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我高中的老师,班主任,教数学。我觉得他讲课的方式非常特别,在讲课中穿插一些深刻的道理。这些点滴的道理,如同做菜里面的调料,使得他讲的数学题目,有特别的味道;他教学,从来不搞题海战术,反而去研究你解题的过程;我高中一年级的数学其实很差····我记得有一次考试,才考了50多分·····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那时候老师和学生都是住校的,晚自习,那是仿照苏联模式建立的中学,地理上非常偏僻。他在研究我做的卷子,对比我当时考试时候使用的演算纸;我在旁边静悄悄的看着,一个多小时·····我不能理解一个老师能对我这么差的学生,花这么多精力研究。后来我才能理解,他说的就研究差生才有意思,才能搞出点成绩来,人家好学生,学霸,有啥可研究的····一个小时候之后,他做出了我一辈子印象最深的总结:他说,我重新看了你整张卷子解题的过程,我发现你思维跳跃,剑走偏锋,不按常理出牌,如果按照常理,按部就班的学习,做题,很难有大成效····我说:那·····没救了?他说,非也,虽然,你可能按部就班的学习数学不行,但是如果你把考试单独来看,你有可能获得高分···我说:啥?···这是啥意思;他回答,你不要以为只有学的好才能考高分,考高分和学习水平之间不是必然联系,你要继续发挥长处,就是剑走偏锋,你去猜出题人考什么,去猜可能的答案,然后反推回去,增大应试技巧。列出可能的步骤······最后他的总结是这样的:整张卷子的题目越难,你越有优势·····经过他的点拨,我似乎开窍了,开始喜欢数学考试·····奇葩不,就像游戏一般的爽感,跟他说的差不多,越新颖的题目我越有优势·····这反而带动了我数学学习,加深对基本问题的研究。能正面做出解答的题目也越来越多。所以在那年那么夸张难度的高考中,我先用了三分钟看了所有的大题目,然后发现卧槽,这高考题目就是牛逼,牛逼到我一眼就能看出个个题目都不是省油的灯。太新颖了,很多题的套路,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太TMD难了····我肯定做不出来。然后,我采用了最保守的策略:花费了一半时间保证选择题全对,填空题都对,第一个大题应该作对了,其他的大题,如果有小题目,第一个小题目一般比较简单,先搞对了,其他的题目,我就觉得没啥可能完整做出来,我就是猜猜可能的结果,然后反推主要的步骤,然后罗列重点步骤公式····反正所有的题目都算做了,步骤工整,这是最后结果有点错误,每个题目都得到一点分数,但肯定不会满分····最后的效果是,高中几年,我唯一的一次数学拿到全校最高分,我记得好像当年过130····整个区里面也是数一数二的,大部分同学的分数都在90分以下···那年的题目真的是太难了····一出考场,很多女生都在哭····我现在在想,我那个班主任真的是很牛逼,他能通过我做一张卷子,了解到我的特点;做出总结,他真的理解的透透的。他的这种模式对我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依然通过这种方式去理解别人的思维,模拟出他人思维,然后自己加载试运行·····这叫换位思考····然后我经常有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爽感;你能预判别人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