对章草的某些看法。关于章草的起源,一般的说法是:一、唐张怀瓘《书断》:“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二、刘宋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隋,渐以行之”。三、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非此者但称草,犹古隶之生今正书,故章草当在草书先,然本无章名。因汉建初中,杜操伯度善此书,帝(按即章帝)称之,故后世目焉。”以其施于章奏,故曰章草。上面几种说法,有的是对的,有的则可以商议。如章草发生在西汉后期,即元帝前后。到东汉早中期,即章帝前后达到高潮。从它的时代来说,问题不大。再如章草的名称,历来有“可以用于章奏”和“得到章帝的承认”两种说法。虽然都有道理,但在古代,皇帝就是一切。所以因章帝而得名的可能性,也许更大些。又如“章草是草书中之有波磔的,”不失为重要特征之一。不过从章草的全貌来看,还不够全面。章草既然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种字体,它之不同于隶书或草书,是多方面的。我一向反对仓颉制定文字的传说,也同样不信史游一个人既创造章草,又编定《急就章》。因此对章草的起源,照我的看法,从篆书转变为隶书的历史,很有参考价值。《晋书卫恒传》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左传隐公五年》:隶,“早隶之事。”注:“早隶,古之贱役。”即胥吏之类。所以隶书是书吏们贪签简捷所写的俗体。汉人取其书写方便,经加工整理,定为全国通用之书体。名之日隶者,因为它原来是早隶之书也。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文化永无止境的进步,其动力就在于有永远不会满足现状的思想。汉代以笔杆子为工具,或与书写有一定关系的劳动人民,他们对转篆为隶欢呼了一阵,声音刚停下来,又在动脑筋,于隶书的基础上,谋更进一步的窍门;终于找出了“草体化”这条新路子。从此以后,埋头苦干了几十年,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不仅在社会上横冲直撞,所向无敌。甚至把这只手伸到了官府,以至王宫的大门口。到西汉后期,大有“大水冲垮龙王庙”的势头。对这一点虽然历史古藉没有说过,但从居延遗址等处出土的成千上万的汉代及魏晋木简中,不难找出这样的事实。文字、书法在古代,毕竟是上层社会所占有的“法宝”之一。在受到这股风潮冲击时,当然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包括帝王在内的上层分子,鉴于周代晚期“分为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混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从他们以后所做的一切,归纳出来当时决定了三个原则:第一,认识到这个“草体化”的潮流,来势凶猛,已经到了无法抵挡或镇压得下去的地步。所以只能逆来顺受,有条件的接受下来。第二,以隶书作为汉王朝的通用书体,是“刘氏先王”定下来的制度,所以决不能废除。在接纳草体时,必须保留隶书的特点。第三,在改的中间要注意规范化,要整理出一部标准的字书,用以推行新的书体。这就是传世的《急就章》。所以章草的形成,是集中了当时上层分子的智慧结晶。以后经过不断修改、补充,日臻完善。到汉章帝批准其用于章奏时,则达到了高潮。
1、选B,淡雅,虽然我觉得是轻浮,不过四个答案淡雅比较接近了2、选C,《峄山碑》应该是秦时李斯的小篆3、选B,“三希堂”的三希分别是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
1. 书法常识百题考试练习 书法常识百题考试练习 1.书法常识百题 1.你了解“书法”所包含的内容吗?………………………( 1 )2.“书道”内涵是什么?与“书法”异同表现在哪里?………………………………………………………( 2 )3.你了解“书学”指的是什么吗?…………………………( 2 )4.你了解什么是“书法学”吗?……………………………( 3 )5.什么是“书法美学”?……………………………………( 4 )6.“书法哲学”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4 )7.“书法艺术”与“书法作品”的区别是什么?…………( 5 )8.“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指的是什么?………………( 6 )9.“书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又指的是什么?……………( 6 )10.请谈谈书法艺术形式的独立性…………………………( 6 )11.“度”与书法有什么关系?………………………………( 7 )12.请谈谈书法本体问题……………………………………( 8 )13.请谈谈有关书法艺术抽象的诸问题……………………( 9 )14.请进一步解释一下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与书法抽象的关系………………………………………………( 10 )15.书法艺术的“模糊性”表现在哪里?…………………( 11 )16.什么是书法的“维性”?………………………………( 13 )17.怎样理解书法与社会的关系?…………………………( 14 )18.什么是“书法管理”?它包括哪些内容?……………( 16 ) 19.请谈谈“书法经济学”…………………………………( 17 )20.“书法教育学”包括哪些内容?…………………………( 18 )21.书法与“美育”有什么关系?如何进行书法美育?………………………………………………………( 19 )22.研究书法与历史有什么关系?“书法史学”包括哪些内容?……………………………………………( 20 )23.为什么要建立“国际书法交流学”?其内容主要有哪些?………………………………………………( 20 )24.什么是“书法心理学”?………………………………( 21 )25.请谈谈书法与生理的关系?……………………………( 22 )26.请阐述“书法民俗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22 )27.书法与文字的关系怎样?“书法文字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3 )28.