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DP就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标准。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茂额、本地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计算器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一般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 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产量,P1、P2……P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则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 Q1P1+Q2P2+……QnPn=GDP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居民消费(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服装、食品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以及用于医疗保健、旅游、理发等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消费。 企业投资(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造厂房、购买新设备、建筑新住宅的投资。为什么住宅建筑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呢?因为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如果年初全国企业存货为2000亿美元而年末为2200亿美元,则存货投资为200亿美元。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企业存货之所以被视为投资,是因为它能产生收入。 计入GDP中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即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之和,重置投资也就是折旧。 投资和消费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体的分类则取决于实际统计中的规定。 政府购买(用字母G来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购买军火、军队和警察的服务、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举办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表现出商品、劳务与货币的双向运动,直接形成社会需求,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劳务的作为报偿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失业救济、贫困补助、老年保障、卫生保健、对农业的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通过其职能将收入在不同的社会成员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实质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转移支付发生时,即政府付出这些支出时,并不相应得到什么商品与劳务,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净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它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把上述四个项目加起来,就是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在没有政府的简单经济中,企业的增加值即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要素收入加上折旧,但当政府介入后,政府往往征收间接税,这时的GDP还应包括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是对产品销售征收的税,它包括货物税、周转税。这种税收名义上是对企业征收,但企业可以把它打入生产成本之中,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故也应视为成本。同样,还有企业转移支付(即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它也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移给消费者,故也应看作成本。 资本折旧也应计入GDP。因为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 还有,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也应计入GDP中。非公司企业主收入,是指医生、律师、小店铺主、农民等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租金很难象公司的帐目那样,分成其自己经营应得的工资、自有资金的利息、自有房子的租金等,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这样,按收入法计算的公式就是: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从理论上讲,用收入法计算出的GDP与用支出法计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三、用生产法核算GDP 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又叫部门法。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商业和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等部门无法计算其增值,就按工资收入来计算其服务的价值。 按生产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为下列部门:农林渔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邮电和公用事业;电、煤气、自来水业;批发、零售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业;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把以上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考虑统计误差项,就可以得到用生产法计算的GDP了。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四、两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以上所介绍的是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该体系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活动,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一种核算国民经济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核算体系。