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晚清时没有专门的“外语大学”,最早的官办外语专科学校就是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两次鸦片战争,清廷让洋人欺负惨了,比如规定中外交涉条约全部要用英文书写,遇到词义不明白的地方,以英文为准。因为语言问题,导致误会不断,冲突加剧,让清政府很头疼,尽快培养自己的英语翻译人才成了当务之急。 “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诸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1859年,郭嵩焘建议设立外语培训学校。1861年,恭亲王奕_奏请开办英语翻译培训学校。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批准在北京成立京师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为何叫“同文馆”呢?史料中没有说明,只能猜测。那时根本没有大学的概念,所以不可能称为“大学”。再者,“大学”为综合性高等学府,而作为培养翻译的专科学校,显然还不够格。笔者以为,或许源自古时“学堂词馆”的说法。翻译,无非是和文字、词语较劲,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再者,在乾隆时就有俄文翻译馆,因此,学校定位为“馆”。所谓“同文”,也就是让不同的语言,翻译成同一种含义。 据《晚清近代社会变迁》记载,京师同文馆第一批学牛只有10人,后来八次出洋的赵本山老乡张德彝是其中一个。当时招生只面向满人,汉人绝无机会,因为清政府要培养无限忠诚于自己的翻译人才,必须选择满人。即使是满人,富裕家庭的子女也是不屑去的,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学习洋文太丢人。寒门子弟为了生活费,才毅然去学习洋文。 京师同文馆开的条件是,每名学生每月三两“膏火银”,学习优秀者还另有奖金。三年学成后,视成绩优异,分别授予七、八、九品官职。即使条件如此优厚,仍然没有人愿意去。出身“大城市”铁岭的张德彝就是破落的八旗子弟,念了几年私塾后,15岁进入京师同文馆学习。 来源:记者观察
There is no most professional English training school in Tianjin.
现在这种机构不少的,不过一定要找正规专业的,像长沙策马翻译这样的就行,教师经验丰富,重点难点清晰,比自己看效率要高很多。
初级的口译笔译那还是去新东方好一点...毕竟别人也是从刚开始从事翻译培训的...不过我不赞成学个翻译,报个翻译资格考试一个班级超过50人.新东方那样子弄虽然是\"物\"美\"价廉\",但是上完课啥都不知道.还白交报名费!
267 浏览 5 回答
309 浏览 7 回答
195 浏览 6 回答
136 浏览 4 回答
274 浏览 5 回答
345 浏览 5 回答
356 浏览 8 回答
338 浏览 2 回答
156 浏览 7 回答
320 浏览 4 回答
284 浏览
203 浏览
283 浏览
202 浏览
222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