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是一种原产于印度的藤本植物,攀生在树木或桩架上。又名古月、黑川、白川。它只能生长在年降水量2500毫米的热带地区,生长期中间还需要一段干热的间,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以及巴西等是胡椒的主要出口国。它的种子含有挥发油、胡椒碱、粗脂肪、粗蛋白等,是人们喜爱的调味品。胡椒气味芳香,有刺激性及强烈的辛辣味,黑胡椒尤比白胡椒味浓。胡椒种植历史悠久,不仅是一种调味品还是一味中草药。具体可分为黑、白胡椒两种。使用黑胡椒做菜时不宜煮得时间过长。现在为常用调味品的胡椒在历史上却曾有很重要的地位。
胡椒常绿藤本。茎长达5米许,多节,节处略膨大,幼枝略带肉质。叶互生,叶柄长1.5~3厘米,上面有浅槽;叶革质,阔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8~16厘米,宽4~7厘米,先端尖,基部近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绿色,基出脉5~7条,在下面隆起。花单性,雌雄异株,成为杂性,成穗状花序,侧生茎节上;总花梗与叶柄等长,花穗长约10厘米;每花有一盾状或杯状苞片,陷入花轴内,通常具侧生的小苞片;无花被;雄薜2,花丝短,花药2室;雌蕊子房圆形,1室,无花柱,柱头3~5枚,有毛。浆果球形,直径4~5毫米,稠密排列,果穗圆柱状,幼时绿色,熟时红黄色。种子小。花期4~10月。果期10月至次年4月。
英文名:Peppe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per nigrum L.
别名:昧履支、浮椒、玉椒。
性味:辛,热。
归经:入胃经、大肠经。
功能:胡椒温中,下气,消痰,解毒。
主治: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置膏药内贴之。
生态环境:生长于荫蔽的树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华南及西南地区有引种。国内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国外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泰国、越南等地。
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
采收储藏: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如全部果实均已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天,擦去外果皮,晒干,则表面里灰白色,通称白胡椒。
炮制:拣净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打碎,或研成细粉。
胡椒 - 用药禁忌
1、阴虚有火者忌服。
2、消化道溃疡、咳嗽咯血、痔疮、咽喉炎症、眼疾患者慎食。
3、《海药本草》:不宜多服,损肺。
4、《本草备要》:多食发疮痔、脏毒、齿痛目昏。
5、《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破血堕胎,发疮损目,故孕妇及阴虚内热,血证痔患,或有咽喉口齿目疾者皆忌之。绿豆能制其毒。
烹调用途
在烹调饮食中,用于去腥解膻及调制浓味的肉类菜肴。兼有开胃增食的功效,又能解鱼、蟹、荤等食物的毒,故为家厨中常用调料。
性状鉴别
1、黑胡椒果实近圆球形,直径3-6mm。表面暗棕色至灰黑色,具隆起的网状皱纹,顶端有细小的柱头残基,基部有自果柄脱落的疤痕。质硬,外果皮可剥离,内果皮灰白色或淡黄色,断面黄白色,粉性,中央有小空隙。气芳香,味辛辣。以粒大、饱满。色黑、皮皱、气味强烈者为佳。
2、白胡椒果核近圆球形,直径3-6mm。最外为内果皮,表面灰白色,平滑,先端与基部间有多数浅色线状脉纹。以粒大、个圆、坚实、色白、气味强烈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