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给所谓的穷养和富养划分出一个概念。不然概念不清晰,必然出现牛头不对马嘴式的争执。穷和富,在这里应该是财富上的概念,所以暂时先排除精神上的因素。怎么算穷养、怎么算富养,这里不能单纯的考虑家庭的因素。例如如果你家里富裕,那么随便花点钱养孩子都算富养。不是这样的,因为你的孩子是生活在社会中,而不是只居住在家里。而人对任何事物的衡量,都是基于比较得出的,例如贵还是便宜、幸福还是不幸。而凡是能进入一个人的视野内的事物都可以被其作为衡量参考物。所以,所谓的穷和富养,关键在于你给孩子营造出的生活条件在其同学、朋友间处于什么位置。如果在穷山僻壤里,在重多脏兮兮的孩子群中,你给她每天穿干净的衣服,每天有个鸡蛋吃有牛奶喝。这就是富养。但正常来说一个人的成长不大可能只待在穷山僻壤里,随着升学,总会进入大小的城市。那么在升级了的同学们面前,继续仅仅是干净的衣服+每天吃鸡蛋喝牛奶,可能就立马变成了穷养。因为其它同学都有手机打电话,有kindle看电子书。简单说,孩子在她的生活圈子中,她的生活水平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她是被富养还是被穷养。这就是我给穷和富养划分的概念。所以,有很多农村出来的孩子,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是心里很健康,很阳光。对待金钱的态度也很正派。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她从小到大都是被富养的,她的生活条件在周围算是不错的。所以她没有嫉妒不平之心噬咬。相反,很多中产之家,拼了命,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里学习。结果孩子学习成绩不见得提高,但是却形成了对待金钱观极度扭曲的心理。为什么?就是因为周围比她生活富裕的太多,随便一个都比他强。所以他羡慕,所以他嫉妒。他也想要好的物质享受、也想要花花绿绿的娱乐。虽然他比山村里的孩子强了百倍,但人的心智没有成长之前,他是不可能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是不可能跟不如他的人比较的。在他眼里他看到的永远都是他想要的,他还没有得到的。二、穷养富养的选择权你想富养你的孩子吗?那么你有能力达到富养的标准吗?貌似穷富养是个选择问题,但事实上,有时候并不是。一个中产如果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那么他能做的可能只是让孩子被嘲笑的多点,还是少点。花再多的钱在孩子身上也是穷养。只有家庭条件足够好,或者量入为出,把孩子送到普通学校。你才能拿到穷养还是富养的选择权。在没有选择权的情况下,谈教育理念还有什么意义?当然,我认为精神上的穷和富远比物质上的穷和富要重要的多。而精神上的穷养和富养父母永远都是有选择权的。但这里先说物质,精神后面谈。三、穷养富养教育理念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先看穷养:孩子想要什么,我都不给买。吃的和用的,都比同学差。目的是什么?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可能达到的结果是什么?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艰辛。想要她能早日成熟起来,把别人玩耍的时间利用起来努力上进,从而可能最终成功,成为社会上层人士。但可能达到的结果呢?如果单纯的穷养、没有配合良好的心理教育。可能的结果是,金钱观极端扭曲,为了消费、为什么能用上Iphone什么都能干出来。还有可能极度自卑,怨恨父母。再看富养:孩子想要什么,我就给什么。甚至没想到的,我也买给她。目的是什么?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可能达到的结果是什么?目的可能并不明确,只是单纯的宠爱孩子。想要的结果就是也同样的爱父母。而可能达到的结果呢?如果单纯的富养,也没配合良好的心理教育。可能的结果是,极度自私,极度自我为中心,认为父母甚至其它人为她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上面两种情况,无论是电视剧本、还是生活周围,例子都是不胜枚举。可见,无论穷养还是富养,都不是教育好孩子的关键。那教育孩子的关键是什么?四、教育出优秀孩子的关键在于精神上心理上的富养。怎么算精神上的富养呢?并不是整天跟在孩子后面替她干这干那,也不是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唠叨叨让她干这干那,更不是天天那别人家的孩子来挤兑她这不好那不好。这些要么是在剥夺孩子的成长权力,要么就是在逼孩子往叛逆之路上走,要么就是在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原则上,这些行为还不如直接什么都不管。至少不会让孩子在精神上受到太多的折磨。当然,适度的无视仅仅只是比前面的行为好些,离富养还是想去甚远。可以想象一下,我们跟孩子之间也拥有一个账户,里面存的不是人民币,而是感情值。想要精神上富养孩子,就得尽量的往这个感情值账户里存钱。同时尽量少的从账户里取钱。存钱的行为:真诚的鼓励、恰当的满足其物质需求、恰当的关怀、尊重她、等等。取钱的行为:打骂、指责、唠叨、包办、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等等。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能非常困难,因为很多行为都是反直觉的。举个例子:我们成年人当然知道孩子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可能非常的无聊,但当四五岁的她在你工作的时候找到你要你帮下忙的时候,可能在她心中,这个事情是世界上最大的事情。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做呢?最容易做出的选择就是让她自己解决,因为我们的工作更加重要。但是,这样的选择就相当于在你们的情感账户中取了钱。如果经常这么做,甚至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埋怨、指责、挖苦、讽刺她之后,你们的账户里的钱将会是负数,那么你们的关系则会非常僵硬。