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有苍山,鸡足山,巍宝山,石宝山,水目山等等等等.........。称海的有洱海。苍山,又名点苍山,古时称为熊苍山、玷苍山,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组成,东临洱海,西望黑惠江,北起洱源邓川,南至下关天生桥,长约50公里,如一道绿色屏障,雄峙于洱海西岸。苍山共有雄峙嵯峨的十九峰,山顶上终年积雪,被称为“炎天赤日雪不容”,更奇妙的是,每两座山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由上而下,顺东流淌一直注入洱海。苍山十九峰,巍峨雄壮,与秀丽的洱海风光形成强烈对照,其峰序自北而南依次为:云弄、沧浪、五台、莲花、白云、鹤云、三阳、兰峰、雪人、应乐、观音、中和、龙泉、玉局、马龙、圣应、佛顶、马耳、斜阳。这些山峰,海拔一般均在3500米以上,有七座山峰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最高的马龙峰海拔为4122米。苍山十九峰,每两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奔泻而下,流入洱海,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溪序为:霞移、万花、阳溪、茫涌、锦溪、灵泉、白石、双鸳、隐仙、梅溪、桃溪、中溪、绿玉、龙溪、清碧、莫残、阳南。这十九峰十八溪构成了苍山独特而多姿的景观。苍山既是自然保护区,又是风景名胜区。1992年,当地政府在海拔2600米玉带云出处新辟了一条玉带云游路。游路南起马龙峰,北抵应乐峰,长约18公里,将苍山许多景点连结在一起,游人至此,可览苍山奇峰异石、林泉飞瀑,亦可俯瞰苍洱大地的壮丽景色。公元八世纪,南诏王异牟寻曾仿照中原政权的做法,把南诏境内的名山大川敕封为五岳四渎,点苍山被封为中岳。许多充满白族文化特色的景观都位于苍山之麓,比如著名的崇圣寺三塔、佛图塔、无为寺、桃溪中和寺、七龙女池、清碧寺三潭、感通寺等。鸡足山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东南亚著名佛教圣地,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灵山佛都、旅游胜地”、“天开佛国”、“华夏第一佛山”等美誉,以“四观八景”的奇风异彩名冠于世,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四十四个风景名胜区之一。鸡足山雄踞于云贵高原滇西北宾川县境内西北隅,西与大理、洱源毗邻,北与鹤庆相连,因其山势顶耸西北,尾迤东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岭,形似鸡足而得名。鸡足山,古称青巅山、九曲山、莲花峰。远古时期,有迦叶开山“抱金褴袈裟,携舍利佛牙,入定鸡足山,辟华首门为华化道场”的传说,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有“乃往鸡足山”的记载。全山由火熔岩地貌构成,最高峰天柱峰海拨3248米,地跨一市(大理)三县(宾川、洱源、鹤庆),面积2822公顷,古有“九千丈故垒,四百里舆图”之说。鸡足山是以自然景观和佛教特色融为一体的佛教风景名胜区,以一鸟(念佛鸟和烧香雀)、二茶(狮子头、通片草茶花)、三龙(龙棕、龙竹、龙爪杜鹃)、四观(东日、西海、南云、北雪)、五杉(冷杉、油杉、柳杉、红豆杉、杉木)、六珍(香笋、冷菌、板栗、岩参、香菌、银耳)、七兽(猴子、岩羊、獐子、豹、熊、野猪、鹿)、八景(天柱佛光、华首晴雷、苍山积雪、洱海回岚、飞瀑穿云、万壑松涛、重崖返照、塔院秋月),杜鹃长廊、古洞别天、云南古茶、楞严倒影四景,景致十则(绝顶四观、华首重门、罗汉绝壁、太子玄关、狮林灵泉、浮屠绾胜、放光瑞影、瀑布腾空、古洞别天、传衣古松),胜概八景(玉龙吹霰、绿天四翳、塔凝空月、地隐晴雷、遥峰雪灿、岩日流丹、云海晴光、洞闷灵奇)和幽胜八景(珠帘串月、黎明涌日、梵接天风、雾篆世霖、古岸椿盘、河舒青眼、天池倒影、仓湖渔火)等众多景观景点,令古今海内外人士叹为观止。鸡足山拥有四十座奇山,十三座险峰,三十四座崖壁,四十五个幽洞,百余处泉潭,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或云树交辉,布局错落有致 ,奇峰突起,更有星罗棋布的佛教名刹遍于林海,雄伟壮观。鸡足山不仅是佛教圣地,还是自然景观胜地。游过鸡足山的人都认为,游鸡足山不仅可以领略千岩竞秀、古木参天、百涧争鸣的自然情韵,而且可以悟感“十里松风香雾迷”和“天开佛国云为护”的灵光圣迹神韵。特别是登上海拔3248米的天柱峰放目纵览,但见山中奇峰汇聚,危岩千仞,石状鬼斧。