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住房主要分为公屋、居屋和私屋(私人楼宇)。
1、公屋与内地的廉租房相似,由政府出资兴建,家庭月收入低于1.9万港币的可申请入住,仅需支付少于2000港币的租金,为同面积房屋市场价的七分之一左右。
因为生活负担相对较小,他们反而有一些余钱到茶餐厅、茶楼消费。荃湾、沙田、大埔、元朗、天水围、将军澳等都是公屋聚集区,形成了一个个功能齐全的“独立城市”。香港超过200万人居住在73万套公屋之中,占人口比超过三分之一。
2、居屋是香港政府以各种方式资助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的房屋,产权归居住者所有,但卖出房屋时要向政府补交地价,100万人受这个政策优惠而拥有了自己的住房。
3、私屋(私人楼宇)是由私人房地产商兴建、居住者全资购买的房屋,由于香港房价高企,家庭月收入4万港币左右的中产阶级购买私屋承受的负担最重,反而在日常消费方面束缚住手脚。
扩展资料:
香港公屋现状:
1、公屋政策较为有效地解决了香港社会的住房问题,使得大部分低收入家庭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2、然而,公屋的供应数量与低收入家庭的需求之间还有着一定的差距,排队轮候公屋的家庭往往耗费3年以上时间,才能获得一套住所。一些大学毕业生为了及早解决住房问题,于是就先行申报公屋“落袋为安”,然后再去寻觅工作。
3、与此同时,还有数千名贫困人群居住在“笼屋”(又称“笼床”,即一间房屋内放置多个床位,每个床位用铁笼团团围住,住在里面的人被称为“笼民”);
4、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住在“劏房”(亦称“棺材房”,即把一间房子分割成多个小间,每户租住一间,租金相对大房要低廉很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公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