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升,受教育时间的增加,知识量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反而在逐渐萎缩,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在淡漠,而对教师、书本的依赖、盲从、迷信程度则越来越严重。 困境 1 .适应课改的文化生态不够成熟 2 .实施与推进策略不够 “忽略了制约课程以及课程实践的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就课程研究的方法看,更多地关注思辨忽视实证,严谨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证研究与实验还不多,更缺少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实验” 3 .转化的具体策略不够 专家太强调理论的重要性 ,却没有认识到 ,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需要的是在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实实在在的操作策略。 新课程高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然而 ,当我们在阅读一本本被各类时髦、高深术语堆砌的理论专著 ,聆听一位位不屑普通教育的课改专家的高谈阔论时 ,我们所苦苦寻觅的课程改革切入点、具体的操作策略却踪迹全无。新课程改革的的推动者的确注重了理论的引导 ,但是 ,课程理论研究者与课程实施践行者之间在认识上的差距的弥合和对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无疑使教师对新课程认同大大地打了折扣 ,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生命力,势必产生问题。 问题一:形式化。 问题二:自由化 问题三:活动化 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理论学习是要有,但必须把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的课堂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真功夫”才是解决课程教学问题的最后保障。教师专业成长的突破口是课堂,教师专业成长的肥沃土壤也一定是课堂。 咬定家常课 首先,这是一堂什么性质的课?新课、复习课、习题课、实验课、活动课……对于性质不同的课,评价标准不同。 其次,一节课的内容也会影响到评价标准。学科不同,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同为地理课,基础知识的讲述课、重点难点的剖析课、以及科普知识普及课,这些评价标准都是不同的。 再次,教学的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小、初中、高中、大学,哪怕同为高中,也有年级和对象的区别,直接影响教学的差异,而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也会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