“碑帖考据学”对书法有何意义?………………………( 23 )29.书法家为什么要懂得些碑帖鉴定学?它包括哪些内容?…………………………………………………( 24 )30.建立“书法工具学”的意义及其内容是什么?………( 26 )31.何谓“书法人才”?……………………………………( 26 )32.“书法人才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容是什么?…………( 28 )33.书法人才成长的内部规律主要有哪几类?……………( 28 )34.请将“优化知识结构”说得再具体化一些………………( 29 )35.书法人才成长的外在因素有哪些?……………………( 31 )36.请谈谈有关书法人才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32 )37.何谓书法“鬼才”?……………………………………( 33 )38.书法理论人才的条件有哪些?…………………………( 33 )39.书法创作中是否有“灵感”?什么是“灵感”?……( 34 ) 40.为什么要重视书法信息的研究?收集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35 )41.“书法未来学”的内容有哪些?………………………( 36 )42.书法欣赏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37 )43.请谈谈书法欣赏的特点…………………………………( 39 )44.历史上往往对同一作品评价截然不同,请谈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40 )45.什么是书法作品的“神采”?…………………………( 41 )46.什么是书法的“气韵”?………………………………( 42 )47.怎样理解书法中的“意境”?…………………………( 43 )48.请谈谈书法的风格问题…………………………………( 44 )49.何为书法“意象”?……………………………………( 45 )50.什么是书法“风貌”?请举例…………………………( 46 )51.何为书法“意蕴”?……………………………………( 48 )52.什么是“书品”?………………………………………( 48 )53.何为“字格”?…………………………………………( 49 )54.什么是书法欣赏中的“远观”?………………………( 50 )55.请再对“圆识”加以解释………………………………( 51 )56.什么是书法欣赏中的“活参”?………………………( 52 )57.什么是书法的共同美?它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53 )58.请谈谈书法的“结构美”………………………………( 55 )59.书法与文学的关系是什么?……………………………( 56 )60.请谈谈书法与音乐的关系………………………………( 57 )61.简述书法与建筑的关系…………………………………( 58 )62.书法与中国戏曲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58 )63.舞蹈对书法有什么启示作用……………………………( 59 ) 64.怎样理解“书画同源”?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如何?………………………………………………………( 60 )65.儒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61 )66.老庄思想对书法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62 )67.请解释“计白当黑”在书法中的体现…………………( 64 )68.“禅宗”与书法有什么关系?………………。 年书法常识考试题 2011年省书法等级考试书法常识考试样题 书法常识考试样题(不是范围)请将一个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每题的挂号内,每题10分。 (60分为通过)(书法常识通过者方可决定考生8-10级的等级)1.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A 甲骨文 B 金文 C 石鼓文 D 瓦当文2.“瘦金体”的创造者是( )A 宋徽宗 B 宋高宗 C 唐太宗 D 唐玄宗3.钟繇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生活的时代是( )A 殷商 B 三国 C 汉代 D 唐代4.传世小楷名作《黄庭经》的作者是( )A 索靖 B 王羲之 C 王献之 D 苏轼5.“初唐四家”除了虞世南、禇遂良、薛稷之外,还有一位是( ) A 智永 B 欧阳询 C 颜真卿 D 李邕6.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是( )A 王羲之《兰亭序》 B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C 颜真卿《祭侄稿》 D 米芾《蜀素帖》7.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在书法史上被称为( )A 宋四家 B 吴门四家 C 楷书四大家 D 元四家8.董其昌的书法风格是( )A 浑厚 B 淡雅 C 古拙 D 苍茫9.下面有一个碑不属于汉隶( )A 《张迁碑》 B 《乙瑛碑》 C 《峄山碑》 D 《礼器碑》10.下面有一个帖不属于乾隆皇帝“三希堂”的三希之一。( )A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B 王羲之《兰亭序》 C 王献之《中秋帖》 D 王珣《伯远帖》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南京艺术学院 2011年3月。高考书法常识题 1.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 A 甲骨文 B 金文 C 石鼓文 D 瓦当文 2.“瘦金体”的创造者是( ) A 宋徽宗 B 宋高宗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3.钟繇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生活的时代是( ) A 殷商 B 三国 C 汉代 D 唐代 4.