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众知,语言交际需要恰当、良好的语境。由于在高职语言教学过程中,无法将学生带到真实的工作语境中,课堂即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参与度,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直接场所。而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内,改变课堂的整体格局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营造符合工作环境的语言情境,创建学习语言的交际背景,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师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首先,可以将讲台旁边的空间设置成“工作角”,课前简单地将几张桌椅摆放成会议室U型格局,学生可以就在这个模拟场景中完成仿真的工作交际过程,既锻炼英语,又能展示自己。学生通过直接参与语言交际活动,可以增加学习的热情与自信心。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建语言交际背景,如在《Job and Career》这一单元,就可以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从人才招聘、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方面设计出“初入职场”的语言交际背景。因为与学生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必然积极地参与这个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语言交际背景,课堂会逐渐形成工作中的不同语言交际情境,为学生适应工作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教学的背景,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影响教学效果。而且,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必须把强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和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交际法着重强调语言教学不只是获得理解与生成合乎语法句子的能力,还应该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大纲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安排有文化背景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切身感受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例如,西方国家在初次介绍他人的时候,往往以工作、身份、学历背景介绍为主,如“She is a new employee graduated from HarvardUniversity”。而在中国文化中,主要以个人关系、爱好、外在形象介绍为主,如“This is a new employee.She ispretty good and beautiful”。如果是美国人听到这种介绍会很不开心,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认可。所以,适当扩充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目的语国家的民俗传统与风土人情,可以让学生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更加得体、大方,避免产生误会。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锻炼人的思维方式与思考能力,最终使学生通过语言学习达到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