当将来她读高中、读大学,在遇到可能会影响她终身的选择的时候,她还会来找你帮忙吗?很多情况是不会。这样她在迷茫、选择错误,再迷茫、再选择错误的恶性循环下走向了深渊,你还有能力挽救她吗?这方面与主题相关性不强,有兴趣可以参见:尹建莉《好妈妈》系列3本书、《好孩子三分天定三分教育》、《儿童心理学》等书。五、如何跨过物质攀比这个槛到这,我认为才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之处。因为无论穷养还是富养,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目的,除非前面一条想要教育出一个性格良好的孩子之外,关键的就在于如何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价值观,即不会因为贫困而自卑,也不会因为要什么有什么而极度自我为中心。所以,物质这个槛,就是这个问题的核心。开始就说过,人的各种感知都是基于比较得来。如果别人都没饭吃,我能每顿吃到馒头,可能感觉就很幸福了。而如果周围人天天都能吃到山珍海味,那么即使我顿顿有肉,可能也感觉很不爽。但比较是无止境的,而且是千头万绪的,如果比有钱,你能比得过马云、马化腾吗?即使你超越了他们,那么比家庭幸福,你能比的了那谁谁谁吗。还有如果比老公、老婆对你的好,能比的过又是谁谁谁吗?所以,攀比除了伤害和打击,不会产生太多正面的作用。但这就是人性。别说孩子,成年人又有几个人能迈过这个槛呢。你自己都没有超脱物质攀比的心理魔咒的话,想要孩子超脱是不可能的。没有这个基本的素质,无论穷养还是富养,孩子都是不可能拥有健康价值观的。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呢?我有篇帖子写过,孩子自卑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贫穷,而是没有家长正确的指引。(见:贫穷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吗?)孩子在面对物质攀比的环境时,她之所以在意别人对她是否使用iphone、是否穿好衣服的看法。根本原因是:因为她心灵的空虚。她缺少家长的关爱,所以渴望同伴的认可。因为她缺少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所以她只能渴望依靠物质的追求来添补心中的空缺。如果,一个学习成绩年级第一的孩子,对于那些整天穿prada、用百达翡丽差生们,她会感到自卑吗?我想,她是不会自卑的。因为她有精神上的优越感。在她心中,那些差生无论使用再怎么昂贵的物品,都无法隐饰他们内心中的空洞和腐败。就好像面对中了500万彩票的乞丐,你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的羡慕,但是你会自卑吗?肯定不会。为什么?因为你知道,他除了有些钱之外(或是因为中奖、或是因为家庭富裕),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全方位被你碾压。当然,如果这个孩子的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班上每个同学都比她强,天天吃她想吃又吃不起的肉、想喝又喝不到的牛奶。这种情况她有可能产生自卑。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条件比她好的同学,她没有办法全方位的超越她们。这才是自卑的根源。再举例子:最近比较火的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里面的小玉,为什么原来这么的自信的她,进入大学之后慢慢的变得自卑了,甚至最后想自杀呢?根本原因并非仅仅是她的物质条件不如那些城里的同学。还是因为她发现被其他同学全方位的碾压。英语不行、眼界不行、风俗习惯也被嘲笑。这样最后才慢慢的开始自卑的。相反,如果她跟杨玥一样,专心干一件事情,无论是阅读也好,还是考GRE也好。根本就不在意其他同学,甚至根本就不答理其他同学。你认为她还会自卑吗?所以,因为贫穷而自卑的人,根本原因都不是因为物质的贫穷,而是她精神上同样的贫穷。知道了这些,那么如何跨过攀比这道槛就有了方向。1.首先作为父母,我们自己不能有攀比的心理。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榜样作用。2.要让孩子知道,攀比是无止境的,而且物质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是短暂而脆弱的。3.要多关怀孩子,不要让孩子缺少关爱4.要在学习之外,给孩子建立起一些精神上的追求或爱好。例如读书、音乐、绘画等等。5.给予孩子在她同学之中 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的物质生活,无论家庭是否富裕,都不要让她处在最差或最优的物质条件。6.不要在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去超出你能力范围之外的学校。最后,谈谈所谓的气质和眼界。我认为,气质这个东西的关键是:“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关键是认知水平的高低、知识量的多少。也就是多了多少书。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养成。见了太多娇生惯养的千金大小姐气质一样很差。当然跟贫穷养成的气质还是完全不同的。而眼界,这个东西貌似确实是要用钱来堆。但我想说,这个同物质攀比的本质性质是一样的,你到底要多高的眼界呢?你年年用起新iphone,人家自己开minicooper上学。你开车上学,人家旅游坐私家飞机。你能比吗?所以对待这个事情跟物质条件的供给态度是一样的,给予她生活圈子中,中等水平的日用即可。最多就是凑点钱让她做一些性价比高的增长眼界的行为。其实眼界这个东西,本质上其实是一种体验,并不在于拥有。所以穷人只要有心,增加眼界也并非不可能。例如人家用最新的iphone,你可以买个前几代的给她体验体验。人家开豪车、坐私人飞机的。你也带她到处走走,租辆好车体验下,尝尝好酒好茶好咖啡品味下,参观各类艺术展品评下。这些又不需要天天如此,偶尔体验下,又能花多少钱呢?见的多了,用的多了,知道的多了,眼界自然也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