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气象学名词,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
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
关于台风的名字起源,根据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的记叙,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台风,只不过一般将其统称为飓风,直到明清时期开始才开始出现台风的称呼。
实际上台风和飓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名词,台风和飓风虽然都是一种热带气旋,但是因为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也不尽相同。
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称作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风。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
台风的英文是“typhoon”,而这一单词可以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等多国语言背景,该词最早起源于希腊单词typhoon,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后又被借入到阿拉伯语之中。
阿拉伯语传入印度之后,又变成了阿拉伯语的衍生单词,之后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和 tufan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
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tuffoon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