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的英文是:kariz; Care; karez;——— an irrigation system of wells connected by underground channel used in Xinjiang
许多人只知道坎儿井是一种井,当然与水有关,而且是新疆地区所独有的东西。
新疆的坎儿井,因地制宜,写就古代水利史别致的篇章。关于坎儿井,《史记河渠志》的材料是不应忽视的:汉武帝时的一项引洛工程,水渠要穿过商颜山。挑明沟开挖,塌方频频。于是,“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并渠之生自此始。”利用竖井,开凿隧洞,可以避免塌方,同时若干竖井打下去,掘进工作面也是不少的。竖井深者达四十余丈,山高须井深,反映汉代掘井技术的发达。更可贵的,是“井渠之生自此始”。汉代的这项水利工程,将纵井与横渠结合起来,开创了暗渠联通明井的先例。这种竖井通渠之法,汉代时已在西域地区采用,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它便是新疆的坎儿井.据《汉书。西域传下》,汉宣帝时:: “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到敦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提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三国时孟康注释“卑凝侯井”:“大井六,通渠也,下泉流涌出”。凿竖井六个,六井底端相通为暗渠。与此相印证,有居延汉简保留的史料:“井水五十步、阔二丈五、五(立)泉二尺五,上可治田,度给戍卒。”说的是,地下水渠连着的坎儿井。当时,这些关系着生命的水源,有成卒把守,居延汉简存有“当井陈弘”、“当井周捐”的记载。井水待汲,坎儿井改变了水井的汲取方式,将井与流水水道联通起来,就形成了输水系统。这种情况,古时各地都有运用。辽宁阜新市清河门辽代肖氏墓园遗址,60年代初发现眼水井,井壁与砖石砌筑的引水沟相通。井和沟的连接处,为一石雕螭(chī )首,石螭首口腔水孔朝向井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