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和韩梅梅,他们是上世纪90年代中学生最为熟悉的朋友,曾经在英语课堂上经常参与教学相长的会话,如今在电影《李雷和韩梅梅》中以具象的形式复现,这种昨日重现的集体记忆,可以说是一代人生命体验的修辞经纬。
经典台词有“重要的不是最后成功的那一次,而是之前失败的无数次。”,“我怎么觉得那是你们的人生,不是我的人生!”等。
站在历史长河的这一端,回望二十多年前的青涩,没有人不感慨时间的伟大征途,才是想象与现实之间最佳的凝结剂。
电影《李雷与韩梅梅》,所向我们展示出的青春年华正当好,在最美好的年纪用最大力气爱与拼搏,剧中主角们至纯无二的执念情绪轻易感染观众,让大家仿若重回青葱时代,拂去世故外衣,内心充满着激动和勇气。
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Hello,l'm Li Lei”,显然是从被规诫小学生到有一定自由的中学生的转变,尤其是在当年更是迎来了陌生化的新天地,中外合作的教材给予了中国学生相当程度的新思维和新社交模式。
李雷与韩梅梅在教科书里的一本正经、一般正常、亦正亦邪(被80后的学生们各种自由解读着)的“交往”(接触),是一种天然而美好的自我表达。
张子枫与张逸杰等主演的《李雷与韩梅梅》,将纸面上的虚拟人物从“爷死、爸死、妈死”到活生生的正青春,不止是衬托了人到中年的负累与折冲,也令当年的理想和梦境再一次清晰起来。
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每个人都曾经自以为自己会有不一样的未来,每个人都从别人的眼神里看到自己曾经那么有力量。
张子枫饰演的韩梅梅,毫无疑问是热血女生的代表,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六弄咖啡馆》《我的少女时代》等台式青春片中的女生相比也是积极,即使最终也没有“在一起”,观众纷纷在大银幕之外帮助她完成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她可以是韩梅梅,你也可以是韩梅梅,“我心荡漾”,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是这个符号。韩梅梅从1990年代到21世纪初,在课堂上成为一个交流的象征,数以两亿计的中国人曾经以此为切口,用英语、西方式表达来进行尝试着另外一个精神空间的模拟。
即使分数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分数则意味着万万不能。英语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教育市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甚至一票否决的权力,对于绝大多数人的人生来说。
高考、职称和研究生,能否像韩梅梅一样掌握英语,意味着在重大人生关口将走向哪一条岔道,确实不是闹着玩的。
电影《李雷和韩梅梅》将温煦的阳光洒在少女怀春的脸上,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韩梅梅,和她的闺蜜无非是要制造一些偶遇、碰撞一些话题,只要出现在一个时空里,便能够心满意足的“爱情”,与如今话题之作《欢乐颂》相对比,可以说是换了人间。
电影中的李雷,去了海外,也许回来,便是男版安迪或者是老谭。《李雷和韩梅梅》作为从教材到现实的大IP,在银幕上与观众招手,最大的意义便是给予观众再一次追忆梦想的契机,品味下这人生的馈赠,课文中的别一样的人生,在自己翻译下,究竟能够坚持跑几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