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墅关的吴地文化源远流长,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群在这块土地上生存。进入人类阶级社会以后,自泰伯在吴地立国,代代相传,逐步形成的吴地文化在浒墅关域内充分地得到了展示。浒墅关镇的文化教育较为发达,人才辈出。自宋至清代,浒墅关区域内有进士17名,举人29名。浒墅关镇作为全国蚕桑科研教育事业的发祥地和蚕种生产基地,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被日本蚕业专家称为蚕业界“圣人”的已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蚕学协会名誉理事长郑辟疆先生,于1912年创办了全国唯一的蚕桑专科学校。他亲任校长,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蚕桑业高级技术人才。建于1926年的浒关蚕种场,占地125公顷,每年生产蚕种70万张,且品种优良,被誉为“铁种”。该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科研为先导的三级(总场、分场、机厂)繁育、四级(繁育母种、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制种的育种体系,为我国蚕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建国后的50年代后教育又有发展。仅镇街区就有完全中学2所,完小中心校2所,且为市区重点学校。还有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简称蚕专90年代末改为苏州大学西校区)和苏州幼儿师范学校(简称“幼师”,90年代末搬至城区山塘街与市二十八中合并)。目前镇区有1所四星级中学——吴县中学、苏州文昌实验学校、浒墅关中学等2所三星级重点中学,浒墅关中心小学校1所和培智学校1所。另有成人教育中心和各类培训机构,全镇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以及7-15周岁的残疾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也达100%,升学率达99%,辍学率严格控制在零。成人继续教育情况良好,每年各类培训人数约6000人左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均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浒墅关人民确立和弘扬了“振兴浒关、人人有责,爱我浒关、勇挑重担”的浒墅关精神,为建设浒关、发展浒关、振兴浒关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199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