首先,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市场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信息、知识、技术、劳务部门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而物质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相对下降。因此,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应把非物质生产劳务计算在内,把一切有偿劳务的市场价值计入GDP是必要的。其次,根据SNA核算国民收入时可以避免重复计算,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等也都有合理性。当然,这种体系以GDP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衡量经济发展程度、衡量生活水平等也是有缺陷的。例如,非市场交易活动(如家务活动、自给自足生产)得不到反映,无法说明人们闲暇的享受与安全,无法反映一国环境污染的程度,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重复计算,等等。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前,还有一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中央计划经济各国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为前苏联、东欧及我国所采用。该体系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依据,将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作为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成果的基本指标。这种核算体系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其缺陷日益突出。例如,它不能反映信息、劳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不利于反映综合国力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它不能系统反映社会资金运动情况,不利于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貌及各环节间衔接情况,不利国家掌握整个经济运行的综合平衡。因此,东欧、俄罗斯等经济转轨国家和我国也逐渐采用了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我国从1985年起,正式采用GDP指标作为考核国民经济发展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指标。目前我国已计算并公布GDP数字,但还没有计算和公布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的数字。
经济学名词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生物学名词中GDP是指二磷酸鸟苷(Guanosine diphosphate),也称鸟苷二磷酸,是一种核苷酸,组成物是焦磷酸基团、五碳糖、以及硷基鸟嘌呤。制药专业中,GDP是指GOOD DISTRIBUTION PRACTICES 良好销售(分发)规范。GDP还有刮地皮的意思,房地产就是GDP的典型。 一、地学概念 GDP 又译(geography database platform)--地学数据平台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是"地学数据平台"的意思,主要用于地质勘探、石油工业等领域 GDP 在地学领域是一个很重要的新兴概念,旧的地学人员常用人工绘图和存储数据,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需要更新至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数据平台上,目前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和国内3大石油巨头都在做石油信息化平台,就是geography database platform. 二、经济学概念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 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核算方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 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产量,P1、P2……P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则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 Q1P1+Q2P2+……QnPn=GDP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居民消费(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服装、食品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以及用于医疗保健、旅游、理发等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消费。 2.企业投资(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2.资产投资指新造厂房、购买新设备、建筑新住宅的投资。为什么住宅建筑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呢?因为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或称成为库存)的增加或减少。如果年初全国企业存货为2000亿美元而年末为2200亿美元,则存货投资为200亿美元。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企业存货之所以被视为投资,是因为它能产生收入。从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看,生产出来但没有卖出去的产品只能作为企业的存货投资处理,这样是从生产角度统计的GDP和从支出角度统计的GDP相一致。 计入GDP中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即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之和,重置投资也就是折旧。 投资和消费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体的分类则取决于实际统计中的规定。 3.