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学校4年下来,
真的可以产生类似“阶级”的差别
得知我被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读研时,我所在学院的全体师生都惊呆了。这是一座位于广西桂林的二本院校,整个学院已经7年没有保研名额了,我是7年来独一个,当时真的是风光无限,天天被约着采访和演讲。
大四那年,我提前溜到华科来上了几天本科生的课,看到一些课上展示的PPT是全英文的,一下子懵了,这跟我之前学的完全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嘛!一道很简单的题目,大家都会,就我不会,那种场面真是相当的尴尬。他们问我:“这么基础的东西你为什么不知道?你本科这门课不是考了90多分吗?”可我真是不知道。
说实话,在一个二本院校学物理,大家都知道你出去肯定不可能是搞研究的,所以老师上课讲的很浅,连教材都不用,专业课的份额已经缩减到不能再缩减了,考试也就抄抄完事儿。记得有一次,我问老师教材上的一道题目,他支支吾吾说回去研究一下,之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连老师都不懂教材上的问题,更别提我们这些学生了。
真的来华科读研了,导师也一眼就看出了我有几斤几两:给他做助教,批改本科生的作业时,我连这边大一的高数知识也不懂。但因为导师也是在一所“双非”学校读的本科,读研时去了中科院,所以他完全能理解我的窘迫,刚见到我时,他就对我说:“你得比别人更努力啊。”
导师是鼓励,但同学不一定如此包容。最气的是,有一次我想和几个本科“大神”级别的学弟交流,加了他们QQ,没想到他们要么直接把我删了,要么就屏蔽我。就连路上遇到了,我主动跟他们打招呼,他们看我的眼神也冷冰冰的。
后来听别人说,这些“大神”也不是针对我一个人,而是对外校学生一贯如此,更别说是二本外校来的了。
这让我挺憋屈的。大学时代,同学们都在宿舍躺尸和刷淘宝的时候,我天天泡在自习室学习。大二那年,因为成绩优异,拿到了去美国游学的名额。我能保送到华科,真的全都靠自己努力换来的。
可我不得不承认,到了这边,我意识到了自己还是很“渣”。 尽管研究生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也不是其中最差的,可偏偏我们组的同学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是上课能指出老师错漏的那种。感觉我天天被虐,他们总笑话我说:“长得矮也就算了,成绩还这么差。”
学习习惯就更没得比了,说出来都惭愧,他们自制力超强,可以心无旁骛地看很厚的全英文的教材,而我,直到上个学期也没忍住,还偷偷出去玩了几次。
环境真的很重要。截然不同的学校,4年下来,完全可以产生类似“阶级”的差别。而打破阶级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对所有人都是如此。可这种“阶级”差别能怪谁呢?我只能归罪于自己,为什么读高中时还翘课出去玩。
所以,可能真的有你说的原生学历歧视吧,但我也改变不了别人怎么看,只能改变自己。最怕有些时候,这种“歧视”来自于自己内心,那可能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