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和专业书籍是这样定义量子通信的:所谓量子通信就是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通信方式。它的依据是,两个纠缠在一起的量子物体就好比是一对有心电感应的双胞胎,不管两人距离多远,千公里量级或者更远,只要当其中一个人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另一个人的状态也会跟着发生一样的变化。所以量子通信包括“依据”量子纠缠的量子隐形传态、密集编码和量子密码分发。没有错吧,量子通信在逻辑上是包括量子密码分发的,照此说来,潘建伟在理论上没有用量子密码分发冒充量子通信,他是用无关于纠缠的量子密码分发冒充了量子通信。如上论述,量子纠缠并不意味着存在“隔空诡异互动”,所以无望依据量子纠缠做量子通信。
实际上,墨子号量子卫星做了由非线性晶体产生的成对光子的分发,未有密码分发。那个密码实验是用极弱的激光脉冲技术,与量子纠缠无关。还有,那个量子隐形传输完全是虚假的,做了20多年这种虚假实验。那个贝尔不等式违反检验纯属故弄玄虚,也证明不了存在依据量子纠缠的通信可能性。
也无望利用量子纠缠做超算,更不用说利用子虚乌有的隔空诡异互动做超算。未能做成不是技术问题和十年百年问题,而是不存在可能性。潘建伟说:“量子隐形传输在将来的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讯的研究中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操作。无论是量子计算机还是量子通讯,主要就是一个微观粒子的信息的传输,走完就处理一下再把它送到另外一个地方。所以,量子隐形传输在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信息的领域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手段。”量子隐形传输是假,何来这种量子计算机。
对量子计算机前景的评估有悲观的、乐观的和极端乐观的。悲观的,如投身量子计算探索的希伯来大学数学家吉尔·卡莱(Gil Kalai),已经成为反量子计算的代表人士。他说:“他们主张,量子计算的所有理论承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都是空中楼阁。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存在足够充分的理论原由证明,量子计算机的核心——“量子比特”,永远无法按照需求执行复杂的编排。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些机器难以实际运作,或者即便它们真的建成,它们微不足道的优势也不足以弥补成本。我试图理解,如果由噪声引起的错误是相互联系或链式的,将会发生什么。有一句希伯来谚语叫做祸不单行;英文里则叫做:屋漏偏逢连夜雨。换句话说,交互系统会有错误彼此关联的倾向。错误极有可能会一次性波及很多量子比特。而对于谷歌和IBM正在构建的那类量子计算机,他们希望,当您按计划执行某一计算过程时,能够得到在传统计算机上难以实现的强大效果。显然,我认为他们的企图将会落空。所以其实我不需要有多肯定,我只需静静等待,看它的结果就行了。”
他认为:“对于任何通用量子线路的实现而言,要获得足够低的误差水平,其代价会随着量子比特的数量呈指数爆炸式增长,因此量子计算机是不可能的。”极端乐观的,如潘建伟,认为有望做出速度超天河2号百亿亿倍的量子计算机,相当于中国人每人都能分到几亿台天河二号。他估计,未来10年能实现数百个量子比特的操作,在特定领域的计算能力达到全世界计算能力的100万倍。量子计算机到底有多厉害?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如果要求解一个亿亿亿变量的方程组,如果用亿亿次的当今第一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计算,需要长达100年,而使用一台万亿次的量子计算机计算,只需区区0.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