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伤主义(sentimentalism)。
是个人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首先是在虔信派的宗教领域,之后发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感伤主义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世俗化的虔信派(Pietismus),它是通过对内心生活及狂热和感动等主观感情的观察和描述,来表明对于美德和其他道德典范的看法。
在感伤主义中,内心的特有感觉被认真对待,甚至是狂热地崇拜这种内心感受,并反对通过宫廷礼仪中的等级观念来规范这种感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感伤主义的顶峰之作。
感伤主义一直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感伤主义在文学的许多体裁都有体现,如感伤主义诗歌、感伤主义小说、感伤主义音乐。欧洲文学的感伤主义在启蒙时代出现,部分是对哲学上的感伤主义的回应。在18世纪的英格兰,感伤主义小说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
作为一种文学模式,感伤主义一直是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方面。感伤主义包括文学的多个方面,如感伤诗歌、感伤小说和德国感伤主义音乐运动Empfindsamkeit。
欧洲文学感伤主义在启蒙时代兴起,部分是对哲学中感伤主义的回应。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感伤小说是主要的文学体裁。它的哲学基础主要来自约翰洛克的学生,沙夫茨伯里第三伯爵安东尼阿什利库珀。
哲学影响
哲学中的感伤主义和文学中的感伤主义有时很难区分。随着哲学论证的发展,文学很快就试图通过叙述和人物将哲学付诸实践来效仿。因此,同时观察哲学和文学运动是很常见的。
在哲学上,感伤主义经常与理性主义形成对比。虽然 18 世纪的理性主义与作为获取真理基础的分析思维的发展相一致,但感伤主义依赖于人类内在的感受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如何导致真理。对于感伤主义者来说,这种能力在道德(道德感理论)中是最重要的。
感伤主义者争辩说,理性主义者认为道德是建立在分析原则之上的(例如伊曼纽尔康德的“绝对命令”),这些原则不能充分地建立在人类的经验本质中——例如观察悲伤的图像或表达强烈的情感。
因此,人们无法获得健全的道德理论。但是,通过发展道德感和精细调整感受能力,一个人可以通过建立每个人所拥有的内在人性来获得健全的道德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