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一个处处可闻英语的环境,尽可能多地接受英语信号对自己听觉的刺激,随着熟悉度的加深,对捕捉到的英语的反映速度也会加快。提高听力是不能脱离语言环境的。如何置身于这样的一个环境呢?学英语之初,我曾问过一个美国朋友,他说:最好的方法是“Go to the United”,其次是“Marry an American”。当我表示实施起来有很大难度时,他说,那么其他有效的方法就是“watch American movies”。因为看完一部电影,就仿佛是在美国呆了两个小时,而学到的东西是你在美国两天、甚至两个星期都不一定能掌握的。我对此有很深的体会。在我教授电影课期间,很多学生的听力水平突飞猛进,就是由于电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
几乎每个人都接受过英语语音训练,但是在实际应用时,语音仍是最让人头疼、最难攻克的问题。若是语音不过关,自己开口讲话时就会底气不足,并且无法辨别对方的发音,听力受挫,那么交流就会很困难。要突破语音难关,首先要明白单个音素的发音,在此基础上把握连续、缩读等口语表达时最常见的语音现象,进而练习英语口语的语调和节奏。练习时要模仿原声录音,有条件的还应录下自己的发音,与原声带进行对比,这样比较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发音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只有具备耐心、细心和恒心,才会有进步。“Well begun is half done”,因此,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端。
2. 词汇问题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词汇量并不是问题,但为什么我们讲话美国人有时听不懂呢?关键在于我们掌握的词汇含义,与实际的地道用法脱节。很多美国人有这样一种感觉,中国学生讲英语时“talk like a book”,并且是一本“difficult book”。这样交流的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如何学习、掌握地道的口语语汇呢?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多看原版电影。尽管电影情节是夸张的,但语汇是最地道的。在实际表达时,并不需要太大的词汇量,关键在于掌握其地道的用法,加以灵活运用。
3.思维问题(这是听说最大的障碍)
有些人发音不错,词汇不是问题,对句型的把握也可以,但是开口说英语时仍磕磕绊绊,词不达意,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思维不到位。美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我们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对两种不同思想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关系把握不准,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比如说,美国人在劝说、安慰或提建议时都是有一定的思维套路可遵循的。如果大家能把握好它,就能有效地“organize ideas”。语音、词汇、句型和思维是突破英语口语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还要配合大量的练习,坚信“Practice makes perfect”,要有“hungry for speaking”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期内真正地突破口语关。