政府购买(用字母G来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购买军火、军队和警察的服务、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举办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表现出商品、劳务与货币的双向运动,直接形成社会需求,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劳务的作为报偿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失业救济、贫困补助、老年保障、卫生保健、对农业的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通过其职能将收入在不同的社会成员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实质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转移支付发生时,即政府付出这些支出时,并不相应得到什么商品与劳务,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4.净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把上述四个项目加起来,就是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支出法计算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了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 通过支出法计算的GDP,我们可以计算出消费率和投资率。所谓消费率就是最终消费占GDP的比率,所谓投资率就是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率。按照有关统计资料,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的消费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我国的消费率为52.1%,投资率为43.4%。同世界水平相比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点。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在没有政府的简单经济中,企业的增加值即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要素收入加上折旧,但当政府介入后,政府往往征收间接税,这时的GDP还应包括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是对产品销售征收的税,它包括货物税、周转税。这种税收名义上是对企业征收,但企业可以把它打入生产成本之中,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故也应视为成本。同样,还有企业转移支付(即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它也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移给消费者,故也应看作成本。 资本折旧也应计入GDP。因为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 还有,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也应计入GDP中。非公司企业主收入,是指医生、律师、小店铺主、农民等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租金很难象公司的帐目那样,分成其自己经营应得的工资、自有资金的利息、自有房子的租金等,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这样,按收入法计算的公式就是: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也可看成是GDP=生产要素的收入+非生产要素的收入 从理论上讲,用收入法计算出的GDP与用支出法计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三、用生产法核算GDP 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又叫部门法。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商业和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等部门无法计算其增值,就按工资收入来计算其服务的价值。 按生产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为下列部门:农林渔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邮电和公用事业;电、煤气、自来水业;批发、零售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业;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把以上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考虑统计误差项,就可以得到用生产法计算的GDP了。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GDP分为四项: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第一项为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 第二项为生产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的收入转移,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粮食系统价格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等。 第三项为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第四项为营业盈余,是指常驻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 四、两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以上所介绍的是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该体系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活动,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一种核算国民经济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核算体系。首先,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市场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信息、知识、技术、劳务部门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而物质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相对下降。因此,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应把非物质生产劳务计算在内,把一切有偿劳务的市场价值计入GDP是必要的。其次,根据SNA核算国民收入时可以避免重复计算,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等也都有合理性。