东日在东方地平线上簇簇拥拥,景致万千;西海在玉洱银苍环抱中,熠熠生辉,宛若镶嵌于大自然中的一粒珍珠;南云在“彩云南现”孤标傲世之中,或似鹅毛,游弋在峰峦林壑,或如鱼鳞,闪现在百里之间;北雪在临巅之北玉龙雪山,雪贯四时,莹洁如玉,相距百里,似近在咫尺……大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在这里升华;大自然的美赋予了它超凡脱俗的品质,塑造出了它玄妙绝伦的气概。明代徐霞客赞曰“日海云雪四观,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况乎全备者耶?此不特首鸡足山,实首海内矣”。巍宝山在县城东南约10公里处,总面积19.4平方公里,山顶海拔2509米,山势雄伟,气势磅礴,自东北向西南走向。开辟于汉代,唐代为南诏国的发详地。巍宝山以南诏发祥地和道教圣地而出名,是中国西南部的名山之一,历代史籍均有记载。主峰南北两侧有宫观二十余座,其中以清微观、斗姥阁、培鹤楼、长春洞规模最大。宫观群中有一大庙名巡山殿,主祀细奴逻,即第一代土主神,与其他道教名山有别。张陵所创立之五斗米道也曾传播到此,山中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张陵的故事。传说道教教祖太上老君曾云游止巍宝山并在山上点化南诏始祖细奴罗,故唐代南诏山并在山中传教,许多关于吕洞宾在山传教的故事至今仍流传于山间道观与村舍。明末清初,很多道士进入巍宝山隐居修炼,收徒传教,并创建了青霞观、玉皇阁、依仙阁、三官殿、三师殿、三皇殿、魁星殿、斗姥阁、无极宫、碧永宫、云鹤宫、培鹤楼、道源宫、财神殿等二十余座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时住山道士多达数百人;清代巍宝山道教发展到鼎盛时期,山中宫观林立,香火旺盛,十方道士往来不绝;民国期间,前往巍宝山出家清修的道士亦为数不少。解放后,巍宝山的道教宫观庙宇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保护。从1982年开始,当地政府逐年拨款对山中的文昌宫、玉皇阁、青霞观、三皇殿、斗姥阁、培鹤楼、财神殿等道教建筑进行修缮。现存道教宫观殿宇布局严谨,格式齐全,金碧辉煌,气势壮观,其建筑造型具有显明的少数民族古建筑特色和地方特点;宫观殿堂内的壁画雕刻,内容丰富多彩,形象逼真传神。巍宝山不仅是滇南的道教名山,而且还是全国风景名胜区之一,山中名胜景点颇多,主要有“天门锁胜”、“拱城远眺”、“龙池烟柳”、“朝阳育鹤”、“山茶流红”、“鹤楼古梅”、“古洞长春”等三十余处。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为巍宝山传统的庙会期,届时山上香客游人成千上万,宫观殿宇香烟缭绕,常可欣赏到由民间道教组织演奏的洞经音乐和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彝族歌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把巍宝山列为中国的13座道教名山之一。根据史籍记载,巍宝山在汉代就有孟优(孟获之兄)导师在山中传教。明清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的道人移住巍宝山,先后在山中修建了准提阁、甘露亭、报恩殿、巡山殿、文昌宫、主君阁、老君殿、玉皇阁、三皇殿、观音殿、魁星阁、三清殿、三公主殿、财神殿、青霞观、灵宫殿、斗姥阁、培鹤楼、含真楼、长春洞等20多座道观殿宇,鼎盛时期,道人多达上百人。宫观依山就势,布局巧妙,出阁架斗,工艺精湛,雄浑古雅,雕塑形象逼真传神,雕刻壁画和图案丰富多姿,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文昌宫内文龙亭桥墩上的清代壁画“松下踏歌图”,画面上反映的是彝族打歌的欢乐情景,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摹本曾送北京展出,评价甚高。巍宝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从山腰到山顶,覆盖着枝叶繁茂的苍松翠柏和各种阔叶林木,其中不乏古树名木,如粗可数人合抱的高山栲、名贵树种云头柏、野香樟等。主君阁(灵宫殿)前的古山茶,为明末清初遗物,高15米,粗28厘米,已生长300多年,现仍亭亭玉立,姿态优美,早春二月,开花达数百朵,花大如碗,红似胭脂。行走在巍宝山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石宝山地处剑川县城西南面约25公里的沙溪乡境内。这里林木茂盛、石趣无限,庙宇别致景色独特,尤以石窟和摩崖造像而声名久远。其景区包括海云居、宝相寺和石钟山石窟等3部分。其中以石钟山石窟最为稀罕,它因山坡上有一大石形如大钟而得名。