传世小楷名作《黄庭经》的作者是( ) A 索靖 B 王羲之 C 王献之 D 苏轼 5.“初唐四家”除了虞世南、禇遂良、薛稷之外,还有一位是( ) A 智永 B 欧阳询 C 颜真卿 D 李邕 6.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是( ) A 王羲之《兰亭序》 B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C 颜真卿《祭侄稿》 D 米芾《蜀素帖》 7.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在书法史上被称为( ) A 宋四家 B 吴门四家 C 楷书四大家 D 元四家 8.董其昌的书法风格是( ) A 浑厚 B 淡雅 C 古拙 D 苍茫 9.下面有一个碑不属于汉隶( ) A 《张迁碑》 B 《乙瑛碑》 C 《峄山碑》 D 《礼器碑》 10.下面有一个帖不属于乾隆皇帝“三希堂”的三希之一。 () A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B 王羲之《兰亭序》 C 王献之《中秋帖》 D 王珣《伯远帖》 AABBBCBB。 4.江苏书法等级考试2014年毛笔9级试题是什么 D卷: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毛笔8-10级 自选临摹:字帖不限,字数28字以上(小楷应自行增加),四尺对开,竖式。 命题创作:七言诗一首,字数28字。 要求:楷书、隶书必选一种(临摹或创作)。 篆书、行书、草书必选一种(临摹或创作。)计写两种书体。 注1:毛笔书法考试不用标点符号,繁体、简体不限,一律竖幅。 注2:临摹部分必须临摹古代字帖,不可以临摹当代书法或以创作取代。 注3:落款不得书写考生姓名(包括笔名、化名、字号),否则以作弊论处。 注4:8-10级另加试《书法常识》,范围为《书法常识百题》,见《书法考级实用教程》(8-10级),金丹执行主编,中有《书法常识百题》,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5.书法小知识 楷书是由隶书"八分"体蜕变而成的,除了没有"八分"体的蚕头燕尾和波折以外,绝对着重于"平直方正"。 抓笔写来应一笔不苟,不可有些许省减和草率。这样的字体就叫做楷书。 楷书又名"正楷"、"真书"。楷书在笔画方面,虽然没有隶书那样多姿多彩,但清秀遒劲,简洁端正,在平和传神方面则比隶书有过之而不及。 经过历代大书法家的努力创造,行成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不同风格的楷书。 行书介于正楷和草书之间,它是不楷不草随手写来的,既没有楷书那样拘谨,也没有草书那样放荡。 正如"行"字的解释,既不是方步缓走,也不是飞步急奔,而是随便起步、任意行走的。所以古人称这种字体为"行书"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草书的体裁几乎是通篇字字相连、一笔而成的。虽然字与字间偶有不连接处,但上下笔意贯串,首尾呼应相顾,而血脉相通,有一种笔墨飞舞、龙骧豹变、一气呵成的气势。 本人从六岁学书至今已有五十余年,唯对草书更感兴趣,认为此乃书法最高境界。在运笔过程中,每一个字的屹立部位,都似乎险象丛生,却又妙在能险中扣稳,使字形没有歪斜软倒之嫌,而有玲珑飞动之资 而再有读贴、抄帖、匀称、挪让、大小、宽窄、斜正、平正之讲究。 何谓读贴 "读"帖就是指多看,多与帖里的字打交道,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帖字特征,加深印象,避免回生。 何谓抄帖 "抄帖"是练字过程中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虽然对着帖,但只抄字,不顾间架、点画,自作主张,任意为之。 这种毛病,最要不得,必须注意避免。 何谓背临 "背临"就是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 "背临"一般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帖字全部临完,即临到熟透以后,从头至尾默写出来;另一种是随临随默,临熟多少字,就默写多少少字。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可以结合起来用,先局部默写,后全部默写。 默写完毕,要与原帖比对,发现某些点画或间架跟帖里不一样,要改正重写。 何谓对临 "对临",简单地说,就是对着帖临写。 也可以分成两步走,先"格临",然后撤掉格子临写。"格临"的办法是:取云母片或薄玻璃片或洗净的废胶卷,照帖字大小画上九宫格或米字格,然后在印有九宫格或米字格的练习本上照式临写,临写的时候,看清帖字哪一笔在哪个部分,照着它也写在该部位里。 这样经过几遍以后,再撤掉格子,直接对帖临写。临写时,最好将帖用特制的帖架架起,放在桌子前方,对着它写。 如无帖架,用几本书摞起来代替,或用其它东西代替也可。 何谓匀称 "匀称",是指按照字形笔画,对每字、每笔作适当安排,而不是"均匀"的意思。 因为字形有长短、大小的不同,笔画有多少、斜正的不同,如每字都依方格,四平八稳地写成同样大小,每笔都写得一样长短,均匀是均匀了,可是看上去不顺眼。总的说,笔画多的,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宜写得肥些;每个字里,点画的安排要长短合宜。 何谓挪让 "挪让"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密集,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如"马"旁、"鸟"旁的字,左边都要写得平直,给右边的半个字让出地位;其它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类推。 何谓大小 字形大的写得大些,字形小的写得小些;笔画多的写得大些,笔画少的写得小些,这就叫大小得宜。 如"日"字和"国"字大小悬殊,不能写得一样大;"一"字"二"字笔画少,也不能写得和"仪""虑"等笔画多的字一样大。 何谓宽窄 "宽窄"是指根据字形本身的肥瘦作适当安排。 笔画多的字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字宜写得肥些;左右结构的字写得肥些,上下结构的字写得瘦些,使其宽窄得宜。 