当然,这种体系以GDP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衡量经济发展程度、衡量生活水平等也是有缺陷的。例如,非市场交易活动(如家务活动、自给自足生产)得不到反映,无法说明人们闲暇的享受与安全,无法反映一国环境污染的程度,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重复计算,等等。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前,还有一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中央计划经济各国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为前苏联、东欧及我国所采用。该体系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依据,将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作为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成果的基本指标。这种核算体系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其缺陷日益突出。例如,它不能反映信息、劳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不利于反映综合国力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它不能系统反映社会资金运动情况,不利于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貌及各环节间衔接情况,不利国家掌握整个经济运行的综合平衡。因此,东欧、俄罗斯等经济转轨国家和我国也逐渐采用了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我国从1985年起,正式采用GDP指标作为考核国民经济发展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指标。目前我国已计算并公布GDP数字,但还没有计算和公布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的数字。 GDP的确定 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 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 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当然,我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附注: 1、一定时期强调的是该年度内“新”增加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往年的不算。例如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2、中间产品可以认为是一种原材料产品,是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用的,也就是说本年度内它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该年度继续加工生产;如果它被摆到货价上直接销售,被消费者购买并直接用了,那另当别论,是特殊情况,计入总值,否则不能计入。 3、这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并非今年公布的数字就是从建国到现在的总额,这是错误的,它仅指该时期内新生产出来的东西。 4、市场价值意味的是用货币作为单位去统计形成的货币总额,因为商品种类太多,吨,个,件,台等等单位没法加总,所以用该年度的货币单位来统计并加总。所谓该年度的货币单位是指这些商品这一年的价格。 指标分析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这时,该国中央银行将可能减息以刺激经济再度增长,利率下降加上经济表现不振,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就随之降低了。因此,一般来说,高经济增长率会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涨,而低经济增长率则会造成该国货币汇率下跌。例如,1995--1999年,美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1%,而欧元区11国中除爱尔兰(9.0%)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国家的GDP增长率仅为2.2%、1.5%和1.2%,大大低于美国的水平。这促使欧元自1999年1月1日启动以来,对美元汇率一路下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贬值了30%。但实际上,经济增长率差异对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收入增加,国内需求水平提高,将增加该国的进口,从而导致经常项目逆差,这样,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 二是如果该国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经济增长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出口产品,则出口的增长会弥补进口的增加,减缓本国货币汇率下跌的压力。 三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国产品的竞争地位而有利于增加出口,抑制进口;并且经济增长率高使得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被看好,因而该国货币汇率会有上升的趋势。 数据增长原理 既然GDP概念是源自于交换产生财富的原理,那么,我们在追求GDP时,就必须符合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交换必须自愿,二是交换必须不妨碍第三人,三是交换必须在两个清晰的产权主体之间真正发生。假定不符合这三个条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数值的准确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说GDP的数据就会有瑕疵。如强制交易的GDP 、妨碍他人的GDP 、出口创造的GDP 、投资产生的GDP 、消费带来的GDP 等等都会影响 GDP 的总有效积累。 网友新义: 搞地皮,中文拼音是“Gao Di Pi”,缩写为“GDP”,意指与土地有关的事情。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是与国民经济高度关联的产业,占GDP的6.6%。如何堆砌GDP那个数字,不断的创造神话,就是依靠“搞地皮”,而且现在购买商品房,写了具体的面积,但是谁也说不出来,到底是那一块地皮?中国的地皮,已经进入概念拥有时代,变卖地球上的地皮固然可笑,而中国的房地产不正式像那种营销方式一样的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推销,而且还像模像样的进行所谓的登记、公证。 文化素质较高的地方官员,都能明白我国的“GDP”方针路线,简明实用,指明了方向,行动起来,非常有针对性。
