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目前“第三性别”在国内论述并不多(但也在发展,搜索“非二元性别”“性别不驯”“跨性别”可以看到一些相关资料)。在美国,因为性别身份政治发展轨迹不同,“第三性别”(或者英文是gender non-binary,非二元性别)这十年来能见度越来越高,论述也越来越丰富。
早前在Oregon州有个举措,在美国虽然是政府行为上来说的第一次,但实际上这些年来,在非二元性别人士的奔走呼吁之下,很多机构和个人已经采取了一些相关举措来尊重他们的身份,例如填表的时候性别栏分为三列“男”“女”“其他”,以及使用除了he和she之外的第三人称代词,等等。
非二元性别的含义是:认为自己不符合“男”“女”二元性别,不认同于“男”或“女”。需要说明的是,非二元性别并不完全等同于医学意义上的间性人(身体外观特征、内部器官、荷尔蒙、激素等中的某些方面,呈现出两种性别特征的人,医学上对于发生率没有定论,一般数字在2000分之一到5000分之一之间);非二元性别人士并不一定是医学意义上的间性人,他们是性别认同(如心理、社会、性别表达等等方面)不属于“男”“女”这两种性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非二元性别人士也在广义上认同为跨性别(因为跨性别最广义的定义是认同的性别和出生时的性别不一样)。
其实远的不说,就在亚洲很多国家法律中,都承认第三性别,如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等。澳大利亚也在护照上增加了男女性别之外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