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 advantage贫穷恶性循环背景知识: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一种“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以解释为什么低度发展国家的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贫困恶性循环论认为,不发达地区力,低储蓄能力又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则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收入,这样形成一个循环;另一方面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又引起投资不足,投资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从而形成低收入,这又形成一个循环。就一个地区而言,这两个循环就形成了“资本越不足,发展越无力,发展越无力,资本也就越不足”的“马太效应”。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贫困和经济停滞难免,因而对穷国的发展前景持相当悲观态度。2.non-alignment movement不结盟运动3.import substitution policy进口替代政策背景知识:进口替代政策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4.economic integration经济一体化5.gershenkron's theory of the latecomers'格申克隆的“后发优势理论”背景知识:后发优势这个概念是由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隆(Gershenkron,1962)率先倡导的。他认为,经济的相对落后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落后经济可以直接利用最新技术创办最先进的工业部门,可以走引进和模仿之路。如美国在19世纪中叶以前曾大量从欧洲引进先进技术,20世纪日本和韩国也走了一条从模仿到创新的后发崛起之路。6.flying geese model of east asia东亚雁阵模式背景知识“雁行发展理论”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针对日本经济如何在战后重振而提出的。赤松要的“雁行发展理论”认为,当进入到工业化时期,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的落后,不得不把某些产品的市场向发达国家开放。等到这种产品的国内需求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也就为本国生产这种产品准备了基本的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换句话说,这时国内已初步掌握了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由于本国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优势,该产品的进口也就逐步让位于本国自己生产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的利用以及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最终实现这种产品的出口,达到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①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因为这四个阶段呈倒“V”型,在图表上酷似展飞的大雁故得此名。就东亚的情况而言,长期以来,日本在东亚地区的孜孜建筑的是以自己为核心的“东亚雁行分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东亚“雁行模式”。这种模式以日本为领头雁,亚洲NIES为雁身,ASEAN及中国为雁尾的经济发展模式。7.shallow financing金融浅化(对应金融深化)8.highly leveraged financing 高杠杆金融化背景知识: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衍生品数量明显下降,尤其是信用违约掉期和大宗商品衍生品几乎绝迹,风险敞口差不多都集中在利率和外汇衍生品上。但在之后全球经济环境一片风平浪静的绝佳环境下,随着对冲基金的不断涌现,金融系统进行了为期十年的高度杠杆化过程。而一场罕见的金融危机拉开了去杠杆化的大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