整门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经济周期。所谓的货币政策,就是政府通过调节经济体当中货币的流通量,来调节经济的发展,从而起到逆经济周期而行的效果,提出了宏观调节的四大目标——低的经济波动,低的通货膨胀率,高的就业率以及高的生产力、增长率——政府通常可以采取两大类的政策:一类叫货币政策,一类叫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说,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在总需求下降的时候,在人们没有信心、不愿意花钱的时候,政府主动地替人们花钱;在雇主不愿意雇人的时候,政府成为最大的雇主,雇人来修建一些工程;在私人不愿意投资一些项目的时候,政府主动地去投资一些项目。昨天讲的货币政策,讲的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体中货币流通的总量,而财政政策讲的是在不改变货币总量的情况下,政府怎么通过税收多挣点钱,而且怎么把这钱花出去。财政政策遇到的四个重要的困难:第一是时间滞后的困难;第二是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和私人支出之间互相排斥的关系;第三是政府的效率问题;第四是政府资金来源的问题。随着政府开支的增加,不断地提高税率,能够帮助政府收到越来越多的钱吗?不一定。跟私人卖东西不是价格越高,他赚到的利润越多的道理一样,政府不断地提高税率,它收到的税收可能反而会下降。这就是经济学家拉弗提出来的“拉弗曲线”。三个经济学派——第一是芝加哥学派,前面我们在讲反垄断法的时候,我们比较深入地介绍过芝加哥学派的看法。第二是奥地利学派,奥地利学派对经济学的贡献非常大,由它发展的一些基本概念,已经变成了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归功,说这是奥地利学派的东西了,因为它就属于经济学内在不可以切割的最重要内容了。 第三是公共选择学派,我们在后面再讨论那些非市场的组织,包括政府、包括非营利组织、包括科研机构等等,他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所遵循的经济规律的时候,我们会详细地讨论公共选择学派的贡献。 奥地利学派最早是两位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和他的学生庞巴维克(Eugen Bohm-Bawerk)共同创立的。而奥地利学派这个标签,是由他们的理论对手提出来的。他们的对手是当时德国的历史学派——经济学当中的一个学派。他们主张的是,在经济现象当中不存在普适的规律,每一个经济事件都有它发生的独特环境,我们只能就事论事,一件事情和另外一件事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背后没有客观的、普适的经济规律。但是门格尔和庞巴维克却认为,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有一般性的规律。比方说,由门格尔总结的边际的概念,这就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当时的历史学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里面占上风,他们就把门格尔和庞巴维克戏称为奥地利学派,是带有讥讽成分的。而事实上,奥地利学派就没有继续在奥地利发展了,他们的研究方式、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思想转移到了欧洲,转移到了英国,其他不同国籍的学者也加入了这个阵营。奥地利学派指的不再是学者的国籍,而是一种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基本主张第一,只有个人才能做出选择。第二,研究交易所在的市场,是我们研究经济学的焦点所在。第三,研究经济现象要研究人的动机,得有人文背景。4. 奥派看经济周期的特别之处——第一,它主张货币不是中性的。第二,认为资本是异质的,不是同质的。第三,认为社会机制是人们行动的结果,而不是事前计划的结果。奥地利学派一直在想办法,想怎么样才能有效地抑制政府乱印钞票的冲动。他们提出两个基本的主张:第一是要回到金本位;第二是实施自由发钞制度。所谓金本位,就是以黄金的数量为发钞的依据。但是这种主张已经不受重视了。奥地利学派的自由发钞制度,或者说自由银行制度,虽然实施的难度很大,但到今天也还是彻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一个备选方案。凯恩斯主义是怎么看经济周期的?简单地说,凯恩斯学派是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姑且称之为动物精神,人们的消费忽然减缓了。人们本来是应该通过价格来调整的,但价格的调整非常迟钝和缓慢,所以就会直接影响到就业和产出。要抵抗经济周期政府就应该有所作为,逆经济周期而行,在人们不愿意消费的时候替人们进行消费。钱从哪来?主要靠政府举债。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增发钞票,而凯恩斯学派所提出的对付经济周期的措施是没用的,是不会产生明显效果的。因为人们的消费不取决于瞬时的收入,而取决于他们的永久收入预期。而更进一步的是,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市场跟政府存在一个博弈的行为,市场可以对政府经济政策做出预期,从而使政府的经济政策失效,政府越管,经济的波动可能会越大。 介绍的几大学派都分别指出了经济周期产生的根本原因:奥地利学派认为,那是乱印钞票造成的; 凯恩斯学派认为,那是因为人们忽然不消费、总需求不足引起的;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不仅是政府印钞过多而引起的,而且认为凯恩斯学派所提出的反经济周期措施是无效的; 理性预期学派更进一步认为,政府对抗经济周期的行动本身可能就增加了经济的波动。 而真实周期理论又再往前走一步,他们甚至认为经济周期本身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政府连管都不应该去管。 这些不同的理论有时候是互补的,有时候是针锋相对的,但有意思的是,这些理论的领军人物都先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三大原因第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现象涉及的变量太多了,而我们研究的宏观经济现象本身,数量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对经济的统计数据才比较健全,人们的研究才比较有依据。 第二个原因,在于宏观变量本身是一些加总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未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第三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会形成预期,会产生对策。这堂课解释了宏观经济学为什么这么困难,为什么使得这么多经济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还仍然彼此不同意的原因。也介绍了宏观经济学当今取得的一些基本共识。我政治法律的模块,讲的就是一群人在一块做出集体决策的时候所要遵循的经济规律。经济学当中一个专门研究非市场决策问题的学派,那就是公共选择学派。 1. 内心高冷的诺奖得主布坎南2. 见识广博的学术天才图洛克公共选择学派是去掉浪漫的政治学。公共选择学派的方法论,就是要把经济学研究人们在市场当中行为的方法,逻辑一致地用到人们在非盈利机构的活动上面去。这种研究方法最重要的有几点:第一,个人主义主观价值观。也就是说任何决策都是由个人做出来的,集体不会做决策,根本就不存在集体意志这一说,有的只是在一个集体当中活生生的个人。 第二,动机主导论。不论在什么样的组织内部,人们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利益这一点不变。