石钟山分布在石钟寺、狮子关、沙登村三个地区,系南诏时期白族所创造的艺术瑰宝,也是云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好的石窟群,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每年3月在石宝山举行的白族民间传统歌会更是盛况空前。佛教胜地水目山巍然耸立于大理祥云县城东南亚十十余公里处,海拔2670公尺。水目山因泉涌清莹而得名。它左连云邑象山,右傍天华山,四周群峰叠翠,连绵百里,云蒸霞蔚,流泉争喧,殿宇楼阁掩映于葱茂的林木之中,宛然如长幅画卷。水目山上的殿宇修建于唐代,公元806年,普济庆光禅师首建殿宇。自此水目山逐渐开创为佛山胜地。自唐代以来,一千余年间,水目山经历代修建,寺宇庵阁,棋布峰间。宝华寺、水目寺、玉皇阁、观音阁等建筑参差错落,巍峨壮观,雕梁画栋,转阁回廊,独具匠心,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建筑才能,这些建筑吸收了中原园林建筑精华,又有独具的艺术特点。在寺宇中塑有佛教造像,这些佛像,神态栩栩如生,描金施彩,庄严穆丽。庭院中,花卉四时常开,暗香浮动,更倍增景色。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选胜登临,游人不绝,成为旅游佳地。1987年,水目山被列为云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水目山建筑已重新修葺,并成为祥云县重要的风景名胜区,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赏。洱海资料所在地区 云南面积 250.00平方公里深度 最大深度 23.00米容积 30.0亿立方米成因类型 构造湖英文名Erh Lake。亦作Erh Hai或Erhai。中国云南省西部湖泊。是滇西著名风景区。西临点苍山,山麓为大理平原。属断层湖。南北狭长如耳状,故名。湖面海拔1,980公尺,面积246平方公里。最深21公尺。湖水由下关市流出,汇合漾濞江注入澜沧江。为淡水湖,鱼类丰富,特产弓鱼。洱海形似人耳,南北长,东西窄;当水位海拔1974m时,湖面积250km2,南北长42.5km,最大湖宽8.4km,平均湖宽6.3km,湖容量28.8亿立方米;底质为粉沙和粘土;在入湖河口附近滨岸水域内主要是泥沙和大部淤积,深水区淤积的沉积物多为砂壤和带腐殖质的褐色粘土;入湖河溪大小共117条,北面主要为弥苜河、罗时江、永安江,西部汇有苍山十八溪水、南纳波罗江,东有海潮河、凤尾箐、玉龙河等小溪水汇入,出湖河流仅有西洱河。洱海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淡水湖泊,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 、“西洱河”、“西二河”等。水面海拔1972米左右,北起洱源县江尾乡,南止于大理市下关镇,形如一弯新月,南北长41.5公里,东西宽3—9公里,周长116公里,面积251平方公里。洱海属澜沧江水系,北有弥苴河和弥茨河注入,东南汇波罗江,西纳苍山十八溪水,水源丰富, 汇水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容水量为28.2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处达20.5米。 湖水从西洱河流出,与漾江汇合注入澜沧江。 洱海西面有点苍山横列如屏,东面有玉案山环绕衬托,空间环境极为优美,“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素有“银苍玉洱”、“高原明珠”之称。自古及今,不知有多高人韵士写下了对其赞美不绝的诗文。南诏清平官杨奇鲲在其被收入《全唐诗》的一首诗作中描写它“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清”;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又称它“浩荡 汪洋,烟波无际”。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洱海气候温和湿润,风光绮丽,景色宜人。巡游洱海,岛屿、岩穴、湖沼、沙洲,林木、村舍,各具风采,令人赏心悦目。古人将其概括为“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三岛:金梭岛,玉几岛、赤文岛;四洲:青莎鼻洲、大鹳淜洲、鸳鸯洲、马濂洲;五湖:太湖、莲花湖、星湖、神湖、渚湖;九曲:莲花曲、大鹳曲、潘矶曲、凤翼曲、罗莳曲、牛角曲、波曲,高莒曲,鹤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