何谓斜正 "斜正"是指根据字形的斜正分别作不同安排,如"朋"字字形斜,"党"字字形正,写起来就不可把斜的强扭成正的,正的反写成斜的,也要斜正得宜。 何谓平正 "平正",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平竖直",这是点画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但要注意,"横平竖直"的"平",不是一般的平,而是带斜势的平。 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横画真正画得平了,由于眼睛的错觉,看去就像向右倒了下去。所以横画必须稍带斜势,但又不可斜得过分。 大致横画斜度应为5°-7°左右。超过这个角度,就是太斜;不及这角度,就是太平,都不好看。 所谓竖直,就是每一个直画,不论中间、左右、上下,都要画得很直,不可歪斜倾侧(但"门"的左直,"亻""彳"等的直画例外)。#编后语#嗯,我晓得的也不多,你可以找度娘查询,更完整。 (如果你觉得太多,就在看*再讲究*时,着前几句就行)。 6.书法考级是以什么来衡量 考特长生时初试有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面对江苏省的书法考级 2009年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形式和范围为保证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的顺利进行和公平公正的原则,本次考试将考试范围予以公布。 为避免考生完全为考试而突击专练一首诗,使得考试的目的失去,又不增加考级的难度,经研究决定,在这次考试前公布命题创作的ABC三份试题(自选临摹部分不用范围),考试前由主考学校抽出其中一份作为正式考题。毛笔1-3级自选临摹:字帖不限,楷书、隶书自选一种,字数10字以上(中楷、小楷应自行增加)四尺四开,竖式。 毛笔4-7级自选临摹:字帖不限,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自选一种,字数20字以上(小楷应自行增加)四尺三开,竖式。 命题创作:五言诗一首(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自选一种,可以与临摹字体相同,也可不同) A卷: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B卷: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 C卷: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毛笔8-10级自选临摹:字帖不限,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草书自选一种。 字数20字以上(小楷应自行增加),四尺对开,竖式。 命题创作:七言诗一首,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草书自选一种。 (临摹和创作中必须有一件是楷书或隶书,不可以与临摹字体相同)A卷: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B卷: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C卷: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注1:毛笔书法考试不用标点符号,繁体、简体不限,一律竖幅。 注2:临摹部分必须是临摹古代字帖,不可以临摹当代书法和以创作取代。 注3:落款不得书写考生姓名(包括笔名、化名、字号),否则以作弊论处。 注4:9-10级另加试《书法常识》,范围为《书法常识百题》,见《书法考级教程》(毛笔8-10级),金丹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硬笔1-3级自选创作:楷书一件。字数40字左右,内容不限(自备)。 32开。(提供16开纸张,内芯为32开)硬笔4-5级命题创作:楷书一件。 字数60字左右。16开。 A卷: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B卷: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C卷: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苏轼《阮郎归.初夏》)硬笔6-7级命题创作:楷书一件,其他字体一件,书写内容相同。字数各60字左右。 16开。 A卷: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B卷: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C卷: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硬笔8-10级自选临摹:字帖不限,须为古帖(自备),字体不限。字数70字左右。 16开。命题创作:字体不限,字数70字左右。 16开专用纸。(临摹和创作中必须有一件是楷书,不可以与临摹字体相同) A卷: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B卷: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C卷: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注1:1-5级建议使用规范字,5-10级简体、繁体不限。 注2:硬笔书法标点符号可占一格。注3:临摹部分必须是临摹古代毛笔字帖,不可以临摹当代书法和以创作取代。 注4:落款不得书写考生姓名(包括笔名、化名、字号),否则以作弊论处。注5:9-10级另加试《书法常识》,范围为《书法常识百题》,见《书法考级教程》(毛笔8-10级),金丹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考硬笔9-10级者理论部分也以此书为准)书法常识考试样题(不是范围) 请将一个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每题的括号内,每题10分。(60分为通过) (书法常识通过者方可决定考生9-10级的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