我们只要仔细地去分析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面,处于什么样的制度约束下面,我们就能够分析他的行为,合理地解释他的行为。第三,人的偏好、主张、观念、思想具有外部性。一个集体当中,人们所传播的思想不仅可以满足他自己的欲望和偏好,同时也会对别人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公共选择学派关注这些个人言论和观点对社会整体造成的影响。公共选择学派研究的是非市场的决策。官僚机构最大的特点是它们的行动不以钱为指导。1. “官僚机构”是个中性词什么叫官僚机构呢?bureaucracy,要注意这可是个中性词,它指的是具有这样一些特征的机构或者组织: 第一,这个机构的雇主和雇员不从这个机构所获得的收入当中直接分配收入。 第二,这种机构至少有一部分的营运资金不来自于他们的营运活动,钱是从别的地方划拨过来的。 第三,每一个在官僚体制下面的人,他的绩效评估基本上是由他的上司决定的。2. 官僚中人的追求:津贴、权力与声望对官僚体制的经济学分析,开山之作是图洛克(Gordon Tullock)在1965年发表的名著,叫《官僚体制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bureaucracy)》。由于整个官僚体制追求的都不是金钱——他们不能直接追求金钱——他们追求的是金钱以外的其他因素,包括办公津贴(Perks)、权力(power)、照顾下属的机会(patronage)。三个英文字母都是P开头,简称3P。3. 官僚体制中的信息失真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一种任何官僚体制都难以克服的天然困难。4. 有野心的人最谦虚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野心的,或者称之为雄心也可以。但有意思的是,有一些官僚体制的升迁恰恰把谦逊当做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你要能升迁必须是个非常谦逊的人。 5. 什么样的人能在官僚体制中存活下来图洛克说,我们假定有两种人,一种叫理想主义者,每当面临这种两难选择的时候,他总是把社会的目标放在第一位;而另外一种人称之为现实主义者,每当遇到这种两难选择的时候,他总是把上司的意愿放在第一位。结果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结果会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结果,那就是只有那些服从上司意愿的人,才能在一次一次的筛选当中,在体制中存活下来。你要成为一位伟大的科长,首先要当一位科长;你要成为一位伟大的参议员,首先要当上参议员。 所以,不管你进入一个行业之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怀有什么样的愿望,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经过一次一次的洗礼以后,能剩下来的就是想法、经验、态度都非常接近的人。政治选举的经济学分析当中,非常重要的中位数投票原理,就是说,你要获得最大多数的支持,你就要去迎合那些中位数者的偏好。过去人们以为,政治家是为了实现他们远大的理想而参加竞选;现在人们明白,政治家是为了赢得选举而去刻意剪裁他们的远大理想,只有讨好中间投票人,他们才能获得选举的成功。这种看法让人们看清楚了政治当中不浪漫的一面、现实的一面。 阿罗就是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他在1921年出生,2017年2月21日去世,他一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他和我们熟悉的经济学家阿尔钦(Armen Alchian)是好朋友。阿罗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之一。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律,它的含义是,在人们有多种不同选择的情况下,选举不一定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意愿。选举会出现议而不决、循环不已的情况,而要阻止这种情况,要么是由议程决定人决定会议的程序,要么把选票改成钞票。用选票来投票往往只能反映投票人意愿的有无,但不能够反映他意愿的强弱,而用钞票投票意愿的强弱就会被精准地反映出来,并被加以计算。介绍两个政治术语:一个叫pork barrel,猪肉桶,它指的是议员跑到中央为地方争取建设费用。另外一个词叫log rolling,滚木桶,指的是议员们互相投赞成票,以便使得法案得到通过的做法。选票交易有时候能够使得选举结果更有效,有时候又使得选举结果变得低效。这两种看上去截然不同的结果,共同点在于只要进行选票交易,那么选举的结果就会从选举人的中位数偏好向平均数偏好偏移。在没有选票交易的时候,选举人的中位数说了算;在有选票交易的情况下,选举人的平均数说了算。所以选票交易最后的结果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取决于选票交易之后,选举人偏好的平均值到底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 公共选择学派让政治忘掉浪漫。 提出了一个连续用三讲来回答的问题,民主为什么会一再产生错误的经济政策?这一讲介绍了两个可能的理由:第一是选民的无知;第二是选举的机制本身决定了选举容易被利益团体操控。把人们在政治领域做选择的过程,跟人们在经济领域、在市场领域做选择的过程作了一个比较。根据经济学家唐纳德·威特曼的意见,在这两个不同的场景里面,人们都通过本质上非常接近的制度安排,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占有比较少的有用信息的情况下,做出了有效的选择。民主制度和政府赤字之间的关系。过去100多年来,民主国家的政府赤字都有大幅增长的趋势,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民主制度。政客为了赢得选举,往往要采用避重就轻的办法讨好选民,把好处留到今天,把负担推到明天。民主伴随着赤字,这很可能是制度决定的。游戏规则当初这么定下来的时候,结局也已经定下来了。艾伦·戴维德最早对反垄断法提出了很多洞见,从而推动了法律经济学这一门交叉学科的兴起。关于收入再分配的戴维德定律,说的是在一个民主投票的国家里面,政府的再收入分配政策既不是让社会最穷的人得益,也不是让社会中最富有的人得益,而是会让那些中等收入的人得益。原因是他们有更大的积极性、有更大的话语权、有更多的能力,在政治决策过程当中为自己说话、为自己谋利。总的来说,世界上在法庭上进行案件的审理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种叫抗辩制(adversary system),那就是通过正方和反方的辩论来厘清事实;另外一种办法叫纠问制(inquisitorial system),那就是由专家型的法官,通过不断地追问来寻求事实的真相。英国和美国的司法体系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实施抗辩制的,而陪审团是抗辩制度当中的核心部分;而欧洲大陆的法系里面很大一部分是实施纠问制的。这两种制度究竟哪一个更好、哪一个更有效率、哪一个带来更大的公正,一直是法律界和法律经济学界热烈讨论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的权威之一就是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教授。我们知道图洛克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所谓大民主产生的效果,也就是一人一票,所有人具有平等的投票权投出来的结果,是抱有深深质疑的。 图洛克指出,陪审团制度无助于追求事实真相。抗辩制度让人花钱搅浑水,对追求真相起反作用。关于陪审团的效率,薛老师介绍给大家看一部美国的经典电影,叫《十二怒汉(12 Angry Men)》,这部电影对陪审团员可能出现的偏颇,做了非常生动和深刻的描绘。回顾了我们分析问题所采用的几个维度,从单人的维度到多人的维度,再到时间的维度、信息不对称的维度,以及从市场活动到非市场决策的维度的扩展。总结了公共选择给我们几个重大的启示,包括人们是怎么选择理由的,管制所造成的赢家和输家的格局是怎么变化的,政治候选人是怎么剪裁定制他们的政纲的,以及从逻辑的角度看,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什么是一句含糊其词的话。 要衡量一个国家物质条件的发展,最简单、最直接、最有力的指标就是这个国家的生产总值。一个国家的生产总值通常由两个高度相关的指标来表示:一个叫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另外一个指标叫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与地理概念相关的指标,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总价值。要注意,它是以国境线这个地理概念为依据的。 而国民生产总值(GNP)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永久居民,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总价值。要注意的是,这个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所关注的对象,是这个国家的永久居民,而不管他们创造的市场总价值发生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GDP与GNP指标局限之一:忽略非市场形式的生产。 局限之二:忽视非法的生产和地下经济。局限之三:忽视结构、质量和代价等属性。局限之四:产品未必反映个人真实估值。 人类理想具有共同性。人的理想都是相近的,而要享受美好的生活,追求物质享受跟追求精神享受至少是一样重要,而在很多时候,追求物质享受的本身其实也就能够提高精神享受。 经济学家所做的一个努力,那就是去寻找、去确定那些促进经济发展的背后因素,他们要探讨一个国家富强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1. 经济自由指数:寻找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美国传统基金(The Heritage Foundation)和《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从1995年开始,直到今天,在长达22年的时间里面,一直每年都发布年度报告,衡量全球100多个经济体的经济自由情况,他们称之为“经济自由指数(The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他们编制的这个自由经济指数有十个维度,他们看什么呢?商业自由,兴办企业的难度; 贸易自由,看国际贸易壁垒的高低; 货币自由,看一个国家价格管制的程度; 政府规模和支出,看政府的规模在GDP当中的占比,相当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比例; 财政自由的程度,也就是纳税人缴税的负担; 产权保护,个人积累起来的财富有没有受到政府严格的保护; 金融自由程度,看金融机构免受政府干预的程度; 投资自由程度,看国内和国际之间资产转移的自由度; 贪污程度,看个人的财富和投资受到强权侵蚀的程度; 劳动自由程度,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对劳动者自愿缔结劳动合同的自由度的保护。 2. 没有商业自由的国家很难走向富强之路3. 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些得分很低的国家,比如中国,他们的经济增长却非常强劲,而且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是持续多年的事情。换句话说,总有那么一些事情中国做对了,但这个指数并没有捕捉到。4. 贪污腐化和价格管制有一定的抵消作用5. 不能忽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总的来说,我们把经济制度看成是原因,把经济增长看成是结果,要探索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规律,要完成这个任务,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再一次讨论了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效率重要还是公平重要?我们的结论是效率其实就是最大的公平。 我们在讲马粪的故事的时候就指出,人们所认可的那些公平观念,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符合效率的原则。其实它是因为有效率才变成社会的规范,才被人们认为是公平的,其实人类在效率和公平之间的摇摆从来就没有停过。 我们讨论了两套把公平置于效率之上的理论,包括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和伊斯特林悖论。 这些理论与现实当中人们真实的追求是有很大差距的,它们并不能如实地反映真实的生活,更不能指导真实的生活。 介绍了经济学家对各种脱贫致富方法的研究,与其说告诉你答案,不如说告诉你为什么还没有答案。经济学家本身就还没有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而更重要的答案可能根本不在经济学的范畴之内。回顾整个人类的历史,贫困、野蛮、战争、饥饿是常态,富裕、和平、文明是奇迹。1. 探索人类脱贫致富之路的不同方式有一派学者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物质的极大丰富,才是人们走向幸福的必由之路;另外一派学者却认为,物资的增长是没有止境的,人们的幸福只取决于他们的感受,他们觉得快乐就快乐了,知足常乐。通过政府的财富再分配、收入再分配,让社会中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生活在同一个平均水平上,而不管绝对水平是高是低,大多数人就会感到幸福了。 由此再衍生出的两派经济观点也是有分歧的:一派认为只要社会的饼做得足够大,那么哪怕社会当中最穷的人也能够获益,也能够伴随社会的进步而提高幸福的程度; 而另外一派则愿意牺牲饼的增长,而换取分饼的平均。 2. 十种事与愿违的经济政策1)最低工资制度。2)同工同酬制度。3)罢工制度。4)各种行业的准入限制。5)各种各样让人们产生依赖感的福利制度。6)各种过分的政治平权政策。7)贸易保护政策。8)一些把人绑在贫困地区的政策。9)把人绑在单一的教育体制的政策。10)民主投票导致不良经济政策。3. 国家富强的原因与结果常常难以区分摘自《经济学通识》序言——以纯朴的眼光看,人类至少面临四项普遍约束:(1)东西不够;(2)生命有限;(3)互相依赖;和(4)需要协调。人类种种制度安排,一概是为了应付这些约束而衍生的。粗略地概括,这四项约束对应着四类经济理论:(1)需求定律;(2)利息理论;(3)制度理论;和(4)宏观理论。 如果我们反复从这四类约束来理解社会,我们就很容易察觉人类社会的一些不同寻常的特点。 首先,人类主要以社会的方式而不是自然的方式展开竞争。 其次,竞争与合作不可分。 再有,贫与富未必有关联。 的是,观念的力量是惊人的。令人深思的是,打着善意的旗号所犯下的罪行,也往往比明目张胆的犯罪造成的破坏更深重。 用什么样的眼光,就有什么样的世界。改造“世界”,非经济学所长;但改造“世界观”,却是经济学的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